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首屆新興國家影像傳媒文化論壇的首場活動“跨文化交流”主題論壇,于3月31日下午在中國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qū)紅光印象C1會場舉辦。來自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當前格局下的跨文化傳播現(xiàn)狀、機遇、挑戰(zhàn)與對策。專家們普遍認為,在全球不確定性日益突出、全球化進程顯著放緩的情況下,新興國家更應該團結一致,共面挑戰(zhàn)。
多元聲音,文明互鑒
中國外文局文化傳播中心主任張金庭在講話時提到,當下正處于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現(xiàn)在GPT、智能翻譯、數(shù)字人等科技的發(fā)展,都為文化傳播帶來了新機遇,以前有很多的語言壁壘,現(xiàn)在通過機器就可以互相交流,但與此同時,它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挑戰(zhàn)。比如說倫理的問題、科技能力的問題。
張金庭認為,越是這樣,越要尊重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正視科技發(fā)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讓多元聲音更好地傳播。他同時提出,跨文化交流的策略在于三點:文明間相互尊重;尋找人類共同價值的最大公約數(shù);創(chuàng)新發(fā)展,拓展渠道。
▲中國外文局文化傳播中心張金庭
結構性失衡,是當前全球跨文化傳播顯著存在的問題。光明日報國際交流合作與傳播中心秘書?肖連兵就指出,新興國家面對的挑戰(zhàn)在于國際傳播話語權的爭奪。在沖突與矛盾不斷激化的當下,發(fā)達國家西方媒體的雙重標準,言論不客觀,信息不真實加劇了對于其他國家的污名化與敵意。
他為此給新興國家跨文化交流傳播提出了六點建議:一,建立新興的共同新聞價值觀;二,建立共同策劃選題和設置話語機制;三,建立人員交流機制;四,建立信息互換機制;五,建立數(shù)字化平臺;六,創(chuàng)辦新興國家媒體論壇。打破西方一言堂,積極為重塑國際話語體系與秩序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在圓桌論壇環(huán)節(jié),菲律賓亞典耀孔子學院院長、中?大學教授梁廣寒從傳播學視角對跨文化傳播主體、傳播效果、傳播內容、傳播方式等方面進行解讀。她認為,跨文化傳播首先需要了解主體,傾聽不同的聲音,明確傳播的目標,以能夠被理解的話語和年輕人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雙向溝通。
▲菲律賓亞典耀孔子學院院長、中?大學教授梁廣寒
宏微兼濟,求同存異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跨文化交流并不僅僅是停留在國家層面大而泛之的理論,也是由個體間的文化體驗構成的。在主題演講環(huán)節(jié),多位嘉賓分別結合自身經(jīng)歷、案例與理論講述了不同文化下的碰撞與交流。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主持人劉成認為,跨文化交流首先要強調共同性而非差異。文明的特殊性是彼此交流連接的基礎,但共同性中蘊含著維系和平的力量,因此,文化之間需要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融合發(fā)展。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主持人劉成
德國Böll基金會中國區(qū)首席代表 0liver Radtke也強調:傳播不是預設我對你錯的立場,傳播所需要的是傾聽與尊重。
他認為,在跨文化交流上,民間的話語權跟官方的話語權同樣重要,非政府機構也可以發(fā)揮促進民間交流的重要作用。
▲德國Böll基金會中國區(qū)首席代表 0liver Radtke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春光也表示,跨文化交流需要創(chuàng)造多元化空間來表達交流,讓彼此“知道我想什么,你想什么,相互之間看到了什么,然后自己會相互產(chǎn)生信任”。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春光
多維敘事,共促發(fā)展
跨文化交流是文明間碰撞,既要能夠讓更多人看到、看懂,促進理解交融,又要堅守自身的底蘊。
政治學者Samuel Huntington認為,文明是最大的“我們”,?們可以在其中感到?靈安適,因為它能夠將我們與“他們”區(qū)分開。錨定具有共情的母題、尋求中外文化的共同經(jīng)驗,能夠打破異質文化的交流壁壘,提升國際傳播的感召力。
紀錄片導演范立欣認為,影像是個極佳的集體記憶載體,能夠將文化傳遞出去。盡管國際傳播格局充滿挑戰(zhàn),但是依然有像《歸途列車》這樣跨越種族與國家,具有人類共同體情懷的故事在維系社會情感連接,以人文敘事的方式讓一個小小的中國農(nóng)民工的故事,走入了全世界的媒體的視野里。
民建廣東省委信息委副主任、深圳市文化創(chuàng)意行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陳鶴平提出,我們需要更多的產(chǎn)品和精品,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產(chǎn)品的成長基因,進而讓世界人民愛上中國文化。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chǎn)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