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科技不是“避風港”,而是“照妖鏡”

原標題:數字科技不是“避風港”,而是“照妖鏡”

文/孟永輝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什么是數字科技?因為在互聯網金融監(jiān)管持續(xù)且常態(tài)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選擇數字科技作為新的發(fā)展方向了。在這些玩家中,互聯網金融玩家居多。如果說得直白一些的話,所謂的數字科技,其實就是指互聯網金融去金融化之后剩下的部分。如果互聯網金融平臺去金融化之后還有東西,那么,它就可以繼續(xù)做數字科技;如果互聯網金融平臺去金融化之后沒有東西,那么,它就只能退場。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那么多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不適合做數字科技。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很多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去金融化之后真的一點都沒有剩下,要流量沒流量,要數據沒數據,要科技沒科技,要啥沒啥。

數字科技的這一特性,決定了并不是所有的互聯網金融玩家都具備參與其中的先天條件,所謂的擁抱數字科技其實就是一場新的概念鬧劇。因此,洗牌之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可能會因為加持數字科技的概念,短暫性地躲過了金融監(jiān)管,但是,如果他們依然無法找到互聯網金融之外合理的商業(yè)模式的話,所謂的數字科技對于這些人來講依然是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及。

那么,那些有條件參與到數字科技之中的玩家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為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講,去金融化之后真正剩下的僅僅只是在流量時代積累下來的數據資源了,如果僅僅只是借助這些數據資源就想要去做商業(yè)化的嘗試,還有一定難度的。因為這些數據不僅僅只是放在一個又一個數據庫里,還要對這些數據進行再加工和再處理。所以,數字科技的玩家僅僅擁有了龐大的數據資源只是一個開始,如何將這些數據充分應用,甚至將這些數字資源與新技術結合在一起,從而衍生出新的產品和服務,才是真正可以把握數字科技時代發(fā)展紅利的關鍵。

一句話來講,真正可以參與到數字科技之中的玩家是互聯網金融的佼佼者,真正意義上的數字科技強者則是數字科技的佼佼者。由此,我們基本上可以判斷未來真正可以在數字科技的市場上有所作為的玩家并不是那些擁有海量數據的玩家,而是真正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海量數據,并且真正可以將這些數據與新技術深度結合的玩家。由此,我們又可以判斷互聯網金融玩家擁抱數字科技僅僅只是一個過渡期,一個開始,等到數字科技進入到深度洗牌期之后,它依然會面臨互聯網金融同樣的境遇——洗牌。可能有人會問,現在的數字科技玩家基本上都是一些頭部玩家,這些頭部玩家都在擁抱新技術,怎么還要洗牌呢?

沒錯,現在的數字科技玩家都在積極擁抱新技術,甚至把自身定位成為新基建的代表,但是,在這些積極的姿態(tài)背后其實透露出來的是玩家們對于未來發(fā)展不確定性的某種焦慮,甚至恐慌。首先,很多的數字科技玩家其實都是從互聯網金融玩家進化而來的,習慣了互聯網金融式的商業(yè)模式,讓他們對數字科技的商業(yè)模式真的是有些不適應的。因為在互聯網金融時代并不需要做太多的工作,只需要借助自身的平臺收割用戶和流量就行了。進入數字科技時代后,他們面對的用戶已經不再是C端用戶,更多的是B端用戶,這些用戶的需求與C端用戶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我們再去用互聯網金融的方式和手段來運作,勢必會遭遇這樣那樣的問題。從表面上看,數字科技玩家在不遺余力地宣傳自己可以為B端用戶做這樣那樣的服務,提升他們的效率,節(jié)省他們的成本,優(yōu)化他們的流程。實質上,在玩家們拼盡全力的宣傳背后,我們同樣應該看到B端用戶的無動于衷,觀望和不信任是主流。因為如果B端用戶真的買賬的話,那么,這些數字科技的玩家只需要用心把這些B端用戶服務好就行了,是不需要太多的宣傳和吆喝的。

其次,我們看到現在很多的數字科技玩家正在把自己包裝成為新基建的代表。這個操作其實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因為數字科技玩家本身的數據資源與新基建之間其實是有著天然的聯系的。以大數據、云計算、區(qū)塊鏈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基建其實背后依然是數字和數據,所以,數字科技的玩家把自己定位成為新基建的參與者和驅動者其實是非常正確且有前瞻眼光的選擇。

但是,有一個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這個問題就是現在的新技術其實是并不成熟的。現在的數字科技玩家之所以會把自己和新基建綁定在一起,主要是因為他們看準了新基建的大趨勢,但是,他們卻沒有找到真正把新基建落地和實踐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數字科技玩家把自身定位成為新基建僅僅只有數據上的優(yōu)勢,在新基建相關的新技術的研發(fā)和融合上面依然是一個“小學生”。

這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出數字科技玩家們的焦慮。在新技術尚未真正成熟的時刻,一味地把自己定位成為新基建的代表,其實反映出來的是數字科技玩家在變現和落地上的焦慮。如果數字科技玩家僅僅只是有數據資源,但卻始終都找不到與新技術結合的方式,那么,就算是他們看到了新基建的風口,到最后依然僅僅只是一場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因此,千萬不要以為躲過了互聯網金融的監(jiān)管,就萬事大吉了;更不要以為轉型成為數字科技玩家,就萬事大吉了。一切都才剛剛開始??纯搭^部數字科技玩家透露出來的焦慮和迷茫,我們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赡苡行┤瞬⒉徽J同我的這些觀點,因為現在的數字科技玩家其實都是行業(yè)當中的佼佼者,很多有他們自己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即使是不拓展新的用戶,即使是不進行融資,他們依然可以活得很好。但是,如果僅僅只是把數字科技定位成為自身生態(tài)體系下的封閉且孤立的存在,缺少向外拓展的野心,甚至不去聯通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勢必會失去很多的發(fā)展可能性,或許就連他們自己也不會愿意。

為什么呢?因為這樣的話,數字科技的功能和作用其實是無法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的。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數字科技之所以稱之為數字科技,它的本源就在于數字上。如果我們僅僅只是把這些數字局限在他們的自我生態(tài)下,缺少對數字的不斷獲取與迭代更新,那么,在數字瞬息萬變的大背景下,他們所掌握的數字其實已經落后了,陳舊了。這非但無法促進自身的發(fā)展,反而還將會把自身的發(fā)展帶入到死胡同里。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現階段的數字科技時代僅僅只是相當初級,相當原始的階段,未來,隨著人們對于數字科技認識的逐漸深入,特別是隨著商業(yè)困境和技術困境的破解,數字科技還將會迎來新的蛻變。這個時候,才是真正考驗數字科技的時候。但是,當前這個階段卻是最最考驗數字科技的時候,因為這個階段直接關系到從互聯網時代向數字科技時代的過渡,我們需要找到正確地將互聯網時代的優(yōu)質資產沉淀到數字科技身上的方式和方法。

數字科技扮演的是打通最后一個閉環(huán)的角色,如果這個問題得到解決,那么,我們就找到了從互聯網時代過渡到數字經濟時代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我們找不到合適的對接點,那么,互聯網時代和數字經濟時代就是兩個獨立且孤立的存在。從表面上看,數字科技是互聯網金融的“避風港”,實質上,數字科技是互聯網時代的新表達和再進化。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找到落地數字科技的方式和方法。

這其實又回到了那個原始的話題上面——金融是什么?金融是毛細血管,它聯通了我們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是人們生活的具體體現。數字科技作為衍生于互聯網金融的存在,其實扮演的正是聯通人們互聯網化的生活的角色,只不過它的呈現形式是數字化而已。當我們把數字科技看成是人們科技生活的表達和體現,而不是互聯網金融的“避風港”,我們才算是真正抓住了數字科技的精髓和本質。而從這個角度來看待數字科技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發(fā)現一個完全有別于現在主流的視角。

在互聯網金融監(jiān)管的大背景下,那些將最后的一點生的希望放在數字科技身上的互聯網金融玩家或許從一開始就是錯的。因為數字科技是一個全新的存在,它衍生于金融本身,卻又獨立于金融之外,又以數字的形式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真正找到屬于數字科技本身的商業(yè)模式,真正找到數字與新技術融合的方式和方法,才是數字科技走向正軌的開始。

所以,數字科技不是互聯網金融的“避風港”,而是互聯網金融的“照妖鏡”。是人是妖,一照便知。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行業(yè)研究專家。長期專注行業(yè)研究,累計發(fā)表財經科技文章超400萬字。支持保留作者來源的分享,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0-07-31
數字科技不是“避風港”,而是“照妖鏡”
洗牌之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可能會因為加持數字科技的概念,短暫性地躲過了金融監(jiān)管,但是,如果他們依然無法找到互聯網金融之外合理的商業(yè)模式的話,所謂的數字科技對于這些人來講依然是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及。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