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lliant Labs發(fā)布Frame:集成多模態(tài)AI眼鏡,引領AI硬件進入新時代

隨著智能手機在數字生活中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AI智能硬件的創(chuàng)新似乎一直在尋找著突破口。如今,Brilliant Labs發(fā)布的多模態(tài)AI眼鏡Frame,不僅成功地啄開了這個缺口,更是將智能硬件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被業(yè)界譽為AI硬件領域的“iPhone時刻”。

Brilliant Labs發(fā)布Frame:集成多模態(tài)AI眼鏡,引領AI硬件進入新時代

在AIGC浪潮之前,智能硬件雖然經歷了多次高光時刻,卻始終未能創(chuàng)造出不可替代的使用場景。從早期的智能眼鏡、智能音箱到近年的XR頭盔,這些產品雖然為市場建立了一定的消費認知,卻未能成為智能手機之外的主流選擇。智能手機的不斷進化使得嘗試替代它的努力大多以失敗告終。因此,新一代的AI硬件創(chuàng)業(yè)轉向了一條新路線:不再試圖取代手機,而是成為手機的補充和延伸。

Frame的出現,標志著這一轉變的成功。作為市場上首款多模態(tài)AI眼鏡,Frame提供了一個無需屏幕即可獲取AI能力的全新交互方式。用戶可以通過語音、觸摸甚至眼球轉動,在眼鏡的OLED顯示屏中與AI助手“Noa”進行交互。這種創(chuàng)新不僅沒有與智能手機形成直接的替代關系,反而可能促使用戶為了更便捷地使用AI能力而購買Frame,從而開啟了硬件作為手機補充的新商業(yè)模式。

Brilliant Labs在設計Frame時,立志要重構人類與周圍無數電子設備的關系,進而重構個人的數字生活。在智能手機已成為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時代,Frame的目標是填補現有技術無法觸及的空白,為用戶提供一個更直觀、更自然的互動方式。

隨著智能終端對于運行端側大模型能力的迫切需求,NPU(神經處理單元)的開發(fā)成為了智能硬件領域的焦點。Frame通過集成了能夠同時運行多個大模型的CPU,突破了這一限制。在AI助手Noa的協調下,Frame能夠調用云端的不同模型處理各種任務,實現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天候、全方位的智能助手。

Frame的設計僅重40克,體現了一種輕便、便攜的設計理念,這種設計受到了Brilliant Labs 創(chuàng)始人Bobak Tavangar在蘋果期間學習到的“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的影響。Frame通過其AR顯示屏簡化了使用AI的流程,無需使用手機即可接入AI能力,體現了對消費場景的深度貼合。此外,Frame與Perplexity合作,提升了AIGC內容的可追溯性,通過簡單的交互即可訪問大量實時可靠信息,旨在通過新技術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為人類與數字世界之間的互動開辟新的途徑。

在Perplexity的能力調用下,Frame 可以通過簡單的交互動作,在Noa的訪問下了解、認知并觸達我們身邊的萬事萬物。比如我們看向自己家的房子,便可以在貝殼App上搜索其房源;轉頭看看久不打理的雜物房,便可以獲取一套包含用品、方法在內的清潔方案。

Brilliant Labs創(chuàng)始人Bobak Tavangar表示,正是基于對開源生態(tài)的信仰,Frame得以接受全世界的檢驗,激發(fā)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我一直鼓勵人們學習從多個層次(Layers)去看待周圍的萬事萬物,跳脫出經歷、觀念、教育等帶來的局限性。而Frame便是用來幫助我們從多層次、多維度與多角度觀察世界的工具。”

正是這一愿景推動Brilliant Labs 將AI與AR技術相結合,并推出了Frame。這背后的邏輯是,如果大模型本身解決了最基礎的交流,那么虛擬現實與多模態(tài)便賦予了AI更豐富的交互與感知,這本身便是一個創(chuàng)新機遇所在。

在大模型能力和硬件的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Brilliant Labs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通過開源接入大模型,Frame避免了直接參與到模型層面的競爭,實現了技術的開放與合作。其前瞻性的理念和清晰的商業(yè)路徑,亦獲得資本追捧。據悉,Brilliant Labs最新一輪融資,由AR先驅Niantic CEO 《Pokémon GO》的創(chuàng)造者 John Hanke領投。

Brilliant Labs發(fā)布Frame:集成多模態(tài)AI眼鏡,引領AI硬件進入新時代

Frame的推出不僅是智能硬件領域的一大突破,也是對未來人機交互方式的一次深刻探索。它不僅展現了生成式AI的巨大潛力,更代表了AI硬件發(fā)展的新方向。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Frame有望成為連接人類與AI未來的重要橋梁,開啟智能硬件與人類生活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