9月15日訊,近年來,電信詐騙案件一直層出不窮。去年年底,各大移動支付平臺相繼推出延遲到賬服務,似乎為避免民眾遭遇電信詐騙提供了一份“后悔藥”。近日,有讀者反映稱,自己雖然已經選擇了延遲到賬,但依然未能避免被騙。記者體驗發(fā)現,在一些支付平臺,所謂延遲到賬功能,并不能實現撤銷交易,一旦被騙選擇轉賬,錢款依然會進入對方賬戶,只是延遲一段時間而已。
正確理解延遲到賬的功能意義
必須承認,在現有規(guī)定之下,移動支付平臺未設置及時撤銷的程序并不算違規(guī)。去年9月相關部門發(fā)布的轉賬新規(guī)中,要求自當年的12月起,銀行和支付機構提供轉賬服務應當向存款人提供實時到賬、普通到賬、次日到賬等多種轉賬方式選擇。但對于設置撤銷轉賬的補救措施,在規(guī)定中只是明確了“個人通過自助柜員機轉賬”這一種類型,而對移動支付并未提出明確要求。
而之所以未對移動支付明確作出“撤銷轉賬”的要求,恐怕并非是管理部門的一時疏忽。一方面,移動支付平臺畢竟不同于銀行機構,能否及時撤銷轉賬,或涉及背后相關操作的權限問題,并非支付平臺就能夠單方面實施;另一方面,其實不少人已經想到,那就是轉賬可以及時撤銷,是否也會衍生出新的騙局?
不難看出,新規(guī)是一種兼顧市場效率和社會正義的暫時性方案,既能有效防范一些通過ATM機施行的詐騙,也保障了人們通過其他支付手段進行及時交易的權利?;氐絾栴}之初,一些移動支付平臺提供的“延遲到賬”只有延時功能,看起來作用不大,但實際上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也提供了容錯和反應的時間。它所延伸出的功能意義,更在于敦促平臺投入更大努力,保障消費者的資金安全。
延遲到賬并非防詐騙萬能藥
無論是移動支付平臺的用戶,還是銀行用戶,對延遲到賬不能防騙都要有清醒認識。即便是在ATM機上轉賬,資金24小時后到賬,也只是給受害人預留醒悟時間,同時阻止詐騙者迅速將資金分轉到多個賬戶,以便于警方追查資金流向。
有消息稱,目前在所有銀行的ATM機上無卡存款,都是實時到賬,這就規(guī)避了延遲到賬的規(guī)定。另需說明的是,延遲到賬的規(guī)定并不包括銀行柜臺、網銀、手機銀行。隨著監(jiān)管越來越嚴密,騙子也在“另辟蹊徑”,使出越來越多的花樣和手段。所以,無論通過什么渠道轉賬,只要涉及錢,我們務必提高警惕。
應該看到,隨著網絡支付的普及,對于騙局的防范,也理應把移動支付作為重點,任由漏洞一直存在下去,也無異于是對騙局的縱容。所以,延遲到賬制度的漏洞需要補,關鍵是怎么補。延遲到賬制度實施不到一年,支付平臺未見撤銷轉賬功能這一問題被提出,其實是來自現實的反饋,未嘗不是制度完善的一次契機,關鍵是相關主體都應有所正視。
支付平臺相關制度漏洞怎么補?
相關部門和支付平臺首先理應對這種漏洞采取正視的態(tài)度,從規(guī)定層面對支付平臺也提出統(tǒng)一要求;其次,在相關操作權限的問題上,管理部門、銀行與支付平臺之間應建立起常規(guī)性的協(xié)作機制,避免僅僅因為撤銷權限的問題,而掣肘移動支付的安全保障。再者,對于可能出現的騙局,也應該有對應的預防制度設計。
延遲到賬并非防詐騙萬能藥。當然,這樣說并不代表移動支付平臺在運用延遲到賬措施防詐騙上,就無所作為。真正落實移動支付賬戶實名制,提升注冊身份驗證的安全等級;加強交易監(jiān)管;和公安機關建立密切協(xié)作機制,與公安機關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偵辦平臺或反詐騙中心聯動以實現快速查詢、凍結涉案資金——這些都是支付平臺努力的方向。
無論如何,消費者對于“延遲到賬”功能持有疑問,根本原因在于一些電信詐騙案件仍時有發(fā)生,金融安全也有待進一步提高。面對這個問題,寄望于申訴、協(xié)調等事后處理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防范意識,學習一些基本的金融知識,了解某些金融詐騙的手段和形式,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業(yè)績穩(wěn)?。籂I收增長超21%,凈利潤增長超11%
- 臺積電四季度營收有望再攀高峰,預計超260億美元刷新紀錄
- 韓國三星電子決定退出LED業(yè)務,市值蒸發(fā)超4600億元
- 鴻蒙概念龍頭大漲超9倍,北交所與新能源板塊引領A股強勢行情
- 京東金融回應“擠兌”傳聞:稱相關言論完全失實,資金安全受監(jiān)管保護
- 光刻機巨頭阿斯麥業(yè)績爆雷,股價遭重創(chuàng)拖累全球股市
- A股半導體并購熱潮洶涌,36家企業(yè)引領產業(yè)整合新篇章
- 英偉達股價創(chuàng)歷史新高,市值逼近3.4萬億美元
- 新大陸正式成為華為鴻蒙開源系統(tǒng)A類捐贈者,深度布局鴻蒙生態(tài)
- 蘋果第三季度出貨量創(chuàng)歷史新高,無限接近全球第一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