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lián)網(wǎng)使得我們動動手指就能輕松獲取大量問題的答案;
研究表明,這會導致人們錯把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知識當作自己的知識;
如果有人高估了自己的學識,那么這可能會對他的決策過程帶來負面影響,因為在自滿的情況下人們更傾向于依賴自己的直覺做事;
在整個受教育過程中,記憶事實性知識的能力好像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通過搜索引擎快速獲取知識的能力改變了人們對自身智力的認知。
具體來說,研究結果顯示人們忽視了自己大腦中的知識和網(wǎng)絡知識之間的邊界。
“當我們不斷地與知識產(chǎn)生聯(lián)系時,內(nèi)外部知識之間的界限會逐漸模糊并最終消失,然后我們就會錯把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知識當作是自己的知識?!钡驴怂_斯大學奧斯汀麥考姆斯商學院市場營銷學助理教授Adrian Ward如是說道。
當人們“用谷歌思考”,或者說用互聯(lián)網(wǎng)來填補自己的知識空白時,他們很容易認為自己比別人更聰明、記憶力更好,從而會高估自己在斷網(wǎng)情況下的知識測試表現(xiàn)。
哪些是我的知識,哪些是谷歌的知識?
盡管人類長期以來都依賴于儲存在書籍或別人身上的外部知識,但如今的搜索引擎可謂實現(xiàn)了內(nèi)部思維與外部信息之間更為迅速和緊密的聯(lián)系,進一步模糊了它們之間的邊界。
Ward補充說道,用谷歌進行搜索的過程也很像在搜尋自己的記憶,這會使人們混淆網(wǎng)上的信息和自己頭腦中的信息。
他通過幾個實驗對這種可能性進行了進一步探索。在第一個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回答了10個常識性問題,部分人是自己回答的,部分人使用了搜索引擎。完成之后,他們分別匯報了自己對自身兩項能力的認知,一是使用外部資源獲取信息的能力,二是自己記憶信息的能力。
不出所料,那些使用了谷歌的答題者有著更高的正確率,也對自己的信息檢索能力更有信心。更驚人的是,他們對自身的記憶力也更為自信。
第二個實驗的參與者們回答了相同的10個問題,同樣是部分人自己回答、部分人使用搜索引擎。完成之后,Ward告訴他們接下來還會有一場不允許使用任何外部資源的知識測試,并讓他們預測自己的表現(xiàn)。
那些用谷歌完成了第一次測試的參與者們有著明顯更為樂觀的預估,認為當自己被迫需要依賴記憶進行作答時也能表現(xiàn)得同樣出色。這表明他們把第一次測試較好的表現(xiàn)歸因為自己學識豐富,而不是因為他們使用了谷歌。
隨后的一項實驗為這種現(xiàn)象提供了解釋。該實驗中,參與者們同樣可以選擇依靠自己或者使用谷歌進行知識測試。不同的是,他們這次使用的谷歌版本有25秒的檢索延遲。不同于使用正常版谷歌的答題者,使用“慢谷歌”的人對自身的知識儲備不會過分自信,也不會高估自己在未來測試中的表現(xiàn)。這表明參與者們對自己學識的錯誤認知跟搜索引擎檢索速度有一定關聯(lián)。
在最后一個實驗中,Ward讓參與者們回答了50個問題,他們可以使用谷歌或維基百科這兩種外部資源。盡管這兩種工具都能提供正確的答案,但維基百科包含額外的上下文信息,可以幫助人們回憶起答案來自網(wǎng)絡而非自己的大腦。
完成之后,Ward向參與者們展示了70個問題(50個是之前的問題,20個是新問題)。他們需要判斷哪些是新問題,哪些是他們用自身的知識回答出來的,哪些又是用網(wǎng)上的知識回答出來的。事實證明,那些使用谷歌的答題者有著更明顯的認知偏差。具體來說,他們比使用維基百科的答題者更容易錯把網(wǎng)上的信息當作自己的知識。
Ward說:“這些人甚至都忘了他們在谷歌上搜過什么?!?/p>
雖然更無知,但感覺更博學了?
這項研究值得引起我們的警醒。它告訴了我們一件極具諷刺意味的事情:生活在如今這個網(wǎng)絡搜索往往快過記憶搜索的時代,我們可能知道得更少但卻認為自己知道得更多了。
Ward說,這可能會影響人們的決策過程。如果你僅僅因為從網(wǎng)上獲取了知識而感到自己的學識也增長了,這或許會導致你在做醫(yī)療決策、風險型財務決策時過于依賴自己的直覺,同時也會使你在科學和政治上的思想觀念更為固化。
Ward補充道,這項研究對教育也有重大意義,因為如果學生們已經(jīng)覺得自己知識淵博,那么他們將會減少自己在獲取知識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可能需要重新定義什么叫做接受教育。比如,當代的學生可能不必再費力去記憶那些能夠被輕松谷歌出來的知識了。Ward說道,“也許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我們有限的認知資源?!?/p>
Ward表示,自開展這項研究以來,他有意識地減少了自己搜索谷歌的頻率。每當他想要獲取信息的時候,他通常都會先測試自己的記憶力。
他解釋道,如果我們立馬求助谷歌,“不去練習記憶”,那么“那些肌肉就沒有得到有效鍛煉”。
本文作者: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麥考姆斯商學院
本文與 Futurity合作發(fā)表,原載于世界經(jīng)濟論壇Agenda博客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zhuǎn)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lián)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nèi)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nèi)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chǎn)權或存在不實內(nèi)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nèi)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