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孫正義的套路:左手賣,右手買,邊賣邊買)
2月27日,據(jù)CNBC財經電視臺援引消息人士的說法稱,軟銀即將完成對眾創(chuàng)空間WeWork的投資,預計這筆交易的總額將超過30億美元,并最終將可能接近40億美元。
該交易完成后,WeWork的估值將超過200億美元。
上述消息人士還表示,軟銀對WeWork的投資將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投入20億美元,第二階段預計將投資10億美元之上。該消息人士預計,軟銀有可能將第二階段融資總額擴大至近20億美元,使最終投資額接近40億美元。
一旦交易完成,這將成為軟銀新近成立的規(guī)模達1000億美元科技基金的首批投資。
最早傳出軟銀將投資WeWork的是華爾街日報在1月31日的一篇報道,當時該報道稱,軟銀計劃對WeWork投資10億美元?,F(xiàn)在,顯然孫正義加大了賭注。
WeWork此前已獲得來自高盛、Benchmark、弘毅投資(Hony Capital)等公司超過10億美元的投資。上一輪融資結束后,該公司估值約為170億美元。
WeWork為何受青睞
WeWork被認為是眾創(chuàng)空間鼻祖,成立于2010年,總部位于紐約,它最早主要向紐約市的創(chuàng)業(yè)人士提供服務,后來拓展到了更多的城市和國家。
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6年3月,WeWork在全球的23座城市擁有80個共享辦公場所,分布在美國的紐約、波士頓、費城、華盛頓特區(qū)、邁阿密、芝加哥、奧斯汀、伯克利、舊金山、洛杉磯、波特蘭和西雅圖等城市,以及英國倫敦、荷蘭阿姆斯特丹、以色列特拉維夫、澳大利亞悉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中國的北京和上海等。
打開WeWork官網,首頁會呈現(xiàn)出精心的排版和一目了然的服務目標。WeWork的辦公空間主要面向1至100+不同規(guī)模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需求。
隨后中國起來一批向WeWork致敬并立志成為中國版WeWork的孵化器、眾創(chuàng)空間,比如創(chuàng)新工場、優(yōu)客工場、天使匯、科技寺、蘇河匯、無界空間、SOHO3Q、36氪的氪空間、洪泰創(chuàng)新空間等等,它們或模仿或變種,希望通過收租或提供融資服務等方式盈利。
而實際上,除了靠出租辦公地點賺點兒房租外,WeWork另一個收入來源在于它的會員制,這也是它的核心競爭力。
一旦成為它的會員,你就可以在該平臺享受到它額外的線上平臺資源——它有超過4萬的會員,可以實現(xiàn)共享,并享受WeWork提供的社區(qū)服務,包括財務、推廣、品牌、數(shù)據(jù)、設計、法務、投資、軟件開發(fā)、設計、公共關系、IT、保險等等一條龍服務。
邊賣邊買的孫正義
外媒分析認為,投資WeWork是孫正義此前會見特朗普時承諾在美國投資500億美元的一部分。
從另一個維度來看,孫正義和馬云都是那種精明的小個子,對未來幾十年的發(fā)展有著敏銳的預判。并且在投資的美譽度上,孫正義早年投資馬云獲得的豐厚回報有目共睹,這讓人愿意相信,他帶領軟銀的每一筆投資都有可能獲得成百上千倍的回報,盡管我們討厭經驗之談,但我們又無可避免地需要依賴經驗對未來做出判斷。
根據(jù)經驗,投資WeWork可能又是軟銀或孫正義拆東墻補西墻式的投資,簡單點說就是,左手賣,右手買。
自從軟銀集團去年3月份一拆為二——一家負責日本國內事務,另一家專門負責優(yōu)化軟銀的海外投資——后,這種變化就已經開始。
最典型的是,2016年6月1日,軟銀“出于資本結構和降低負債規(guī)模的需求”連著三天拋售了阿里巴巴共計100億美元的股票。隨后,7月18日,軟銀宣布以243億英鎊(約合320億美元)、全現(xiàn)金支付的方式收購了英國ARM公司。當時虎嗅認為,這筆收購所需現(xiàn)金很大一部分來自軟銀拋售阿里巴巴股票所得。
現(xiàn)在,軟銀故技重施。就在今天傳出軟銀向投資WeWork至多40億美元的同時,另一條新聞引起了我們的關注。
- 特斯拉CEO馬斯克身家暴漲,穩(wěn)居全球首富寶座
- 阿里巴巴擬發(fā)行 26.5 億美元和 170 億人民幣債券
- 騰訊音樂Q3持續(xù)穩(wěn)健增長:總收入70.2億元,付費用戶數(shù)1.19億
- 蘋果Q4營收949億美元同比增6%,在華營收微降
- 三星電子Q3營收79萬億韓元,營業(yè)利潤受一次性成本影響下滑
- 賽力斯已向華為支付23億,購買引望10%股權
- 格力電器三季度營收同比降超15%,凈利潤逆勢增長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業(yè)績穩(wěn)?。籂I收增長超21%,凈利潤增長超11%
- 臺積電四季度營收有望再攀高峰,預計超260億美元刷新紀錄
- 韓國三星電子決定退出LED業(yè)務,市值蒸發(fā)超4600億元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