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差評,披著媒體外衣的電商

原標題:真實的差評,披著媒體外衣的電商

文/王騏驥 GPLP獨家首發(fā)

本文來源于GPLP 微信公眾號gplpcn

從宣布融資到位到主動退還3000萬資金,前后不過才5天時間,騰訊和差評用實際告訴了我們什么叫“閃離”。

2015年差評成立時,或許做夢也沒想到三年后正在如日中天的他們,會因為一筆融資和關于“洗稿”的質疑而被推到風口浪尖上。

騰訊同樣也沒有想到,水逆之年的他們,會因為一次小額度的投資,就讓自己深陷輿論漩渦,飽受各方指責。

差評,作為一家自媒體,文風主打幽默、犀利和吐槽,以在科技界“打黑”成名,據差評對外宣稱資料顯示,差評內容平臺擁有500萬+的精準用戶,日活可達40-50萬,加上頭條等合作平臺,用戶已達600萬+。

不過,差評君依舊不能算作媒體,頂多是披著媒體外衣的“電商”。

差評請不要侮辱“媒體”二字

差評的賬號主體為“杭州麻瓜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天眼查數據顯示,杭州麻瓜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初始注冊資本為19.35萬元。2014年未按期限公示年度報告,被杭州市余杭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2015年11月補報后移除。

公司核心成員為CEO陶偉華,也是“差評”創(chuàng)始人。2015年7月,陶偉華以“差評君”身份出道,一人運營起“差評”公眾號。不到3年的時間里,差評孵化了“差評君”、“小二”、“小黑胖”等IP。

對此,差評號稱自己是科技新媒體。

誠然,差評有原創(chuàng),但是,卻被一群媒體圍毆,以至于退還騰訊投資。

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則是因為差評的洗稿問題,關鍵洗稿了,對方還理直氣壯,出事后一味狡辯,避重就輕,連道歉都顯得那么虛偽。

對于外界洗稿質疑,陶偉華進一步解釋,用同一人物的熱門梗、參考同樣維基百科的資料,在新媒體的內容生產中很正常。

正常并不代表自己就可以標注原創(chuàng),即使是引用也應該有出處來源,更何況一些稿件相似度那么高。

另一個創(chuàng)始人徐建軍又是何許人也?

前行報出品人。

使用Google搜索給的第一條結果是“杭州《行報》被曝系統(tǒng)化地盜用豆瓣網友的文章”。點進去看看,最后豆瓣網友總結是“行報網事欄目大量盜用如張佳瑋、風行水上、張?zhí)?、這么等大量豆瓣作者的文章”。這樣的背景,誕生有“洗稿”嫌疑的差評,也并奇怪。

差評內容主編小黑胖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也透露,差評并不追求一手消息的內容制作,表示“我們很少做實地采訪的選題,因為我們不是專業(yè)媒體,也不是老媒體轉行過來的,我們也知道,我們現在肯定不是第一個知道消息的人,但是我們是賣思想的,不是賣新聞的。

這讓媒體眾人惱怒。

為啥,對媒體來講,講究真實是其最基本的操守,媒體一旦“造假”,普通人很難分得清真假,后果危害極大。

比爾·科瓦奇和湯姆·羅森斯蒂爾的《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新聞從業(yè)者須知和公眾期待》提出了新聞工作者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個人品質,其中首要的原則便是“新聞工作首先要對真實負責”。新聞傳播技術有差別,新聞工作規(guī)則是相同的,“新聞真實”是首要規(guī)則,是新聞工作者應具有的本能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不會忘記,民國時期,一個叫斯諾的美國記者,為了取得詳盡的第一手人物資料,深入到陜甘寧邊區(qū),采訪了大量的八路軍和中國共產黨高級領導人,完成《西行漫記》的寫作。隨后《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在英國倫敦公開出版,在中外進步讀者中引起極大轟動。1938年2月,中譯本又在上海出版,讓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真正形象。

人類會有不同的國籍、種族、膚色等,記者也有不同的分類,但媒體人的原則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實事求是。

差評標榜自己是自媒體,然而自媒體也是媒體,差評的操守在哪里?真實在哪里?

對于外界洗稿質疑,陶偉華進一步解釋,用同一人物的熱門梗、參考同樣維基百科的資料,在新媒體的內容生產中很正常。

正常并不代表自己就可以標注原創(chuàng),即使是引用也應該有出處來源,更何況一些稿件相似度那么高。

另一個創(chuàng)始人徐建軍又是何許人也?

前行報出品人。

使用Google搜索給的第一條結果是“杭州《行報》被曝系統(tǒng)化地盜用豆瓣網友的文章”。點進去看看,最后豆瓣網友總結是“行報網事欄目大量盜用如張佳瑋、風行水上、張?zhí)?、這么等大量豆瓣作者的文章”。這樣的背景,誕生有“洗稿”嫌疑的差評,也并奇怪。

差評內容主編小黑胖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也透露,差評并不追求一手消息的內容制作,表示“我們很少做實地采訪的選題,因為我們不是專業(yè)媒體,也不是老媒體轉行過來的,我們也知道,我們現在肯定不是第一個知道消息的人,但是我們是賣思想的,不是賣新聞的?!?/p>

差評的背后是是一支近百人的團隊,駐地杭州,多為理工科背景,包含大量科技數碼領域的技術人員,并不包括媒體出身的編輯。

差評君說,他們的編輯“大部分是理科生”,他們“足夠了解專業(yè)知識,才能寫出非專業(yè)的人都能看懂?!?/p>

差評想用一個“理科生”的幌子來證明自己更擅長做科技媒體,寫出來的東西更“專業(yè)”甚至更好看,很可惜,邏輯上立不住,“理科”是一個很龐大的學科集群,而且和是否洗稿并沒有關系。

正如品味說的那樣,差評君,不要侮辱理科生,不要侮辱了那些理工科專業(yè)出身的、在媒體的操守和專業(yè)性上做得極其出色的媒體老師們。

真實的差評,披著媒體外衣的電商

差評成立于2015年,加上此次,差評共計完成四輪融資,總額達5000萬元,可惜這次錢還沒捂熱,就不翼而飛了。

2016年下半年開始,由于依賴廣告的傳統(tǒng)媒體思路天花板過低,差評搭建了電商平臺“差評黑市”和眾測社區(qū),打造了從內容到賣貨,再到UGC社交的完整閉環(huán)。

工商資料顯示,2017年7月“麻瓜網絡”經營范圍拓展,此前經營范圍為技術研發(fā)、技術咨詢、銷售:計算機及配件、電子產品(除電子出版物)等,2017年7月后拓展至食品、家電、珠寶、建筑等。

依托于龐大的粉絲和流量,其在內容這個平臺上孵化的出了“差評黑市“這個電商,根據差評給出的官方數據,“黑市商城”上線一年多,擁有3萬多會員客戶,在每周只做一次活動的情況下,月GMV(商品交易總額)達到400多萬。

目前廣告和電商是差評的兩大支柱,電商業(yè)務所占的收入比重也在逐步在上升。同時,正在開發(fā)新的商業(yè)模式。比如眾測,眾測從2017年年底開始做,眾測也成為了品牌方尋求合作的方式之一。

因此,可以總結說,差評依靠粉絲流量然后實現出售商品的目的,簡而言之,差評就是一家電商運營公司,而不是其對外宣稱的科技自媒體,因為追溯到原創(chuàng)新聞內容制作的基礎條條框框,差評君根本一條都不符合。

科技媒體也是媒體,然而,差評根本不符合任何媒體的準則,所以,差評就是一家披著媒體外衣的電商公司。

存在道德風險的公司,投資機構會慎重考慮,騰訊趟過的雷區(qū),其他機構必然會引以為戒。

媒體的價值應該是什么?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這是一些人的口頭禪。似乎我們這個時代,已不再需要很多專業(yè)的記者了,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在微博、微信上發(fā)布和傳播新聞,而這正越來越成為人們普遍參與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流量為王,追求10萬+的路上,很多記者、媒體人也被外界教唆著去創(chuàng)業(yè)做自媒體了,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然而,自媒體人越來越多,真正的媒體人卻鳳毛麟角!

但是,遍布中國及全球,仔細觀察,實際上真正撐起媒體這片天空的,還是真正的媒體人。

還記得曝光地溝油的那位記者嗎?雖然最終遇害了,但是讓世人認識了地溝油。如果沒有他,也許我們大眾還在吃著地溝油。

很多調查記者臥底數月,只為一個真相。戰(zhàn)爭時期,那些戰(zhàn)地記者更是隨時面臨犧牲的風險,但他們仍然勇敢的前往第一線,只為尋找一個真相。

資料顯示,在美國,戰(zhàn)地記者發(fā)出來的新聞通常需要花費成本10萬美元,而洗稿的話只有十分鐘和十美元,差距如此之大,所以人們對洗稿趨之若鶩。

然而,這種拿生命換回來的素材,如果被其他自媒體輕易洗稿,不受到尊重,那么,以后誰還會做這個?誰還尊重真相及事實?這個社會哪來的正義及真相?

媒體是社會的最后一道防線,差評,請不要侮辱媒體二字。

無論媒體形態(tài)怎樣變化,時代如何發(fā)展,高質量的信息、原創(chuàng)的內容都會是稀缺品。

差評可以說自己是理工男,也可以說自己不是傳統(tǒng)的“媒體人”,可以不接受系統(tǒng)性新聞理論,但這些都不是可以洗稿的理由。

媒體人報道的是新聞,新聞的核心價值是真相,這是我們媒體人永遠應該恪守的底線,尊重知識產權是每個人的事情。即使有一天,自媒體作為媒介取代了傳統(tǒng)媒體,記者的正義感、勇氣、思想、采訪技巧、文字表達能力仍是這個領域最重要的資源,理工男也要尊重原創(chuàng),尊重知識版權。

二更食堂、內涵段子,一個個案例面前,媒體面前的警鐘長鳴——新媒體更要嚴格自律,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承擔起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堅守媒體宣傳的主陣地,不要為了娛樂大眾、吸引眼球而盲目地做“標題黨”,不負責任地胡亂報道,毫無根據地胡寫亂編。

讓重視知識版權成為行動。

差評的反思叫反思嗎?

針對廣泛被業(yè)界質疑的“洗稿”問題,“差評”團隊貼出了與霍炬的判決書(結果是“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著作權依據不足”),介紹了目前的團隊,重申了公司的夢想,并表示從6月1日開始,會試行新的內容生產制度。

事實上,整件事件的核心不在“夢想”,在“洗稿”。

自己辛苦約采訪對象、苦心孤詣地寫稿,全部都是原創(chuàng)勞動,卻被人拿過去,改頭換面一番,做個整容后放在公號上,很輕松地成了對方的流量利器。是你,你會怎么想?

事實上,在內容生產領域,洗稿一直存在,被謔作“高級抄襲”。何為引用,何為抄襲,何為參考,一直難以界定。因為,洗稿確實是一個業(yè)界難題,法理上它完全行得通,但做原創(chuàng)的人都知道,它在道理上完全行不通。即便是鬧上法庭,最終結果對原作者也非常不利,上面霍炬與“差評”的官司就是一個很好的注腳。

“洗稿”向來是媒體圈的一大陋習,近年來,伴隨自媒體的火爆,洗稿現象頻發(fā),一些寫作者不堪其煩,深受其害。與搬運工式的抄襲相比,洗稿無疑更隱蔽,也更“聰明”,但同樣為人不齒。

在10萬美元與十美元的成本面前,洗稿的不良風氣蔓延,但這不僅造成大量的文字侵權,還可能導致原創(chuàng)力的枯竭。

差評就是一個典型。

如果想問GPLP君一個答案,差評真的洗稿了嗎?

GPLP君的答案是洗了。

能夠在自媒體圈以洗稿出名,差評也算是對得起“差評”這兩個字了。

當然,差評顯然是高段位的洗稿,洗的很漂亮也很勤奮,以致在被群起批評后差評粉絲甚至差評自己的辯護邏輯都如出一端:你們都說我家差評抄襲,可你們知道差評有多努力么?

這也是差評的底氣所在。實際上,洗稿非常簡單,成本很低,其操作的簡便程度,只比過去的原文照抄模式復雜一點點,完全可以批量進行。

然而,努力就會改變抄襲的事實么?蛋糕做的再好,還是靠偷來的雞蛋。

不管是為了流量無節(jié)操的蹭熱度,還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大的商業(yè)價值而不惜洗稿,這都不該是一個行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模式。不然,傷害的不僅是公司的名譽,也同樣會波及到投資機構,比如說騰訊投資——為一家有問題的自媒體品牌背書,騰訊顯然既打了自己的臉,也是在自取屈辱。就算騰訊解釋多少遍,也比不上投資一個“差評”對騰訊樹立起來的所帶來的打擊和破壞更大。

所幸,面對洶洶輿論,雙方反應及時,2018年5月28日,差評發(fā)布聲明,決定將主動退還騰訊相關投資。

5月27日,“差評”新的聲明《TO BE BETTER》里,差評貌似向它們曾經洗稿的對象道歉了。

事件發(fā)展至今,差評此舉無論是在為自己留存一點顏面,亦或是面對外界的譴責以及騰訊投資意愿的轉變而做出的無奈之舉,這對于差評來說,都是一個慘痛的教訓。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8-06-01
真實的差評,披著媒體外衣的電商
原標題:真實的差評,披著媒體外衣的電商文/王騏驥 GPLP獨家首發(fā) 本文來源于GPLP 微信公眾號gplpcn 從宣布融資到位到主動退還3000萬資金,前后不過才5天時間,騰訊和差評用實際告訴了我們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