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啊,我今天去參加了一個相親角,有好幾個家庭的男孩子條件都不錯,要不我把你的微信推給他們,你們先聊聊,如果覺得好......”
“不用了媽,我要自己找!”今年60歲的張阿姨小心翼翼地撥通了女兒的電話,可還沒等話說完,就遭到女兒的拒絕。
“這是被女兒拒絕的第八次了”,張阿姨無奈地表示,周圍同齡人都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二胎都生了,女兒今年31歲,卻遲遲找不到對象,關乎到女兒未來的幸福,張阿姨坐立不安。
眼下這一幕是當代無數(shù)家庭的真實寫照,子女是崇尚婚戀自由的一代,超前的婚戀觀與父母一代的傳統(tǒng)觀念截然不同。父母普遍認為,子女到了適婚年齡就應該按部就班結婚、生子。而子女對婚姻卻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近日,百合佳緣集團發(fā)布報告《中國式相親之父母篇》(下稱《報告》)統(tǒng)計:有四成單身的父母認為,子女的最佳婚齡在30周歲前;另有四成女生的父母認為,女兒的最佳婚齡應在25歲左右,占比略高于選擇此年齡段的男生父母。
子女對于婚姻的態(tài)度,讓年過半百的父母著急,不得不一同參與到相親中?!秷蟾妗凤@示:有六成單身人士的父母表示曾給子女介紹過相親對象,其中男生父母介紹過的占比超六成;然而在單身人群的心中,希望父母給自己介紹相親對象的占比則不到兩成。
時代變遷,兩代人產(chǎn)生觀念的差異化、矛盾問題在不斷被放大。生于變化的是子女,迎接變化的卻是父母。父母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子女的婚姻大事有錯嗎?面對中國式相親,作為父母也同樣在遭受周圍人的無形壓力。
在外漂泊的子女最讓人牽掛
曾經(jīng)養(yǎng)兒防老、養(yǎng)女當棉襖是民風習俗。如今,老家的發(fā)展空間、機遇不一定能給子女最好的。而父母也有了養(yǎng)老保障政策福利,農(nóng)村的還有幾畝地。身為父母,也期望子女可以去外面的世界闖出一片天地。
鄧燕便是這樣的一個母親。
出生于農(nóng)村的鄧燕沒有上過學、讀過書,她深知讀書識字的重要性,更明白文化人、進辦公室是好職業(yè)。“吃國口糧的都是能人,我期望我的兒子也能出人頭地。”這是鄧燕對兒子的期盼。
數(shù)十年如一日,農(nóng)閑打工、農(nóng)忙耕收,鄧燕和丈夫幾乎把所有的積蓄用來支持兒子進城上學。夫妻二人從不覺得辛苦,因為兒子不負眾望地考上了一線城市的名牌大學,畢業(yè)后順利被國企錄用。每一次跟街坊鄰居提起兒子,鄧燕臉上總是洋溢著自豪和喜悅。
鄧燕說,兒子在大城市里開了眼界,學到了不少知識,在不斷成長的道路上有了主見和個性。因此,她也很少過問兒子的事情,即是插不上話,也是不好說多,怕說錯話引起兒子的反感。
只是這幾年,鄧燕有些沉不住氣了。原因是村里和兒子同齡的孩子都結婚生娃了,但兒子卻剛畢業(yè)不久,還四處奔波勞碌忙于工作。“出門在外靠朋友,但更靠老婆。沒有老婆,累了、苦了、臟了,誰來幫襯?”鄧燕提起兒子的婚事,便犯愁。
鄧燕不是沒有向兒子提過找對象的事,也不是沒有人給介紹,但總是被兒子以工作太忙為由推脫。前幾天,娘家村里給介紹了一個同樣上大學、在城里工作的姑娘。鄧燕激動地告訴兒子,卻被兒子拒絕了,理由是兩人異地不合適。
談起迫切希望兒子成家,鄧燕整日長吁短嘆。一方面,鄧燕老了,身體一日不日一日,她希望趁著自己還有自理能力時可以幫兒子多帶帶孩子;另一方面,鄧燕總是被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孤立,每當她們討論孫子、孫女教育生活等問題,她插不上話,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尷尬的面帶微笑,心里感到孤獨和失落。
子女繞膝的幸福早已難現(xiàn)
李叔的故事與鄧燕卻相反。
李叔一輩子幾乎什么坎坷都經(jīng)歷了,從大鍋飯,到工人骨干,再到下崗創(chuàng)業(yè),有房有車,幾十年努力也算是事業(yè)有成。
但這幾年,李叔有點看不明白這個社會了。
七年前,女兒考上大學,妻子卻提出離婚,說以前容忍他的壞脾氣都是為了給女兒一個完整的家。除了自己的婚姻,更讓他焦頭爛額的是女兒的婚事。興許是受到父母的影響,女兒對自己的感情很有主見和執(zhí)著。今年28歲的女兒已經(jīng)工作三年,平時見不到人,見到時也是經(jīng)常低頭玩手機。
印象中,李叔對女兒找過幾個對象很模糊,女兒也從未主動提及。但在李叔內(nèi)心深處是希望與孩子有更多交流時間,了解孩子的感情,跟上孩子的觀念和想法??珊芏鄷r候,李叔想張口,又張不開口,怕提起婚事遭到女兒數(shù)落。
“這個年紀該成家了,整天一幫男女蹦迪算怎么回事?”習慣了應酬的李叔,卻不習慣女兒的生活規(guī)律。李叔辦過企業(yè)知道職場應酬有時難免,但愛玩的女兒總不著家卻讓他心慌。
年近半百,經(jīng)歷世事滄桑,作為別人眼中的企業(yè)家,李叔不知道該怎么辦。盡管李叔有能力、有意愿為女兒的婚嫁主動承擔結婚費用,但物質(zhì)條件卻仍換不來女兒對婚姻的熱情。
對此,李叔曾和前妻還曾多次去相親角,替女兒物色了不少,但更多的只是作為參考。“作為父母一定想把最好的都給女兒,不希望女兒受苦,但我們能做的只有幫她把把關,通過我們的閱歷讓她少走彎路?;橐鍪侨松笫?,女兒的幸福最重要,最終還是要她自己決定。”李叔說。
讓子女更加幸福是作為父母的最終目的
替子女婚姻大事操心,也許比自己結婚更需要門徑?;閼俚慕?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包辦婚姻的基石是生產(chǎn)資料傳承的必要約束。自由婚戀的背后是兩代人、戀人雙方經(jīng)濟獨立,但物質(zhì)的豐富并不一定帶來子女的人生幸福。
然而,這一代父母仍身處社會大轉(zhuǎn)型的變化中,傳統(tǒng)觀念與當下觀念共在,父母和子女的想法并存。孰好孰壞,為人父母卻時常摸不到頭腦。
子女總把父母與自己之間的交流,都歸于父母一方的嘮叨,甚至認為父母在“逼婚”。
但事實上,父母參與孩子婚戀的想法都很簡單。如《報告》所呈現(xiàn):父母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孩子生活圓滿、趁自己有能力時多幫孩子、借此與孩子有更多交流時間、了解孩子的感情、跟上孩子的觀念和想法。
此外,《報告》中還提到對于子女的結婚費用,四分之三的家長愿意盡最大努力,能承擔多少就承擔多少。近六成家長明確表示,不愿意子女婚后和自己一起住;另有三分之一家長認為是否與已婚子女一起住無所謂,愿意同住的占比僅占8%。
顯然,作為父母窮盡一生都想給予子女最好的,也努力在適應子女的想法和時代的變化,這無疑是一場為人父母的大考。
快速迭代中,父母也只能期冀如此。年少時,曾憧憬自由而浪漫的青春,身為寧靜港灣的包容與鼓勵,讓子女更加幸福是作為父母的最終目的。
千言萬語,終究可憐天下父母心。
注: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話題討論:單身的你有什么想對父母說的話?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nèi)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nèi)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chǎn)權或存在不實內(nèi)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nèi)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