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賣咖啡這件事上,究竟怎樣才是“新零售”
在新零售之風吹遍各行各業(yè)的今天,凡是賣東西的,如果不跟這個新名詞搭上點兒關系仿佛就已經落后于時代。落后于時代的后果是什么?
東西賣不出去唄。
新零售的形式有很多種,其涉及到線上線下、物流快遞、門店科技等諸多方面。如果搞不明白的話,一句話概括就是:花式售賣。
新零售的戰(zhàn)火從各大電商平臺燒了一陣子之后,逐漸開始轉移到具體的品類當中,比如今年開春燃起的一場咖啡大戰(zhàn)??Х冗M入中國也不過一二百年的事情,這么長的時間也不足以培養(yǎng)出我們喝咖啡的習慣。但不可否認的是,咖啡已經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其中尤以白領上班族為代表。
那么,面對廣大的市場,這場咖啡新零售之爭中既有來勢洶洶的挑戰(zhàn)者,也有巋然不動的守衛(wèi)者。在市場中位置、任務的不同,也就促成了其以各自不同的思路來打造自己的咖啡新零售之路。
互聯網模式下咖啡零售新勢力的擴張
互聯網思維的商業(yè)運用讓許多人這幾年賺了盆滿缽滿,它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燒錢。看準了某一個風口,投資者一把熱錢燒下去,能把這個行業(yè)攪得雞犬不寧,最后成為紅利的收割者。這幾年在出行、外賣等行業(yè)的各種大戰(zhàn),基本都是這樣一個模式。
在做咖啡新零售這件事上,燒錢大作戰(zhàn)也就成為了首選。
要做一個新的品牌,目前已經不能像過去那樣把產品先拿出來,讓大家決定好不好吃。這種很難預判到大眾的口味,一旦難吃就完蛋了。而用讓利的行為去歸攏顧客,就成為了一種新的培養(yǎng)用戶的模式。無論是摩拜小黃還是美團餓了么,在進軍行業(yè)的初期得到實惠的都是顧客,時間久了也就養(yǎng)成了固定用某一種平臺的習慣。
咖啡新勢力們的補貼幅度實在讓人難以拒絕,小藍杯甚至能達到買五贈五的地步。這在實質上就是培養(yǎng)自己的用戶群體。但問題也就出來了:錢遲早會燒光的,那接下來會怎么辦呢?
咖啡和外賣、出行又不相同,人人都要吃飯,人人都要坐車,人人卻不一定都要喝咖啡。一旦讓利期過去,最終的用戶轉化率能有多少?
而作為國內咖啡品牌的典型代表,連咖啡和瑞幸咖啡的一個相似點:營銷方式。二者都通過微信+門店+外賣的形式來擴展自己的顧客群體。微信好友的信息傳遞裂變、門店滿足堂食需求、外賣滿足家庭或單位需求等。仔細想想,互聯網只有一個信仰,那就是“人流”。把所有的人都覆蓋住,基數大了,利益的現實轉化率就會很高。
那么,當我們總結的時候就會發(fā)現,互聯網模式下的咖啡新零售主要是靠微信營銷、零售+外賣、補貼收割等形式展開?;蛘哒f,整個“新”字主要體現在營銷方面。那么,新零售體現在咖啡行業(yè)上的增益難道就只有營銷嗎?
星巴克們的錢投在了哪兒?
與這些咖啡新勢力不同,在市場上已經深耕多年的咖啡老油條們則對新零售有另外的一番作為。比如被小藍杯瘋狂diss的星巴克,就在逐漸從各個環(huán)節(jié)滲透自己的新零售的理念。
星巴克推出了和微軟Azure公有云平臺結合而研發(fā)的生產控制器工具,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優(yōu)化排單,幫助星巴克員工解決行動訂單、出餐順序的難題。比如一個只點一杯的客人排在點了十杯的客人之后,按照平常先來后到的順序會浪費掉其耐心,從而導致顧客離開。那么,使用這個工具之后就可以通過機器學習來算出最佳的制作順序,提高咖啡制作的效率。同時,其還能在咖啡制作完成后通過APP通知在線點單的顧客來領取,也就減少了顧客的等待。
另一方面,星巴克還把APP接入了云端,這樣用戶的數據將能夠更好地反饋給企業(yè),從而加快其開發(fā)應用和新品的速度。此外,優(yōu)化APP語音點餐服務、開發(fā)網頁點單功能、在店內布置AR產品以增強與顧客的互動、利用區(qū)塊鏈技術對原料的供應鏈進行管理等,也是星巴克在新零售方面做出的新舉措。
可以看出的是,與咖啡新勢力相比,星巴克的新零售思路是不一樣的。究其原因,是面臨的主要現實問題不同。以小藍杯為代表的新咖啡勢力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把門面立起來,把人氣聚起來,然后再說做生意的事兒。但星巴克們幾乎不存在顧客數量的問題,因此才能夠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用技術來推動生產、研發(fā)、服務等各個方面,從而形成自己的新零售之路。
新零售之下,AI最不可能缺席
作為新零售最大的風口,AI技術的加成似乎是新零售模式轉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比如在點單這一塊兒,AI就大有取代人工的勢頭。今年五月的武漢云棲大會上,AI就與自身咖啡師比了一把每秒五個字的點單需求,比如“五杯美式八杯榛果拿鐵兩杯抹茶拿鐵都要大杯熱的……”最終點完30多杯咖啡的訂單,人工用了2份37秒,而AI近用了不到50秒。可以預見的是,不僅僅是點咖啡,以后無論是點什么,可能都不需要人工了。
而作為咖啡保證咖啡口感的核心,一臺做工精細的咖啡機是必不可少的。星巴克目前就逐漸步入了自動煮咖啡的流程。其使用物聯網技術,在一些咖啡機中結合了微軟Azure Sphere的安全云端服務,通過感應、數據分析來自動完成咖啡的泡制。比如其最新的Clover X咖啡機,用戶只需要選好咖啡豆,按下按鈕,其就能將信息上傳到云端,然后自動完成一系列咖啡制作的流程。
另一家咖啡店fish eye也研制出了一款全自動AI咖啡機。這臺咖啡機由美國NASA的工程師和設計智能手沖開發(fā)機器人的團隊共同開發(fā)了兩年之久。每一種口味的咖啡豆是在云端設定好了制作流程,然后其將能完美復制手沖咖啡師的手法,并且耗時更短、價格也更便宜。同時能做5杯咖啡,一小時能做60杯,可以說人類在它面前只能是完敗了……
不僅僅是咖啡機,AI通過對咖啡銷售環(huán)節(jié)的各種數據的分析,比如分析用戶的消費習慣、分析銷售趨勢以決定開關門店、智能管理原料的存儲與購買等,也都將能夠有效地提升企業(yè)的銷售收益。
結論
從以上的這些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咖啡勢力選取不一樣的新零售模式完全是根據自身所面對的問題而選擇的??Х刃聞萘Φ闹饕蝿帐情_拓市場,星巴克們則主要是守住陣地。開拓市場,互聯網式的疾風驟雨無疑是最有效的方式;而守住陣地,則必須要在不斷加強技術投入的基礎上穩(wěn)扎穩(wěn)打。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從只能堂食到后來能送外賣,或者通過朋友圈影響到顧客的購買動機就要稱自己為新零售似乎也有點勉強。真正的新零售應該是以擁抱科技為基礎的,比如京東也已經強調向科技零售的轉型,我們也能真正地看出扎根做新零售的公司無一例外地是在積極進行技術研發(fā)。
咖啡新零售也是這樣,眼下星巴克似乎也正在由一家咖啡店轉型為科技公司。而主要依靠互聯網營銷的咖啡新勢力們,其支撐未免過于單薄。這也說明,新零售不是動動嘴聯聯網的事兒,把物聯網、云計算、AI等諸多技術滲透到公司的每一條流水場景中,提升產品品質,提高服務顧客質量,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零售。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