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那時作為互聯網雛形的“星際計算網絡”(intergalactic computer network)的概念剛剛出現,可能當時的人們可能都不會想到,在之后歲月中,互聯網以及云計算可以對整個世界都起到了如此之大的影響。
在過去的十余年間,大多數企業(yè)對于云計算的態(tài)度從抵觸與排斥轉變?yōu)榱苏J同與接受,因為云計算早已成為了維持現代企業(yè)生存與發(fā)展的核心命脈。
因而對于CIO們來說,問題的關鍵不再是他們是否應該去應用云計算,而是他們能夠多快讓企業(yè)完成“上云”的過程。下面我們就從一些關鍵方面來大致說明下云計算的發(fā)展歷史,以及它如何對我們產生了如此之大影響。
誰創(chuàng)造出了云計算?
云計算的發(fā)展歷史上其實有很多的階段,其中包括網格計算與效用計算、ASP以及SaaS,但是如本文一開始所述的那樣,這種通過全球網絡來提供計算資源服務的概念卻源自于1960年代。在那一段時期內,JCR Licklider提出了“星際計算網絡” 的概念,而后他又在1969年負責了對美國“尖端研究項目管理局網絡”(ARPANET)項目的開發(fā)工作。
對此,管理服務供應商Cogeco Peer 1 的VP兼總經理Susan Bowen表示,Licklider所傳達出的愿景就是讓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實現彼此的互聯互通,并隨時隨地去訪問任何站點中的程序和數據。
Bowen說道,“Licklider的設想奠定了網絡計算的基礎,這是早期云計算的前身,它將地理上分散的計算機連接了起來,并形成了一個松耦合的結構。而后這又促使了效用計算的發(fā)展,這更接近于Licklider最初的設想”。
“而且這與我們今天所認知的云服務更為接近,服務供應擁有、運營和管理著計算設施和資源,然后依照客戶需求提供相應的服務并收取費用”。Bowen補充道。
而其他一些專家將云概念的產生歸到了計算機科學家John McCarthy身上,他提出了計算可以作為一種公共事業(yè)來交付的概念,這點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的服務局(Service Bureaux)。
1960年及其稍后時代中的云計算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云計算已經在許多不同領域中“開花結果”,其中最新的就是Web 2.0的出現。不過,由于互聯網在20世紀90年代時才開始提供可觀的帶寬,所以對于大多數公眾來說,云計算是個“發(fā)育遲緩者”。
云計算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可能就是1999年Salesforce的成立,它首創(chuàng)了通過網站提供企業(yè)應用的概念。而隨著Salesforce的崛起,其他的軟件供應商也紛紛開始提供了自己的云服務產品。
而隨著Web 2.0的發(fā)展,云計算與SaaS中出現的另一個里程碑就是Google與其他供應商開始提供例如Google Apps這類基于瀏覽器的企業(yè)應用程序,而Google Apps正是如今廣為人知的G Suite的前身。 同時,微軟也依然是主要參與者之一,通過自身與G Suite相對標的Office 365,微軟依然讓自己了在企業(yè)應用中的保持了一定的地位。
傳統(tǒng)供應商VS云原生供應商
除卻微軟,像甲骨文和SAP這樣的傳統(tǒng)軟件供應商也在過去十年間鼓勵用戶將自身本地部署的軟件產品升級到基于即付即用模式的云產品。
這也讓企業(yè)IT部門逐漸擺脫了總是將軟件和硬件視作為一種定期“爆發(fā)”式的資本支出。隨著企業(yè)愈發(fā)習慣于即付即用式的云產品計費模式,他們會將IT購買視為一種日常的支出。
但其實在SaaS領域中,依然還有很多的市場增長空間。IT市場觀察機構Synergy Reserach Group首席分析師John Dinsdale指出,仍有大批企業(yè)依舊沒有進入到云端。他說道,“像微軟、SAP、甲骨文和IBM這樣的傳統(tǒng)企業(yè)軟件供應商依然擁有大量的本地產品客戶,而這些供應商如今正極力促使這些客戶去使用SaaS產品。與此同時,像Workday、Zendesk和ServiceNow這樣的云計算供應商將繼續(xù)在市場中‘煽風點火’,這會有助于推動企業(yè)在SaaS上進行更多支出”。
IaaS與公有云
眾所周知,云計算發(fā)展中還有一個里程碑就是在2002年出現的AWS,它可提供一整套基于云的基礎設施服務,包括存儲、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
之后,在2006年,Amazon針對于商業(yè)網絡服務推出了Elastic Compute Cloud(EC2),并允許小型公司和個人用戶租用那些用以運載自己應用的計算資源。
如今的AWS早已成為了IaaS市場中絕對的領導者,而且它每年依然會持續(xù)為自己的云服務組合增加數千種全新的服務和功能,自身價值也高達數十億美元。
根據Gartner在2017年發(fā)布的數據,眾多企業(yè)每年在AWS上的花費超過了500萬美元。Gartner在報告中寫到,隨著AWS海量的服務組合仍舊在不斷地豐富,以及AWS對于各類IT市場的影響力愈發(fā)增加,它成為了企業(yè)應用IT戰(zhàn)略時最優(yōu)先考慮的供應商。而且盡管AWS不總會是一個能夠符合全部企業(yè)需要的完美選擇,但是它已經成為了市場中的“安全選擇”,這會為AWS吸引到那些渴望最廣泛服務能力并尋求長期市場領導地位的客戶。
云計算三巨頭如何推動了云計算的發(fā)展?
更值得一提的是,Amazon一開始就是向創(chuàng)業(yè)公司推銷產品與服務,并宣稱公有云是企業(yè)開展業(yè)務的最佳方式,因為企業(yè)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服務其、存儲和網絡設備成本。而正因為與此,AWS催生了大批的“云原生”公司,這些公司能夠通過業(yè)務敏捷性為自身帶來創(chuàng)新,從而使得自身在與同行業(yè)對手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而同為IaaS供應商的Google Cloud Platform(GCP)也應用了類似運作方式,它專注于去獲得哪些創(chuàng)業(yè)公司客戶,然后提高自身服務的企業(yè)適應性,以提高對更大范圍內客戶的吸引力。
而微軟則主要依靠于自身在于Azure公有與以及企業(yè)辦公軟件,它的打法與AWS和GCP有所不同,但也有自己的一些優(yōu)勢。雖然AWS和GCP都在不斷地提升自身產品的企業(yè)適應性,并著眼于征服全球的企業(yè)IT市場,但微軟卻更加了解CIO,公司知道CIO們想要去尋找一家什么樣的供應商。
最初,微軟于2012年推出了PaaS服務,而之后在2013年春天,Azure的業(yè)務擴展到了IaaS層面,并同時推出了Azure Virtual Machines服務的通用版本。而在微軟長期用戶的支持下,微軟也將自身的業(yè)務中心轉向了Azure,因而分析師們通常會將微軟評選為僅次于AWS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的IaaS供應商。
在Gartner 2017年的IaaS魔力象限中,Gartner寫到,微軟通常會被客戶選擇戰(zhàn)略性的云供應商,這些客戶會關注于微軟的技術或微軟的那些整體云戰(zhàn)略,后者是一套涉及到IaaS、PaaS、SaaS和本地服務的完整方案。如今的微軟正在將Azure與公司其他眾多的業(yè)務產品和服務捆綁在一起,因而Azure客戶的規(guī)模仍在不斷提升,這其中大部分客戶每年支付的費用多于50萬美元,而還有一小部分客戶的支付的年度費用超過了500萬美元。
其他供應商的“云端進化”
另一方面,云也促使了眾多其他的供應商調整了自身產品組合和商業(yè)策略,以便應對企業(yè)IT購買的變化。
例如,HPE、Dell和VMware等公司一開始均打算與Amazon、Google和微軟這三頭進行正面競爭,并以為巨頭們創(chuàng)造競爭壓力為由,在過去的五年多時間里不斷地推出自己的公有云服務。
盡管目前有公司已經完全退出了云計算這場游戲,但VMware和Rackspace仍舊在堅持,不過他們的策略與三巨頭很不一樣,他們將自身定位成一種管理服務商(MSP),旨在幫助企業(yè)管理那些運行在其他服務供應商服務中的工作負載。
以Rackspace為例,它早已失去了那種在IaaS市場中的早期優(yōu)勢,并在2015年左右開始轉向幫助企業(yè)管理他們在AWS、Google和微軟IaaS中的部署工作。這個轉型收到了回報,對于AWS服務的管理工作是Rackspace整個業(yè)務中增速最快的部分之一。
同時,VMware在2017年4月將自身公有云業(yè)務賣給了法國IaaS供應商OVH,而在此之前,VMware已經花了數年時間重新將自身定位成了混合云供應商,以幫助企業(yè)管理他們在AWS或微軟云中運行的系統(tǒng)與程序。
云計算熱潮還會持續(xù)嗎?
Synergy Research的Dinsdale的表示,未來十年內云計算將依然會很重要,因為企業(yè)對于云計算需求依然在增加,而且,隨著供應商不斷的經驗積累與功能改進,許多傳統(tǒng)云計算的弱項也被轉化為了強項。但是,盡管云依然還是會為供應商來了大量的收入,但是由于云市場本身體量已經足夠巨大,市場增長率將會放緩。
原文作者: Arif Mohamed
翻譯與整理:T媒體 張飛逸
推薦閱讀
云計算三巨頭PK,哪個才是你的"Mr.Right"?
2018年,SaaS行業(yè)的全球趨勢及增長預測
據報道,網絡攻擊者可以在數小時內攻克目標
2018年6月15日 一場「中國軟件渠道伙伴大會」將在北京舉行,歡迎您的到來,我們共謀未來發(fā)展。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