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爾街見聞
4月12日訊,雖然聯通還未公布進展,但最近媒體曝光已經可以窺見聯通混改的輪廓:新股占比20%,至少融資300億元,中國電信可能入股,聯通核心員工可持股,BAT三家之中阿里巴巴最為積極。
本周一,香港星島日報消息顯示,中國聯通擬發(fā)行A股至少融資300億元,擬引入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以及其他國企作為股東,新股東占A股股本比例可能達到20%,這一計劃可能會在今年6-7月份敲定。
另據今日澎湃消息,在BAT三家公司中,阿里巴巴對入股聯通混改積極性最高,一度期待持有更高比例的聯通股份,但騰訊和百度則持股比例沒有過大野心。
澎湃援引知情人士說法表示:
在王曉初出任聯通集團董事長之前,阿里巴巴就找過聯通集團想入股,但雙方后來有分歧就擱置了。王曉初來到聯通后,恰逢混改,阿里的興趣依然很大。但是對阿里來說,入股可能想獲得話語權,而不是單純分享作為聯通股東的投資收益。
《國際金融報》獲悉,中國電信可能入股聯通。員工持股方面,“聯通已經表示,核心員工可以持股”,“很有可能以小沃科技有限公司為試點”。該報援引一位業(yè)內人士消息稱:
聯通和電信合作日益緊密,根據內部資料顯示,未來中國電信會入股中國聯通,但具體入股多少并不確定。電信應該只是象征性注資,為日后合作打下基礎。
事實上,中國電信CEO楊杰上月在2016財年業(yè)績發(fā)布上談到了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合作,稱凡是有利發(fā)展的,都會考慮合作機會,沒有任何限制,目標是達到雙贏局面。
專家指出,電信與聯通合作甚至未來入股一方面是為了推動業(yè)務整合,節(jié)省成本,增強競爭力;另一方面,三大運營商中,中國移動一家獨大,電信聯通不得不抱團。
目前,在A股上市的中國聯通因要發(fā)布混合所有制改革進展繼續(xù)處于停牌狀態(tài)。
國資可能仍然是主力
按照星島日報的方案,引入外部股東合共持有中國聯通20%的股份,那么BAT預計持股數量有限,國務院國資委繼續(xù)持股42.74%。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對澎湃表示,聯通目前資金缺口很大,此次融資打底要200億-300億元規(guī)模。目前看國家并未做好在三大電信運營商減弱話語權的準備,民資進來有一定話語權,但是也不要抱過分樂觀的期待。
此外,4月5日,市場有傳聞稱,中信集團、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中國廣電)有望參與中國聯通的混改。
對此,付亮向澎湃新聞表示:
國有資本引入一方面是這些國有資本確實有資金實力,另外一方面可能國家不想失去對聯通的話語權。”中信集團很有資金實力,也曾多處進行實業(yè)投資,作為國有的戰(zhàn)略投資者,入股聯通后應該不會謀求更多話語權,“中信自身也有部分通信業(yè)務,對這個行業(yè)也比較了解,不會干涉聯通的運營,容易達成共識。
聯通混改方案涉及增發(fā)擴股和轉讓舊股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中國聯通混改方案涉及增發(fā)擴股和轉讓舊股,并很有可能引入與其在業(yè)務上有互補性的民營互聯網企業(yè)成為公司股東。
北京商報援引分析人士也談及此事,并給出更多細節(jié):
聯通混改將通過定向增發(fā)擴股和轉讓舊股的方式對中國聯通股權結構進行調整,聯通集團持有中國聯通股權由62.74%減至36%;引入信息產業(yè)領域實力相當、主業(yè)關聯度高、互補性強的國有資本占19%,初步備選對象是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等;引入互聯網等領域的若干家境內非公企業(yè)及員工持股共占20.06%;公眾股東占24.94%。
北京商報還表示,中國聯通股權調整后,再通過聯通集團內部股權交易,實現國有資本對聯通紅籌公司持股60%左右(其中聯通集團持股51.05%)。
- 美恢復接收中國包裹,貿易政策突變引發(fā)物流界震蕩
- DeepSeek或再掀波瀾,可能對美股市場造成新一輪打擊
- 谷歌股價暴跌:收入增長放緩,人工智能支出引投資者擔憂
- 華為去年銷售收入超8600億元:ICT基礎設施穩(wěn)健,新業(yè)務快速發(fā)展
- 特斯拉CEO馬斯克身家暴漲,穩(wěn)居全球首富寶座
- 阿里巴巴擬發(fā)行 26.5 億美元和 170 億人民幣債券
- 騰訊音樂Q3持續(xù)穩(wěn)健增長:總收入70.2億元,付費用戶數1.19億
- 蘋果Q4營收949億美元同比增6%,在華營收微降
- 三星電子Q3營收79萬億韓元,營業(yè)利潤受一次性成本影響下滑
- 賽力斯已向華為支付23億,購買引望10%股權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