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華偉業(yè)資本:“樹人”之心,樹“人之心”

在人世間有一種庸俗勢力的大合唱,誰一旦對它屈服,就永遠沉淪了,真是可惜;有無數(shù)為人師表的先生們在按照他們自己的模樣塑造別人,真是可惜。

——王小波《愛你就像愛生命》

人世間慶典無數(shù),卻很少有人為責任與自省而慶祝。

多少人從堆積成山的模擬卷中突圍,才摸索出這條通往未名湖的路。朗潤園的秋葉微黃,開學的九月正是北京一年中最好的時節(jié),就像一個人恰同學少年,也像一座學府已踽踽百年。

2016年深秋,北大舉辦了一場“胡適與北大”的專題展覽,紀念這位思想先驅就任北大校長七十周年。在展覽現(xiàn)場的留言簿里,有學生寫下“先校長歸來,叫我如何不想他”,別有一番意味。

北大的文化基因里,有詩意,更有一股敢于擔當?shù)挠職狻?/p>

任何思想運動都離不開一支犀利舞動的筆。北大首任校長嚴復,甲午之戰(zhàn)后連續(xù)發(fā)表了一系列氣勢恢宏的時論文章。新文化運動中涌現(xiàn)出的無數(shù)仁人志士,也都以筆為矛、以文為盾,毫不留情地撕開了中國人陳舊思想的一道口子。

而如今,北大紅樓仍孑然佇立于王府井大街的北側,如同北京在車水馬龍的市井之聲中,交還給歷史的一面鮮紅旗幟。

很多人的北大就是這幢樓,它有如一枚勛章,掛在心頭。

加華偉業(yè)資本:“樹人”之心,樹“人之心”

20世紀前葉,站在民族危情與思想解放浪潮中的北大,游行示威、撰文辦報、針砭時事、社團興起。身邊的師長同窗亦是戰(zhàn)友,身在北大就是處于教育的前線。學生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第五任校長蔡元培所秉承的辦學理念,“自由研究以追求真理”。彼時,它是北京知識沙漠上的綠洲。

當時在北大教書的蔣夢麟,讀到學生五四這一天游行示威的新聞時,正在家中吃早餐。據(jù)說這個新聞當時被當局多重封鎖,但北大的學生們卻蒙過政府的耳目,透過天津租界的一個外國機構發(fā)出一通電報。這電報就是第二天全國各報新聞的唯一來源。

風暴之后,霽日重現(xiàn)。北大再度改組,將教學與行政的體系劃分,教育系統(tǒng)也益臻健全。學術為先與思想自由,成為了北大治學的準則。此后數(shù)年,盡管政治風云迭起,北大卻在有勇有謀的教育家們的管理下,引滿帆篷,秩序井然。

當學生之最幸,大概就是身處于彼時的北大校園。思想的激蕩從未如此熱烈,做學問之純粹也不是今日的大學能夠抵得上分毫。北大風霜滿載的臉,是中國教育無法復刻的豐碑。

將自己的校慶日定在五四青年節(jié)這一天,除了對歷史的敬重,更是北大對未來的期許。少年時積攢的思想涌泉,將在青年時不自覺地噴保對于一座學府,乃至對中國教育而言,它都是一種象征,而青年則對這種象征繼往開來的承載。

120年后的北大校長,讀錯一個字,念錯一句話,卻失了一顆心,垮了一代人。百年未老的北大,似乎一瞬老去。

這已經(jīng)不是近日來北大第一次站在風口浪尖。既往的質疑尚未散去,捂著的心口仍汩汩流著血,卻不料又射來了一枚暗箭。

年初,許知遠和李誕展開了一場中年嚴肅派知識分子與佛系娛樂青年的對話,引來了網(wǎng)絡上鋪天蓋地的討論。

畢業(yè)于北大的許知遠,在訪談中不斷質疑著現(xiàn)世這個娛樂至上的歡樂常他拷問社會文明是否喪失精致與嚴肅,曾在文藝復興、新文化運動中大放異彩的“學術精神與思想”,是否正在發(fā)生深層的腐爛與不救。

李誕笑了。他說他也曾經(jīng)是一個聽張楚、讀庫斯圖里卡、鐘情馬爾克斯的人。但是他必須看清,這個年代本身,已經(jīng)逐漸陷入一個飄然不群便動輒得咎的怪圈,功名利祿也仿佛正盤踞著文人墨客的初心。他不得不選擇用另一面的自己,來與這樣的社會短兵相接。

他們并不是在詰問教育,卻讓人又不自覺地產(chǎn)生聯(lián)想。

教育與官場,學術與廟堂,唇齒之間盡是酒肉之氣而獨缺匠子之心。蔡元培先生所推崇的“大學即做學問”的原則,一退再退,蹤跡難覓。

加華偉業(yè)資本認為,北大不是個案,它也不該成為萬矢之的。前有高校校長不辨成語詞意,后有副省長不識本省簡稱。真正發(fā)生潰爛的,是教書育人的群體觀念,以及他們對于教育本質的理解。

從小到大,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曾主動或被動地卷入對中西教育制度的優(yōu)劣討論。印度電影《起跑線》描繪了階級分化的印度社會中,“上學難”問題竟然達到了某種具有諷刺性的平等。不同階級的家庭對于子女教育的相同困擾,教育界令人無奈的賄賂、造假、敷衍的現(xiàn)實,都讓我們倒吸一口冷氣。

紅黃藍事件之后,仿佛輿論再無追問。底層教育這層根扎得不牢,嚴謹治學、求真務實的教育理念又何以依附?

我們知道的是,幾乎每個大學都有一條“保研之路”,導師利用強權壓制學生的新聞層出不窮,越是高等的學府,就越容易跟頭一摔,陷入泥沼。而我們不知道的,又實在太多。

渾水如覆,除了教育,整個社會制度更難獨善其身。

奔跑得越來越快的新時代青年,在逐漸收窄的上升通道中,步履維艱。他們正處于新文化運動中胡適、陳獨秀、郁達夫、錢玄同那樣的年紀。有人的筆中鋒芒漸弱,刀槍不再,也有人保持著質疑和焦慮,過著看上去無比擰巴的人生。

加華偉業(yè)資本贊賞這種“質疑與焦慮”,它們并非如校長的道歉信中所言“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阻礙我們走向未來的腳步”。恰恰相反,它們正是對未來的另一種描模蘇格拉底曾在申辯中說,“未經(jīng)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過”,而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所說的“思考”,在某種意義上正是一種“質疑”,用追根究底的提問使人產(chǎn)生疑惑,并激勵他們思考人生。

2016年,那場“胡適與北大”的展覽中,也有十六個字作為箴言掛在墻壁上,“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胡適認為新思潮根本的意義在于“評判的態(tài)度”,也就是尼采所說的“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失去質疑的能力,屈就于一種完全徹底的妥協(xié),這將成為中國教育真正根基搖擺的開始。

北大120周年校慶之前,也走上了北大的講臺。他面對著這群昂揚向上的中國青年,說了八個字: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復興之始,正始于青年。讓青年人保有希望、心懷常識、汲取力量,是整個社會釋放活力的源頭。

念錯字的校長和一封尚缺真誠的道歉信不是主角,我們真正應當去關心的,是北大校慶演講臺下那群傾聽講話的青年學生,以及關注社會教育、不曾放棄奮斗的未老戰(zhàn)士。

他們或許憤怒,或許喟嘆,或許憂傷,甚至或許無謂。他們可能會締造后世,但首先,是現(xiàn)世塑造了他們。唇齒張合,一呼一吸,錯音至簡,心緒繁雜。我們該去看一看,他們心中是否有撞擊與破碎的聲音,是否還有將這一切拼合重塑的勇氣。

國之道,重在教育,教育之道,端在樹人。電影《無問西東》上映時萬人空巷,有人說,他真懷念那個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的年代。

什么樣的知識分子能夠被稱為是“民族的良心”,時代會為后世給出答案。我們只能說,對知識文化的敬畏,在歷史中多次拯救國民于水火,而今它需要繼續(xù)發(fā)酵、不斷滲透,成為中國人真正樹立大國文明自信的開始。

一個北大中文系普通的畢業(yè)生,曾經(jīng)對母校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現(xiàn)在靜園有了高大上的燕京學堂,文史哲院系也搬到了叫做李兆基人文學苑的新建筑中,老師們也應該有了自己的辦公桌吧。但是我現(xiàn)在常?;乇贝螅傔€是會在已經(jīng)沒有了中文系小木牌的五院門口,站一嗅兒,看看里面綠了滿墻的爬山虎,還有暮春時會開在小院門口的紫藤蘿。

如今北大還是那個北大嗎?加華偉業(yè)資本愿意說,是的,它還是那個北大,讓我們再耐心等一等。

加華偉業(yè)資本:“樹人”之心,樹“人之心”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chǎn)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8-05-08
加華偉業(yè)資本:“樹人”之心,樹“人之心”
在人世間有一種庸俗勢力的大合唱,誰一旦對它屈服,就永遠沉淪了,真是可惜;有無數(shù)為人師表的先生們在按照他們自己的模樣塑造別人,真是可惜。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