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就金融領域而言提到最多的莫過于互聯網金融,但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僅在中國存在,國外并沒有。在國際上相似的概念被提及最廣的是Fintech,即金融科技,在這個領域的初創(chuàng)公司目前是最活躍的。根據畢馬威(KPMG)的數據顯示,去年,Fintech初創(chuàng)公司創(chuàng)紀錄的獲得了200億美元融資,相比2014年的120億美元增長了66%。而在花旗銀行上周公布的一項研究中則表示,這些新技術對銀行業(yè)產生了巨大的威脅,并在未來可能會導致銀行超過30%的裁員。
金融科技真的有這么大的“破壞力”?
一般金融科技公司都是致力于利用科技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包括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降低金融服務的成本。信息技術的運用增加了金融服務的受眾數量,并提高了金融服務的頻率,因而擴大了整個金融服務市場的規(guī)模。尤其是今年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為金融科技的發(fā)展提供了優(yōu)質的土壤,在中國更是孕育出了像支付寶、微信支付、百度錢包等支付工具,也催生出了像宜人貸這種在紐交所上市的P2P行業(yè)的獨角獸企業(yè)。
移動支付工具的發(fā)展,P2P平臺的層出不窮,確實讓傳統金融機構收到了巨大的沖擊,但是金融科技帶來的最大影響是滿足了過去傳統金融機構無法實現的金融需求,服務了過去未被服務的客戶,其實質是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門檻,使普惠金融成為可能。
金融科技不是破壞者而是催化劑
從目前的金融市場環(huán)境來看,金融科技主要是彌合沒有被銀行服務覆蓋到的客戶或者市場縫隙,但傳統銀行在面對支付寶、微信支付、百度錢包等互聯網科技公司或者互聯網普惠金融服務新進入者咄咄逼人的進攻時,他們一般都會采取三種方式應對。
一是,在自身銀行內部推行互聯網新技術的研發(fā)、應用,以迎合金融科技的發(fā)展趨勢,提升自身服務的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比如招商銀行就開始接受金融科技帶來的便利性,入駐微信服務號、支付寶服務號,通過這兩個金融科技平臺繼續(xù)為用戶提供優(yōu)質化的服務。當然它也推出了自己的APP,向著互聯網化轉型。這些轉變達到了提升客戶的體驗和忠誠度的目的。
二是,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這個層面更好理解,目前的合作案例非常多,像百度與中信銀行的合作,阿里與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多家銀行的合作,騰訊也于中信、浦發(fā)、招行、工行、建行等眾多銀行存在合作協議。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業(yè)務與互聯網企業(yè)開展的新型業(yè)務可以實現合作共贏,一方面,互聯網企業(yè)開展的金融業(yè)務應以傳統銀行、證券公司的互聯網業(yè)務為基礎,否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運作、網上基金銷售基本不可能;另一方面,銀行、證券、基金、期貨類機構與互聯網企業(yè)合作,可以拓寬金融產品銷售渠道,創(chuàng)新財富管理模式。
三是,直接投資金融科技公司,布局未來金融服務市場。
從以上三種方式可以看出,不管是哪種方式,金融科技和傳統銀行最終的結局都會融合,正如宜信公司創(chuàng)始人唐寧在在LendIt USA 2016互聯網金融大會上的預測那樣,“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這樣的詞匯必將消失。
金融科技“消失”的邏輯依據
在唐寧看來,未來所有的金融必將是由科技驅動的,“科技”、互聯網”將不再是新鮮的概念。就融合趨勢來看似乎也是如此,拿目前發(fā)展勢頭較猛的P2P行業(yè)為例,銀行其實也是深度介入其中,為P2P等互聯網企業(yè)提供資金存管、支付清算、小額貸款等金融服務。而P2P平臺則專注于個人信用借款與理財咨詢服務,通過大數據手段實現即時風控。宜人貸就是通過對其目標用戶群體白領人群的信息數據定義、收集、篩選、甄別、評級形成風控模型,才做到快速準確地對用戶進行“信用評分”,從而實現了用戶額度的快速授信,提升了信審風控流程的效率,同時提升了產品與服務水平。但P2P的這種理財或者借貸流程雖然是金融科技公司來完成,但傳統銀行也有全程介入,兩者實質上已經完全融合到一起,來為P2P平臺以及平臺用戶服務。
金融科技發(fā)展的最終目的就是讓金融變得更好,它只會讓金融服務更高效,用戶體驗更好更便捷。當然,金融科技公司正同傳統金融機構一道在重新定義現代金融,設計新的商業(yè)模式,這其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新的金融業(yè)態(tài)、新的就業(yè)機會、新的生活方式。而在這一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客戶,特別是那些一直受到金融機構歧視的中小企業(yè),無論是在資金獲得還是支付方面都有了更多選擇。
作者:何帥 微博:@小編也瘋狂 微信訂閱號:小編也瘋狂(id:xiaobianyefengkuang)專注科技硬件、互聯網分析評論、電商研究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一鍵關注作者: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