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誰還在消費智能音箱?
文丨智能相對論
作者丨佘凱文
智能音箱又出事了,肇事者還是Echo。日前,一位美國用戶爆料稱亞馬遜Alex智能語音助手通過她家里的Echo智能音箱向她10歲的孩子提出了一個危險挑戰(zhàn),這個挑戰(zhàn)是“竟建議他將手機充電器插到墻上的插座里,只插進一半,然后用一枚硬幣觸碰暴露在外的插頭?!?/p>
這一事件被網友們稱為“摸電門”,然而這早已不是Echo第一次“犯傻”。說起來也可笑,如今當智能音箱再次走入大眾視野,靠的居然是一次次的事故,那么曾經被稱為現象級的終端,是否正步向DVD、MP3的后塵?
百團大戰(zhàn), 已成回不去的繁華
你還記得你家有個智能音箱嗎?你多久沒使用過了?除了讓它放音樂,還使用過其他功能嗎?對于智能音箱而言,如果其2020年的關鍵詞是“消失”的話,那么2021年關鍵詞或許是“已死”。
智能音箱,這個幾年前的“香餑餑”,如今說是已“無人問津”也毫不夸張。從行業(yè)層面來看,今年新進入到智能音箱賽道的玩家數量為“零”,并且還有不少玩家正在陸續(xù)退出。在售品牌數量從2020年的42個至今只剩下了30個。為什么明明之前還是“小甜甜”,突然就變成了“牛夫人”?
原因說起來都沒有了新意,當廠商們不斷鼓吹智能音箱是助手、是管家之時,缺乏用戶習慣、缺乏匹配內容、缺乏應用場景卻在不停地告訴市場,智能音箱既不是玩具、也配不上工具、還做不好助手、更當不成管家。
從2017年開始的高光時刻,也一去不復返了。繼去年三季度開始的銷量首次下降,到整年同比下降8.6%,今年這一頹勢仍沒有止步的意思。據洛圖科技數據,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銷量為779萬臺,同比下降1.5%。11月即便有著“雙十一”的加持,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銷量同比仍下降19.9%。
具體到品牌層面,可謂是一家歡喜幾家愁。喜的是百度,據Strategy Analytics數據,Q3季度百度小度智能音箱成為BMX中唯一實現增長的品牌,出貨量達到540萬臺,同比增長15%;天貓精靈出貨量430萬臺,同比下降6%;小米小愛出貨量為200萬臺,同比下降3%。
至于新品,在經歷2020年的腰斬后,今年似乎有所恢復。先看結果,據《智能相對論》的不完全統(tǒng)計,今年截止到10月,市場大概總計推出了10多款新品。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下半年,如7月華為推出小精靈學習智慧屏和新一代Sound X、天貓精靈推出CC6、8月小米推出新一代智能音箱小米Sound及小愛音箱Play增強版、百度發(fā)布“添添智能旋轉屏”、9月華為推出又一款新品華為AI音箱2e、京魚座發(fā)布一款新品AI鬧鐘智能音箱、10月天貓精靈又推出了V10,若是在加上天貓精靈6月發(fā)布的E1、京魚座P6以及3月份發(fā)布的海爾AI音箱Play。
能夠看見,10多款產品中基本都被百度、阿里、小米、華為以及京東京魚座這五大品牌“壟斷”。換個視角來看,這也意味著在當前國內市場對智能音箱產品還有興趣,且能對百度、阿里、小米發(fā)起沖擊的,僅剩下華為和京東京魚座。
反過來再看其他品牌,JBL兩年沒有發(fā)布過新款、蘇寧小Biu同樣是兩年、360的上一款智能音箱同樣停留在2019,喜馬拉雅更是三年沒有推出過新品,這些品牌雖然沒有新品好歹產品還在賣,騰訊叮當有屏智能音箱則是已經停產。
“百團大戰(zhàn)”已成智能音箱回不去的繁華。
三線齊跌, 看看用戶怎么說
在賽道玩家數量、產品數量及市場銷量,三線齊跌的大背景下,智能音箱究竟還能撐多久?
“從2018年購入第一款智能音箱,到現在已經用了3年多了,家里共4個智能音箱,兩個帶屏的兩個不帶屏的,不過最近一臺也是在2020年買的?!毙±罡嬖V《智能相對論》,小李算得上市一個十足的科技產品愛好者,家里除了全套的智能家居,就連裝修都是滿滿的“硬科技風”。
被問及為什么不購買最新的智能音箱時小李說“兩方面原因,一是現在家里的智能音箱完全能滿足自己的使用需求,以前可能某些場景還需要通過智能音箱來喚醒,但現在基本都是用手機,從手機APP里面設定好了之后,相對來說用手機可能更方面,比如現在冬天天氣冷,我沒回家前就可以通過手機直接打開空調;二是因為這兩年智能音箱的升級迭代并沒有出現什么革命性的變動,功能都差不多?!?/p>
這一點其實一直都是智能音箱產品發(fā)展的尷尬,在遭遇技術瓶頸之后智能音箱無奈地只能一味求大。當然無屏智能音箱同樣沒玩出什么花,像華為今年推出的無屏音箱Sound X2021,幾個改變,一是外觀上加上了“48顆全色系LED燈”,在燈光亮起的瞬間筆者想到的是手機跑馬燈;二是功能上,加上了手勢控制功能,像需要停止音樂時將手掌遮擋一下音箱頂部,即可讓音箱進入靜音模式,退出靜音則需再遮擋一次。這真的夠智能嗎?誰會時刻呆在智能音箱旁邊或在家還時刻帶著智能音箱?
小張是一個寶媽,兒子剛4歲,但考慮到過兩年要上學了,加上廣告影響她也給自己小孩買了臺某品牌學習智慧屏,“因為我和他爸英語口音都不標準,本想買這個學習機讓他提前接觸下英語,但買了之后就相當于虧了,首先機器里面雖然有免費的內容,但免費的總有瑕疵,比如缺少翻譯、內容簡短甚至少等等,機器本身就需要幾千,再加上開通會員又是幾百一年;其次可能是孩子還小吧,雖然里面的一些動畫內容能吸引他,但始終無法讓他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用了半年來看效果不是很明顯,就當是磨耳朵了。”
對于當前仍在賽道內堅持的玩家,教育賽道可謂最受熱捧,例如前不久老牌教培企業(yè)新東方就宣布與天貓精靈達成合作,雙方將圍繞教育智能硬件在技術、內容、服務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在此之前,百度、華為、騰訊都推出了相關的智能教育硬件。
但卻不一定是以智能音箱的形態(tài)出現,像騰訊在今年3月,推出了內置“騰訊作業(yè)君”APP的“AILA智能作業(yè)燈”;4月騰訊又推出基于Linux系統(tǒng)深度定制的智能教育電腦。
顯然,在這一領域智能音箱并非不可替代,這或許也是智能音箱走向“消亡”的一個關鍵原因。還是看教育市場,今年線上教育賽道雖然遭受史無前例的沖擊,但教育硬件卻是層出不窮,學習燈、智能筆、學習平板、口袋學習打印機等等產品是琳瑯滿目,主打教育領域的智能音箱放到其中也沒有特別優(yōu)勢。
玩家方面,有阿里、字節(jié)跳動、好未來、有道、新東方,猿輔導、斑馬陣容厚度更是超過智能音箱。怎么辦?其實一場圍繞智能音箱更深層次的變革去年就已經在悄悄上演。
換個形態(tài), 但可能已不是智能音箱
雖然所有品牌方都不曾說過智能音箱已死,但他們的行動都已“出賣”了自己。
12月27日百度Create 2021正式舉辦,會上百度發(fā)布了多款智能硬件產品,獨不見智能音箱,因為在百度看來,“小度”早已脫離了智能音箱的束縛,是以語音助手的形式“無處不在”。也才有了像百度不斷延伸的硬件布局,從智能音箱到智能電視再到智能健身鏡。
天貓精靈對于智能音箱理解也極其相似,“走出”智能音箱,進入手機、家電等更多智能硬件中,不再受限于智能音箱實體。阿里稱天貓精靈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終端產品,而是通過AliGenie等平臺打造的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說白了就是品牌方已經看到,單靠智能音箱已經無法支撐起最初為它設立的使命。
費盡艱辛,《智能相對論》找到了一位曾任職于某智能音箱代工生產服務廠商的小徐,他今年11月份剛從該廠離職,出于職業(yè)操守他并不愿就相關問題進行多聊,但小徐依舊回答了我們幾個問題。
小徐告訴我們“公司的業(yè)務正是代工生產業(yè)務,但主要以耳機產品為主,智能音箱的占比不高,從2018年開始陸續(xù)有為幾家品牌進行過代工生產,去年的情況還算正常,但今年有一個品牌已經停止代工業(yè)務,另一個市場上賣得較好的品牌,其業(yè)務量今年則出現大幅縮減,具體數量不清楚,可能有三、四成以上。”
除了進一步證實智能音箱走向末路,同樣說明品牌方早已意識到產品銷量下降將會持續(xù),否則也不會提前削減生產。
當然一直是賠本買賣或許是智能音箱“消亡”的最終原因,智能音箱可以不掙錢,但不能一直虧錢。更要命的是,即便是虧錢智能音箱也不好賣了,看看這兩年“聲勢浩大”的京魚座,網絡上的宣傳隨處可見,不明就里的還以為京魚座賣得多好,但實際上呢?
在京東上一款售價399的京魚座智能音箱顯示銷售5萬+,乍一看很正常,但評論中卻透露著一股不尋常。
買冰箱送智能音箱、買凈水器送智能音箱、買馬桶蓋依舊是送智能音箱,曾幾何時被廠商追逐、被用戶熱捧的智能音箱竟已“淪為”贈品,即便是無屏基礎款。
又一次驗證,屬于“智能音箱爆款”的時代終究在成為過去式。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lián)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