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了解到,由于當前“車輛購置稅完稅證明”防偽措施效果不明顯,稅務、公安交管部門沒有實現(xiàn)實時信息共享,給不法分子以偽造虛假“車購稅完稅 證明”辦理車輛登記可乘之機,造成車輛購置稅稅款流失,并且事后監(jiān)管、追繳難度大,成本高,亟須通過技術手段堵塞車購稅偷逃漏洞。
偽造車購稅完稅證明竟可以上牌
“車輛購置稅完稅證明”是購車人辦理車輛保險、登記上牌的必備資料,在車購稅征管和辦理車輛登記過程中,由于現(xiàn)在使用的“車輛購置稅完稅證明” 防偽措施效果不明顯,公安交管部門工作人員憑肉眼不易甄別真假,加之目前稅務機關與公安交管部門缺乏實時數(shù)據(jù)交換機制,利用虛假“車輛購置稅完稅證明”偷 逃稅款、蒙混上牌的案件頻發(fā),造成稅款流失。
早在2014年初,滄州市國稅局一線辦稅人員發(fā)現(xiàn)一張假的車輛購置稅完稅證明,后來又發(fā)現(xiàn),一段時期內國稅局開出的完稅證明單據(jù)數(shù)量與交管部門 的車輛上牌數(shù)量不一致,從而推斷其中可能有偷漏稅問題。為此,滄州市國稅局與公安交管部門合作,對2009年11月至2014年8月注冊的84萬輛新車信 息進行比對,通過比對審核發(fā)現(xiàn)2893輛車存在問題。
記者了解到,2014年以來,河北省秦皇島、唐山等地查處多起偽造虛假“車輛購置稅完稅證明”偷逃稅款案件,滄州市檢察機關也在查辦此類案件。 不法分子以“代辦車購稅”、“交一部分手續(xù)費可減免車購稅”為幌子,利用虛假“車輛購置稅完稅證明”牟利。有些不明真相的車主圖省錢、省心,花小錢也能登 記上牌。
稅警信息實時共享堵塞逃稅漏洞
滄州市國稅局局長楊春山說,車購稅屬于一次納稅行為,稅務機關很難事后對納稅人進行管理和檢查,雖然可以對逃稅行為進行事后追繳,但成本較高。 如果強行向一些受不法分子蒙騙的車主追繳,還容易引發(fā)社會矛盾。由于公安交管部門與稅務部門信息不能及時共享,車輛購置稅流失為已經成為一大難題。
為解決車購稅事后監(jiān)管、追繳難題,滄州市國稅局與公安交管部門合作,采取事前防范措施。他們開發(fā)《車輛購置稅電子標簽防偽系統(tǒng)》和《車務通系 統(tǒng)》,在征收車購稅時,通過這個系統(tǒng)將車購稅完稅證明號、發(fā)動機號、大架號三項信息寫入RFID(射頻識別)電子標簽,每個標簽都有一個全球唯一的ID號 碼,無法修改、偽造。
車主到交管部門辦理車輛登記時,交管部門通過相應開發(fā)的《車務通系統(tǒng)》,利用讀卡器掃描車輛電子標簽,讀取稅務機關寫入的三項信息,并與紙質資料核對無誤后,才能辦理車輛登記。
楊春山介紹說,自2014年8月1日系統(tǒng)推行以來,有效堵塞用虛假“車購稅完稅證明”辦理車輛注冊登記逃稅的漏洞,截至去年10月底,全市共征 收車輛購置稅19.1億元,沒有一輛車出現(xiàn)稅款流失,確保稅款及時足額入庫。“代辦車購稅”的手機短信、街頭小廣告消失了,斷了不法分子的財路。
稅警信息亟須全國聯(lián)網(wǎng)
據(jù)介紹,這套系統(tǒng)設備投入不大,不會給車主增加額外經濟負擔和辦稅時間,也不會給稅務征收人員、公安交管辦事人員增加額外工作量,沒有增加操作 復雜性,保證了準確性。同時,也促進了基層征收單位的廉政建設,消除稅務部門在車購稅征管、公安交管部門在車輛登記上牌過程中的執(zhí)法風險。
楊春山認為,滄州市《車輛購置稅電子標簽防偽系統(tǒng)》和《車務通系統(tǒng)》的平穩(wěn)運行離不開稅務、交管部門的配合。堵塞車購稅偷逃漏洞的關鍵在于打通 稅務、交管部門的信息壁壘,用技術手段實現(xiàn)信息實時共享交換。他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在稅務、交管部門推廣類似的系統(tǒng),實現(xiàn)全國聯(lián)網(wǎng),不給不法分子一分一秒 可乘之機,同時避免異地購車、異地登記的偷逃稅漏洞。
- 2024年全球車企銷量排行榜前十出爐,比亞迪427萬輛排名第五
- 深耕智能汽車技術!華為旗下引望智能申請“5D蟹行”“華爾茲掉頭”商標
- 通用汽車旗下Cruise大幅裁員50%,戰(zhàn)略重心轉向個人自動駕駛汽車
- 比亞迪擊敗豐田和寶馬,成為2024年新加坡最暢銷汽車品牌
- 首屆王朝盛典舉行:華夏風韻與未來科技并行,品牌文化與科技完美對話
- 2025首屆王朝盛典舉行:定義國潮美學,悅享朝粉盛宴
- 比亞迪盛世旗艦漢L唐L全新設計正式揭幕,龍顏美學全面進化
- 日本2024年EV銷量:比亞迪超越豐田,同比大增54%
- 京西集團第四代MagneRide?磁流變懸架國產,磁流變元年啟航
- 2024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首次突破1200萬輛,連續(xù)十年居全球第一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