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來,共享單車還有未來嗎?

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fā)明”的共享單車,開創(chuàng)了共享經濟時代新紀元,而正是這個被潮流裹挾前行的創(chuàng)新行業(yè)。如今,大潮退去,摩拜賣身美團、ofo 負債累累深陷輿論漩渦,曾經被捧上神壇的共享單車夢還有未來嗎?

當夢幻滅時,筑夢者們如何再續(xù)夢境,讓人看見未來。

持續(xù)性擴張,膨脹后的小單車如何收場

自2015年共享單車誕生以來,隨著資本簇擁下一路高歌猛進,2017年達至歷史頂峰,“共享”成為這個時代延伸發(fā)展又一產物。

正是外部資金不斷加持造就了局部地區(qū)競爭上升到行業(yè)惡性循環(huán)競爭,催生出以資本為后坐力的“價格戰(zhàn)”,這一場面讓人們仿佛看到了共享汽車時期的價格貼現重現,資本的狂歡再度引燃共享領域。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共享單車項目所募集的資金已達到300億元人民幣的規(guī)模,其中將近80%的資金都流向了ofo和摩拜這兩大行業(yè)巨頭。據公開資料查詢,從2016年八九月份B輪融資開始,摩拜和ofo的融資步伐幾乎是同步節(jié)奏,雙雙完成E輪融資,累計金額近20億美元。

資本入駐加持造就了共享單車的盛世繁華一幕,然而隨著擴張步伐漸走漸快,目標也似乎漸行漸遠。

造車與修車成為平臺無法定性衡量的天平兩端,大街小巷充斥著小單車,有一部分地區(qū)甚至呈現出“單車墳場”景象,用戶在享受短途出行便利的同時,也開始反感社會進化階段帶來的超額負載,行業(yè)競爭、資本洗禮帶來的“需求過剩”將洞口越掘越大,隨著時間遷移,單車固定資產價值也逐漸減低。

事實上,無論是投資機構或是投資者們,都對“共享單車領域能誕生出下一個‘滴滴’”深信不疑,然而大部分人只考慮到商業(yè)模式可復制性,卻沒考慮到商業(yè)運營可行性。

相比于汽車出行領域,單車共享更考究人性,汽車共享只是共享部分使用權,而單車共享卻是共享“使用權”以及部分“所有權”,既沒有合理法律法規(guī)作為支撐,又沒有嚴謹管理措施從旁協助,這也造就了資金擁躉后盲目持續(xù)性擴張的“衰敗場”。

平臺自救,重構用戶與平臺關聯關系

據統計,共享車輛損壞率高達30%,其中一大部分屬于人為造成損失。隨著破損率增高,共享單車越來越難騎,用戶與平臺之間的關系也開始陷入僵局。僅僅依靠單方面的道德約束已不足以避免車輛損壞,利益捆綁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消除“邊界成本”。

2018年11月23日,ofo在其App中發(fā)布通知稱,ofo 99元押金用戶一鍵升級成為PPmoney的新用戶后,可實現永久免押金騎行。ofo意圖通過平臺捆綁而暫時緩解資金不足尷尬局面,同時也實現用戶與平臺之間的直接利益捆綁關系。雖被當即叫停,但卻是對自救以及新模式探索的一次嘗試。

共享單車屬于重運營產業(yè),在無限制釋放權利以及無底線拓張領域,行業(yè)間的版圖與流量競爭加速了拓張步伐,同時也加速資本分化、用戶流失、股權消亡。

共享生態(tài)與激勵機制在行業(yè)競爭趨于理性之下應該達成某種共識,一方面,對行業(yè)競爭對惡意損壞、違章停靠、財產私有等事件制定措施,建立激勵策略重構用戶與平臺方之間的利益關系;

另一方面,行業(yè)之間停止惡性競爭,真正建立共享生態(tài),在約束用戶行為的同時,也能夠約束平臺方無限制拓張,浪費公共資源。

對于目前形成的局勢,平臺逐步成為被動方,對資金、政策、流量的高依賴性決定了發(fā)展空間,重新構建起用戶與平臺之間的強連接,規(guī)范化運營規(guī)則,或才能再次扶起曾經席卷商業(yè)圈的共享單車。

寒冬降臨,共享單車還有下半場?

無論是深陷資金鏈斷層的ofo,還是已經賣身于美團的摩拜,亦或是第二梯隊的哈嘍、青桔單車,在資本寒冬下,人人自危,而未來是否還留有機會給共享單車?

預判一項新興行業(yè)未來升值空間,關鍵在于三點:是否改善生活現狀、是否覆蓋足夠多人群以及是否得到資本市場認可。

共享單車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補齊了短途出行的空缺,對最后一公里問題提供了解決策略,在資本加持下,小單車們在全國各地瘋狂攻城略地,據《中國共享單車行業(yè)發(fā)展報告(2018)》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累計投放2300萬輛單車,覆蓋了200個城市,投資額超百億。

共享單車滿足生長所必須的天然土壤,目前階段“需求過?!薄ⅰ笆袌鲎兝洹?、“資本寒冬”都有可能將行業(yè)置于深淵,但出行剛需一直存在。

在經濟下行的大行情當中,沒有行業(yè)能夠置身事外,以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大退敗只是資本寒冬的一個縮影,低谷可能還遠未到來,大浪淘沙后存留下的企業(yè),已經證明其價值所在。

新的行業(yè)洗牌大機率出現在寒冬時節(jié),經濟縮圈帶來回滾效應,市場回暖后將重新樹立新格局,在資本浪潮中,能做的,只有靜默與堅守。

巨頭割據,兼并與收割或將成為終場

有人說,行業(yè)之間的游戲,最終都會演變?yōu)榫揞^們之間的游戲。

2018年4月3日,摩拜股東會通過美團收購方案,美團以27億美元作價收購摩拜,包括65%現金和35%美團股票。至此,美團成為第一個共享單車領域正式控局的互聯網巨頭。

共享單車領域投入與產出是長期效益,在短時間內無巨額資金維持,都難逃產業(yè)破裂宿命,相比于共享汽車領域,共享單車更注重于精細化運營、合理化規(guī)劃、嚴謹化管理。即便如美團一樣的企業(yè)進軍,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業(yè)務上重組帶來營收,更別說孤立無援的企業(yè)想依靠一己之力維系生存發(fā)展。

美團點評上市前提交的招股書顯示,在其收購摩拜單車的26天時間里,該項業(yè)務收入共1.47億元,折舊和運營成本分別高達3.96億元、1.58億元,導致毛利虧損4.07億元。這意味著,摩拜平均每天虧損金額約為1560萬元,據此計算,其每年的虧損額度高達57億元。

實際上,美團在收購摩拜之前,虧損已在預料之中,之所以全資收購摩拜,是為了在出行領域尋找一個突破口,屬于戰(zhàn)略性收購,即便虧損,巨頭們仍能夠持續(xù)性輸出,畢竟盈利點并不局限于單一產業(yè)上。

威脅不僅來自內部資金存續(xù),還面臨著外部競爭對手侵占市場,美團的摩拜、阿里的哈嘍、滴滴的青桔,對于ofo而言,擺在面前形勢越嚴峻,被兼并的可能性將越大,想持續(xù)在共享領域存活與發(fā)力,離不開背后資金維系,站隊既是可選也是無奈之舉。

未來或將是大企業(yè)之間資金、運營、模式上的較量,局勢所迫,目前并入大體系維系生存,或是最好的選擇。另外,在長時間難以清晰的盈利模式下,共享單車亦可能成為巨頭公司邊緣產業(yè),只作為自建生態(tài)圈當中的接力補充,而不是著重發(fā)力點,畢竟,被納入體系的共享單車將喪失自主運營權,發(fā)展也將出現天花板。

無論是獨立發(fā)展自由版圖,還是被巨頭兼并成為生態(tài)一環(huán),身處嚴冬之下,誰都不是第三者,這意味著共享單車將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命運也將交由時間來定論。

江湖老劉,TMT行業(yè)觀察者,知名IT評論員。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9-01-08
寒冬已來,共享單車還有未來嗎?
共享單車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補齊了短途出行的空缺,對最后一公里問題提供了解決策略,在資本加持下,小單車們在全國各地瘋狂攻城略地,據《中國共享單車行業(yè)發(fā)展報告(2018)》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累計投放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