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位家庭教育,作業(yè)幫開啟輔導老師家庭陪伴之旅

這是一次開創(chuàng)性和探索性的嘗試。

3月29日,濟南,國內(nèi)用戶規(guī)模最大的K12在線教育平臺作業(yè)幫開啟“親子關系與教育心理”專題課程培訓。50多名年輕人一起聽課,討論,參與活動。他們時而思考,時而大笑。

他們不是家長,而是作業(yè)幫直播課的輔導老師們。據(jù)介紹,這是業(yè)內(nèi)首次針對輔導老師培訓家庭教育指導能力。

補位家庭教育,作業(yè)幫開啟輔導老師家庭陪伴之旅

輔導老師,這是一個絕對意義上的新興職業(yè)。2020年7月,人社部發(fā)布9個新職業(yè)群體,輔導老師位列其中,官方定名“在線學習服務師”。他們通過數(shù)字化學習平臺,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精準、及時、有效的學習規(guī)劃和指導。

長線跟進學習,輔導老師大量接觸全國各地的學員和家長。他們也常常接收到這些孩子、家長在學習之外的“求助”,涉及隔代撫養(yǎng)(留守兒童)、親子關系、學習習慣、家校溝通等諸多方面。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20年9月,作業(yè)幫啟動了輔導老師“家庭陪伴計劃”。項目組與北師大專業(yè)團隊合作,在輔導老師處理家長和孩子遇到的困擾時,進行系統(tǒng)性地指導。

半年多時間,作業(yè)幫輔導老師“家庭陪伴計劃”已跟進了245個案例,幫助了一些家庭的親子關系彌合,一些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和學習習慣養(yǎng)成,還有家校溝通的順暢等。

項目的內(nèi)部工作形式也發(fā)生著變化,從線上答疑群,到線上培訓,走到了如今的線下進行系統(tǒng)培訓階段。

“跑得比我們預期的還快。” 作業(yè)幫直播課小學輔導培訓負責人孫鐵勇說。

長線陪伴:從不說話到跟老師討論未來學校

還是去年秋季的時候,作業(yè)幫直播課小學5年級語文輔導老師夏冰心注意到,學生軒軒上了兩節(jié)直播課后,就沒再上課。

找了一圈,怎么都聯(lián)系不到。后來打通了軒軒奶奶的電話。奶奶說自己在上班,軒軒一個人在家,可能在睡覺。

軒軒父母都不在身邊。是奶奶給他報的作業(yè)幫直播課。

據(jù)介紹,作業(yè)幫直播課的用戶很下沉,70%以上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幾乎每個輔導老師都會遇到留守兒童、隔代撫養(yǎng)的情況。

最終,夏冰心打通了軒軒的電話。但軒軒并不說話。夏冰心就一個人在電話里講,你不來上課,奶奶不是白花了錢。如果你真不想學呢,老師幫奶奶把課退了;如果想學呢,就跟老師說出來。

軒軒還是不說話。夏冰心說,老師在線等你一分鐘。

沉默。最終,電話里傳來:想學。

夏冰心就跟軒軒約定,每天下午6點帶他看課程回放。她給軒軒劃重點,做總結,布置練習。

起初不是那么順利。有次到6點了軒軒沒出現(xiàn)。后來打通電話,說玩忘記了。第二天,又沒接電話。等再次找到軒軒,夏冰心說,怎么像狼來了的故事。然后軒軒笑了。

此后,夏冰心繼續(xù)帶軒軒補課。到了冬季的學期,又監(jiān)督他好好上課。

秋季的時候,軒軒在作業(yè)幫直播課上的課堂表現(xiàn)指數(shù)是37分,到了學期末是 91分。進步很大。

他也跟夏冰心熟絡了起來。已經(jīng)愿意表達。會跟老師說自己想上重點中學。會在電話里算分數(shù),算上重點還差多少。

從作業(yè)幫輔導老師們跟進的案例看,隔代撫養(yǎng)是一個突出現(xiàn)象。而由祖輩主導的家庭教養(yǎng),往往是管物質(zhì)生活、起居,對精神上的關注要少。

也有不一樣的祖輩。濟南校區(qū)輔導老師趙裔珠就遇到了一位不一樣的奶奶。

趙裔珠帶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這個春天,她發(fā)現(xiàn)學生小瑩經(jīng)常上20分鐘課就早退了,總是后面補看回放。去問,原來,跟小瑩線下的英文輔導班時間沖突。

小瑩跟著奶奶。奶奶很重視教育,把小瑩每天的時間排得很滿。

趙裔珠說,聽小瑩發(fā)來的語音,有時能聽到孩子無精打采。小瑩還經(jīng)常學習到很晚。

有次趙裔珠給奶奶打電話,奶奶一邊跟自己通話,還一邊催小瑩:快寫,快點。她就給奶奶講孩子的成長階段和特點,提醒奶奶,孩子需要放松和休息,要勞逸結合。

作業(yè)幫直播課小學輔導培訓負責人孫鐵勇說,很多家長不在孩子身邊,“家長角色一年300天空白”。而小學階段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這個時候,當孩子需要,輔導老師就可能“補位”,成為孩子學習的陪伴和家庭教育的補充。

  親子粘合:聽聽孩子的聲音

輔導老師會去跟家長溝通,也跟孩子們溝通,能聽到雙方的聲音,孫鐵勇說,甚至父母和孩子間不便說的話,可能會跟輔導老師去講,去“吐槽”。

這讓輔導老師更了解雙方情況,在一些時候,成為父母和孩子間的粘合劑。

作業(yè)幫直播課濟南分校輔導老師孟澤田就幫助過一對在“對峙”狀態(tài)的母子。

補位家庭教育,作業(yè)幫開啟輔導老師家庭陪伴之旅

去年冬天,孟澤田帶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有個叫天佑的孩子有一天沒交鞏固練習,引起了她的格外注意。因為天佑從來沒有不交練習的情況。

孟澤田說,天佑喜歡上作業(yè)幫直播課,上課很積極,經(jīng)常上表揚榜。

孟澤田打電話給天佑媽媽,遇到了這對母子吵架。

原來媽媽生了二胎后,天佑覺得媽媽對自己關注少了,偏心小妹妹。當天,妹妹撕了天佑畫的畫兒。他很不高興,然后又被媽媽訓了一頓。就“罷工”了,也拒絕再跟媽媽說話。

孟澤田就跟這個媽媽聊,說孩子如果感覺沒有被父母公平對待,會對他傷害很大。她又跟天佑聊,說了自己小時候和表弟打架的故事。最后,三個人一起視頻,媽媽向天佑道了歉。

這對母子的關系從此緩和。天佑學習也進步不少,數(shù)學考過滿分。

孟澤田還遇到過另一對“母子不和”的案例。是今年春天,有一天學生小峰的媽媽給自己打電話,征求建議。

小峰媽媽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她希望孩子好好學習,但孩子不學,她經(jīng)常是訓斥和打擊性的語言。到最后,小峰不但拒絕學習,還拒絕溝通。

孩子不跟媽媽對話,孟澤田就建議小峰媽媽寫紙條,說自己的方式有問題,但媽媽愛他。

后來小峰媽媽打電話來,說寫了紙條,后來跟孩子有了一次敞開式的對話。

從作業(yè)幫輔導老師們跟進的案例看,親子關系和家庭教養(yǎng)方式,也是很顯著的一類。

孟澤田說,父母和孩子溝通,最常出現(xiàn)的是“居高臨下”,沒有站在平等的角度跟孩子對話。而且多批評和訓斥,少激勵和肯定。

在作業(yè)幫四年級語文輔導老師吳越的觀察中,有一些家長,尤其是工作壓力大的家長,往往對孩子更沒耐心。

我們可能以為,新一代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會不同,但其實沒有多大變化,吳越說。家長往往還是指責式溝通,“你這樣怎么對得起我們”,“你看看人家。”

孫鐵勇自己做主講老師時候,也遇到類似情況,有次有個媽媽跟自己吐槽了50分鐘,說孩子“沒救了”。孫鐵勇說,你也要聽聽孩子的聲音,讓他先表達,要激勵他,你們的溝通就會不一樣。

培養(yǎng)習慣:21天打卡練習的堅持

在輔導老師們的長期觀察中,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也是非常突出的一個問題。

而學習習慣是可以培養(yǎng)的,興趣是可以激發(fā)的。不只是小學階段,到了中學、高中,也是一樣。作業(yè)幫合肥分校高二物理輔導老師范凌志,堅信這一點。

他有自己的秘笈:21天學習習慣培養(yǎng)法。

四川阿壩州藏族同學卓瑪(化名)就在范凌志幫助下,喜歡上了物理。

高一時候,卓瑪?shù)奈锢?、?shù)學都不好,到高二,她經(jīng)常感覺聽不懂。有次她上網(wǎng)搜題,偶遇了作業(yè)幫,去年9月,她報了物理和數(shù)學兩門課。

她的物理輔導老師是范凌志。

補位家庭教育,作業(yè)幫開啟輔導老師家庭陪伴之旅

首次對卓瑪做家訪后,范凌志標注:無法上直播課,需要看回放。原因是跟學校上課沖突。

10月的一次直播課后,他發(fā)現(xiàn)卓瑪沒看回放,就打電話問。卓瑪說,物理太難了,學不下去。范凌志說,我們來一起制定目標,我來監(jiān)督你學習;你每天做完練習來打卡,堅持21天。

21天培養(yǎng)學習習慣,是范凌志的輔導方法之一。他會把自己帶的學生分批次,每批選十幾、二十個同學,幫他們定好目標,每天做練習,做完來“打卡”。

卓瑪堅持了兩三天,停了。范凌志去問。原來是貪玩。他也沒批評,就說: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

卓瑪后來說,范凌志老師一直鼓勵自己,很相信自己,乃至“當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時候,他還是相信我”。

慢慢地,每天卓瑪都會來打卡。遇到不會的問題,就發(fā)信息問。

范凌志有個習慣,無論多晚,都會回答完學生的問題再休息。他說,因為問問題的時候,正是他們學習興趣最濃的時候。

堅持了21天之后,就成了每一天自覺去學習。卓瑪能提出的問題也越來越難。她說:能聽懂了,就發(fā)現(xiàn)自己很想學。

到期末,她物理考了班里第一名。

另一位作業(yè)幫高中物理輔導老師李晴晴,也是以“打卡”的方式,讓自律性差一些的同學,去養(yǎng)成自覺學習的習慣。

學生伊妹在李晴晴的班上物理成績迅速提高。伊妹高一時最差考過18分。去年暑期她在學校上課,沒上作業(yè)幫的直播課,也沒看回放,也沒帶手機。回到家發(fā)現(xiàn),輔導老師晴姐留了好多言。晴姐隨后又打電話來,幫她梳理學習方法。

不要辜負晴姐成了伊妹學習的動力。最好的時候,伊妹物理考了98分。

去傾聽學生的聲音,幫學生減壓,也是李晴晴的方法之一。伊妹曾給李晴晴寫了一封信,其中說:晴姐既是給我勇氣與力量的老師,也是能陪我談天說地的知己。

  家校溝通:老師每一個舉動都有用意

在輔導老師們跟進的案例中,也涉及到家校溝通的問題。有的家長不確定怎么跟學校的老師有效溝通。

小學五年級語文輔導老師于寶琛,曾在一個深夜接到學生輝輝媽媽的咨詢電話。

原來,當天輝輝學校的班主任留的作業(yè),是抄試卷。以前也讓抄過試卷。這個媽媽不理解為什么要抄,而且輝輝寫字慢,她就自己替孩子抄。抄了一遍,她正火起,聽到輝輝說不想去上學了,就情緒激動起來,想打電話去跟班主任理論。擔心不妥,就來問于寶琛的意見。

你不要急,于寶琛跟輝輝媽媽說,不要半夜去打擾班主任。她說老師每個安排都是有原因的,要跟老師溝通,而不是質(zhì)問。

于寶琛之前就了解到,輝輝從小接觸電子產(chǎn)品,不愛寫字,五年級了還寫字很慢,也常寫錯。并且輝輝媽媽溺愛孩子,常替他寫作業(yè)。

于寶琛建議輝輝媽媽拍一張孩子寫作業(yè)的照片,和時鐘一起拍,然后發(fā)給班主任老師,說孩子寫得慢,怕影響第二天上課,讓他先睡了,第二天再補。

第二天,于寶琛又建議這位媽媽去跟班主任認真請教教育方式的事。班主任說,輝輝媽媽太溺愛孩子,孩子的獨立性差,抄試卷是希望鍛煉孩子獨立去完成的能力。

在于寶琛的建議下,輝輝媽媽跟班主任承認了自己的問題,說以后會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yè)。

這之后,輝輝媽媽和班主任的溝通就順暢了起來。

家長自己對教育的觀念和態(tài)度,對孩子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輔導老師趙裔珠說。比如有的孩子正上著課,家長就帶著出去玩去了,還有的家長經(jīng)常就給孩子請假,“那孩子自然也不把學習當回事”。

一個萌芽:學生、家長的新需求

“輔導老師也好,主講老師也好,會幫助處理一些問題,但(開始)它是散的。”3月25日,孫鐵勇說,大約2019年,就有了一個“萌芽”,就是,不只要在“點”上能給家長和孩子們幫助,還希望能系統(tǒng)性提供幫助。

孫鐵勇介紹,這樣的萌芽和項目的落地,都跟輔導老師“轉型”密切相關。

輔導老師是個新興職業(yè),對于在線教育平臺,早期是主講老師包打一切,備課、直播、回答學生問題。但隨著在線教育發(fā)展,每堂課的學生越來越多。從早期每堂課四五十人,到后來四五百人,再到后來,四五千人很正常,甚至上萬人、幾萬人。

主講老師沒有可能照顧到所有學生,輔導老師應運而生。

最早叫“班主任”,更多是配合主講,跟進學生的學習生活。但面對家長和學生對學科的具體問題時,“班主任”就可能答不上來。

2019年春,直面家長和學員的問題,作業(yè)幫直播課賦予了“班主任”更多職能,定位更靠近“老師”。就要能夠答疑解惑,能批改作業(yè),幫學生制定學習計劃等。

作業(yè)幫提高了輔導老師的招聘門檻。據(jù)介紹,目前,作業(yè)幫直播課的輔導老師入職門檻都在統(tǒng)招本科以上,高中要一本以上。同時,作業(yè)幫直播課對輔導老師進行系統(tǒng)的學科功底培訓,課程要點,課程的設計邏輯等。

到最后,拿過一張白紙,輔導老師要能默寫教學大綱。孫鐵勇說。

家長和學生在學科上問不住輔導老師了。但他們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不是跟課程直接相關,“它可能是培訓老師都不好回答的”,孫鐵勇說。因為它可能涉及教育心理,家庭教養(yǎng)方式、親子關系等。

我們就在想,我們的輔導老師,不光要有學科功底,有愛心、有耐心,孫鐵勇說,我們的輔導老師,還要有幫助、指導教育觀念的能力,有在家長和孩子間調(diào)節(jié)關系的能力,尤其是小學階段。

回歸初心:最終是要真正給到用戶幫助

從一個萌芽,一年后,到2020年9月,輔導老師“家庭陪伴計劃”正式成立。

為這個項目,作業(yè)幫專門搭建了一支教育心理學出身的人才隊伍。比如北師大心理學、腦科學等專業(yè),3月25日,孫鐵勇介紹。

最初,項目以線上答疑群的方式呈現(xiàn)。輔導老師們遇到棘手的問題、案例,就到群里咨詢。然后項目團隊給出他們認為最優(yōu)的解答。

據(jù)介紹,目前為止,近5000名輔導老師加入了答疑群。

項目組集中跟進案例,將問題和解答總結歸類。甚至配了漫畫,將問題場景化,印成周歷,讓輔導老師人手一份。

到今春,項目從工作群答疑,走到了系統(tǒng)的課程培訓階段。

3月29日、30日,第一期線下培訓在濟南校區(qū)展開。課程主題是“親子關系與教育心理”。專家從小朋友不同學段的身心特點,就家庭教育常見的困惑與對應的指導方法,系統(tǒng)化分析和講解。并講解學習興趣模型等。

補位家庭教育,作業(yè)幫開啟輔導老師家庭陪伴之旅

孫鐵勇說,后面還會到各城市的分校去開線下工坊。要全員培訓。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形成合力。而在這三者之間,輔導老師是很好的“粘合劑”。

家庭陪伴計劃有個目標。它希望讓每個輔導老師都有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在家長和孩子需要的時候,能夠識別和分析問題、給出方向性的建議,補位家庭教育,彌合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做這個項目并不容易,“沒有對標,沒有參照物”,孫鐵勇說,“我們就是在自己往前干”。搭建隊伍,搜集案例,請專家講課。目前,項目組正在與北師大的專家團隊對接,合作研發(fā)課程。

摸著石頭過河。

“但是為什么我們堅定地覺得(這個事)是對的呢?因為我們不斷接到一線正向的反饋。"孫鐵勇說,那些個家庭確實受益了,“讓我們認定這個事情是對的”。

做教育,初心是什么,他說,就是給用戶的是真正對他有幫助的,尤其在孩子的培養(yǎng)上。這是我們看重的。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nèi)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nèi)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chǎn)權或存在不實內(nèi)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nèi)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