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還是你大爺,可現在的百度也是大爺

摘要:12月15日,在北京舉辦的谷歌開發(fā)者大會上,谷歌云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團隊的首席科學家李飛飛宣布,谷歌人工智能中國中心在北京成立。谷歌AI中國中心在北京成立被美國媒體稱之為“曲線入華”,也被視為是針對百

12月15日,在北京舉辦的谷歌開發(fā)者大會上,谷歌云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團隊的首席科學家李飛飛宣布,谷歌人工智能中國中心在北京成立。

谷歌AI中國中心在北京成立被美國媒體稱之為“曲線入華”,也被視為是針對百度人工智能在國際市場發(fā)力的一種反制措施。不過,百度已經不是七年前的百度。

此舉并不意外,但是真正令人期待的是,谷歌“曲線入華”正在加速中美互聯網企業(yè)的“第二次中美大戰(zhàn)”。未來在國內、國際市場上,中國企業(yè)和美國企業(yè)之間的博弈和較量恐怕將會越來越多。

2004年到2010年,谷歌和百度、ebay和淘寶、MSN和QQ的“第一次中美大戰(zhàn)”以中國企業(yè)的全面勝利而告終。未來,谷歌和百度、亞馬遜和阿里、Facebook和騰訊之間的戰(zhàn)爭還將繼續(xù)展開。

谷歌“曲線入華”的期待與焦慮

今年9月份,谷歌在北京的招聘網站上發(fā)布了至少四個與AI相關的職位,包括機器學習研究員、機器學習技術主管、云端機器學習產品經理等。當時就有不少人猜測,谷歌打算利用人工智能重返中國。

前段時間的烏鎮(zhèn)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出席現場。今年皮查伊在接受采訪時還表示,將會在中國投入更多資源,并會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參與到中國市場中。

谷歌“曲線入華”的原因既有期待的因素,也有焦慮的部分。

1、美國互聯網企業(yè)覬覦中國的龐大市場,谷歌同樣如此。對谷歌來說,這次曲線入華可以為之后和中國市場的聯系站好前哨,為未來全面入華做好準備——在中國深耕的美國科技企業(yè),如蘋果早已掙到盆滿缽滿,谷歌本可把握機遇,但2010年那次選擇使其失之交臂。

2、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早已覺醒并迅速成為領軍者之一。谷歌自然不能做過這個機遇。谷歌希望能在中國招攬人才,積累數據,彌補過去退出中國市場造成的缺失。中國擁有海量的數據、廣闊的應用場景,還有把AI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的政策利好,這些都是谷歌無法抵御的誘惑。

3、百度作為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者,正在全球范圍內挖掘人才。尤其是今年陸奇入職后,百度人工智能應用落地速度極快,自動駕駛以及“AI+IoT”領域的進展在全球范圍內也是領先的,甚至還在殺入國際市場與谷歌分羹。谷歌“曲線入華”暗藏對中國市場的焦慮,需要為制衡百度防止競爭失控提前布局。

無論是從市場、競爭、人才、數據等各個維度來看,谷歌都不得不進入中國市場,哪怕是以現在這種模糊、灰度的方式。

互聯網產業(yè)的“第二次中美大戰(zhàn)”

谷歌潛入中國市場顯然會觸碰到百度的蛋糕。兩者之間未來不可避免會產生大量業(yè)務、人才層面的爭奪和沖突。

如果說當年淘寶和ebay的電商之戰(zhàn)、百度和谷歌的搜索之戰(zhàn)以及QQ與MSN的社交之戰(zhàn)是互聯網產業(yè)的“第一次中美大戰(zhàn)”的話,那么今天“谷歌曲線入華”正在為互聯網產業(yè)的“第二次中美大戰(zhàn)”推波助瀾。

“第二次中美大戰(zhàn)”形成的本質原因在于:

中國互聯網企業(yè)全球化步伐加速,而美國互聯網企業(yè)覬覦中國的龐大市場。雙方技術力量、勢力范圍的延伸不可避免的產生了重疊和碰撞。

這種碰撞使得中美互聯網企業(yè)又在更多維度上進行競爭。

雖說谷歌和百度又要展開競爭,但百度已經不是七年前的那個百度。

人工智能、自動駕駛領域,百度正在全球范圍內與Google展開較量,并且不落下風。谷歌“曲線入華”也正在加劇雙方之間的競爭關系。

百度踏入全球市場的藍海,谷歌則是悄悄潛入中國市場的紅海。兩者之間的碰撞可謂是如今中美互聯網行業(yè)融匯、碰撞的一個縮影。

不僅僅是百度,阿里、騰訊都在和各自領域的巨頭展開這樣的碰撞。

2013年亞馬遜AWS入華,阿里云則是選擇出海,阿里云與亞馬遜AWS在國內、國際市場展開較量。雖說兩者依然存在較大差距,但是中國企業(yè)第一次在云計算B端市場和美國巨頭掰手腕。

則是頻頻謀求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的社交網絡龐大的信息流廣告市場中分一杯羹。

不過,“一戰(zhàn)”、“二戰(zhàn)”中的中美企業(yè)在今天明顯力量對比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戰(zhàn)”主要集中在2010年之前,也是中國互聯網起步時期。無論是百度、淘寶、QQ在當時的競爭環(huán)境中都是弱者。但是三場戰(zhàn)爭下來,中國企業(yè)最終都以弱勝強,以更接地氣、更狼性、更迅捷的戰(zhàn)術取得本土勝利,最終也奠定了今日的BAT格局。

正如今年4月,英國《經濟學人》所說的中國的大型互聯網企業(yè)經常被美國硅谷的投資人嫌棄,他們認為那都是些無足輕重的小公司,總愛模仿西方的產品。但現在已今非昔比。如今它們已成長為互聯網巨頭,國際野心越來越大。

如果說“一戰(zhàn)”圍繞的是搜索、電商和社交,那么“二戰(zhàn)”則是圍繞人工智能、云計算以及信息流廣告。

時至今日,今天的百度、阿里、騰訊和當年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語,特別是在和國際巨頭展開力量對比是,遠比當年更大、更強。

一戰(zhàn)重心在本土,二戰(zhàn)重心在海外

當年國際巨頭搜索、電商、社交這些垂直細分領域一次次失敗,折戟中國市場,這也成就了中國本土互聯網巨頭的崛起。

“一戰(zhàn)”的中心在中國本土,本質上是中國企業(yè)在搜索、電商、社交等各個互聯網細分領域的獨立崛起之戰(zhàn)。

在“一戰(zhàn)”中,中國企業(yè)體現了大量妥協(xié)、曲線救國的競爭策略。

2004年Google曾以500萬美元收購了百度部分股份,甚至多次謀求控股百度。不過百度始終保持獨立,最終在搜索戰(zhàn)爭中取勝。

2005年,阿里在和ebay的競爭中則是曾經一度“喪權辱國”屈身雅虎,雅虎收購了阿里40%的股份并擁有35%的投票權,阿里則是收購了雅虎中國。最終阿里也是借助雅虎的力量擊敗了ebay。

妥協(xié)見證了中國互聯網當年的弱小。但在“二戰(zhàn)”中,中國市場不是戰(zhàn)爭主場,國外巨頭式微,即使入華也只能象征意義上上宣告存在,在這種高烈度競爭環(huán)境中水土不服。

如果要說今天的谷歌、未來的Facebook能在國內市場掀起多大波瀾,恐怕不會有人相信。

亞馬遜AWS入華這幾年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就能證明這點——國外互聯網巨頭在中國很難適應如此慘烈的競爭環(huán)境。斯文的硅谷巨頭在中國互聯網的野蠻人面前,始終顯得水土不服。

國內市場的戰(zhàn)爭早就結束了,“二戰(zhàn)”的主場早就在海外展開了。中國互聯網巨頭已經在細分領域和美國公司展開博弈。而且在很多細分領域正在超過美國巨頭。

阿里云公有云在全球范圍內擴張,不斷用低價侵蝕亞馬遜AWS在全球范圍內的市場。

被Facebook視為最大競爭對手的Snap正在被騰訊收入囊中。Snap 11月8日的公告顯示,騰訊通過公開市場購買了1.46億股Snap的A類股票,約為Snap在IPO中發(fā)行數量的90%。

彭博社則是在今年11月指出,PaddlePaddle在全球開發(fā)者中的推廣力度和深度已經超過谷歌,這讓谷歌感到了焦慮。

同樣是在11月,福布斯撰文稱,百度有理由在無人駕駛汽車競爭方面擊敗谷歌,這些理由就包括百度自己獨特的算法、優(yōu)秀的商業(yè)合作伙伴和國家大力支持等。百度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甚至可以戰(zhàn)勝其他西方競爭對手。

中國企業(yè)如今已經不僅僅只是在市場層面和美國巨頭展開競爭,甚至在技術、資本層面也在展開較量。

BAT三巨頭早已經不是在家門口被動挨打,甚至靠喪權辱國借力打力才趕跑侵略者,而是主動出擊,刺入美國互聯網巨頭的腹地之中,展開一場刺刀見刺刀的較量。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7-12-21
谷歌還是你大爺,可現在的百度也是大爺
摘要:12月15日,在北京舉辦的谷歌開發(fā)者大會上,谷歌云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團隊的首席科學家李飛飛宣布,谷歌人工智能中國中心在北京成立。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