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體驗沉浸式非遺音樂,華為音樂結合空間音頻打造文化潮流專區(qū)

華為音樂APP近期上線了非遺音樂專區(qū),以先進的空間音頻技術為紐帶,深度融合了多個地方傳統(tǒng)文化與流行歌曲元素,精選高品質作品,為用戶帶來了一站式沉浸感受寶藏文化的音樂體驗。這一專區(qū)不僅豐富集中展現了珍稀的非遺音樂內容,更在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方面展現了顯著優(yōu)勢和先進理念。

1(二維碼).jpg

華為音樂非遺專區(qū):文化瑰寶的數字舞臺

華為音樂非遺專區(qū)精心策劃了系列歌單,包括“非遺古調、戲劇傳承、民族原創(chuàng)、民樂新潮、國樂名家以及鄉(xiāng)韻情懷”等,這些歌單不僅包含了經典民樂、國樂及方言歌曲,還融入了現代創(chuàng)新元素。從悠揚的馬頭琴到激昂的嗩吶,莊嚴的藏族民歌到活潑的苗族音樂,這些珍貴的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華為音樂APP上就能一站式試聽,寶藏文化在年輕人之間也能輕松傳遞,得到了全新的展示與傳承。

值得一提的是,專區(qū)還得到了三位非遺推薦官的鼎力支持——袁婭維、黃齡與阿蘭。袁婭維常常融合多元音樂風格、黃齡擅長細膩的戲曲唱腔式表達,藏族女歌手阿蘭的歌曲也帶有豐富的民族特色,她們以獨特的音樂視角和多樣化的演繹,為非遺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她們的號召和鼓勵,非遺音樂的魅力在年輕圈層中自然傳遞,文化傳承也變得更加柔軟。

2.png

華為音樂非遺專區(qū)中的每一份歌單都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從“非遺古調”的悠揚旋律中,無論是《嘎達梅林》,又或者《百鳥朝鳳》,每一首都是歷史的低語和文化的傳承;從“戲曲傳承”的獨特韻味中,《玉簪記·琴挑》《黛玉進府》等名家戲曲帶我們體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民樂新潮”里各類與搖滾、電子融合的唱念、評彈等則是對傳統(tǒng)民樂的大膽創(chuàng)新,產生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火花;“國樂名家”則是對國樂大師們經典作品的致敬與再現;更有具時代感和家園特色的“民族原創(chuàng)”以及展現了地方風土人情和方言特色的“鄉(xiāng)韻情懷”。這些歌單里的歌曲不僅珍貴,更給許多非遺音樂帶來新的時代生命力。

3.png

華為音樂空間音頻:沉浸式非遺音樂新體驗

豐富的非遺音樂結合華為音樂的空間音頻技術,帶來了沉浸式的全新體驗。通過Audio Vivid編解碼標準,創(chuàng)新的沉浸聲錄制和三維的表達,非遺音樂得到了更好地呈現,讓聽眾仿佛置身于音樂現場。在“空間音頻·沉浸民樂”歌單中,漢族、藏族、苗族、白族等不同民族的民歌演唱,以及廣東、江浙等地的民樂演奏,都得以在更加細膩、真實的聲場環(huán)境中展現。聽者能感受到聲音仿佛流轉在深山的古寨、空曠的田野、碧藍的湖泊,淳樸的吶喊、特色的鼓點、悠揚的號角從四面八方環(huán)繞而來。

4.jpg

華為音樂非遺專區(qū)的上線,是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它讓我們看到了科技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巨大潛力。打開華為音樂APP,搜索“非遺音樂專區(qū)”,感受精選的高品質特色民樂,并用自身力量,傳承和保護非遺音樂文化。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