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故事發(fā)生在5G背面:物聯網變局的真相
直到此時此刻,還是有大量聲音在媒體和社交網絡上討論著這樣一個問題:5G到底有沒有用?
毫無疑問,今天在任何信息平臺上,都可以很容易找到對5G的“極限吹捧”。豪言5G之快,描繪5G將改變社會,種種說辭不一而足。
同時也很容易看到另一種聲音。很多人會反問,5G再快還能快過光纖嗎?4G網絡對于我們已經足夠用了,那么急著要5G干嘛?
在評論區(qū),這種討論往往會一直持續(xù)下去,直到演化成哲學思辨或者親族問候。但這里其實會發(fā)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今天無論是給5G一個diss,還是甘當5G舔狗,大眾層面爭論的焦點,還是在將5G單純視作是對4G網絡帶寬的增強——換句話說,大家好像只是將5G和網速快畫上了等號。
當然了,大帶寬肯定是5G最基礎的改變。然而事實上,5G是整個無線通信協議的迭代升級,其中大量的通信能力都被重新定義。
如果我們回到具體而微的技術世界,就會發(fā)現,5G絕不僅僅是“網速更快了”而已。而一般意義上不為大眾所知的5G故事背面,其實蘊藏了更多的產業(yè)可能性——比如說,我們一直都在暢想5G與物聯網的結合,那么如果我們在頭腦中畫一段5G頻譜,然后把它帶到今天的IoT場景里,二者到底會以怎樣的關系結合呢?僅僅是讓各種IoT設備都“網速更快”了嗎?
在不久前的巴塞羅那世界通信展上,腦極體采訪到了紫光展銳市場部副總裁周晨。我們將他對于5G+IoT市場的觀點進行了整理。從這場對話中,或許可以看到5G與IoT兩大熱詞的真正交集所在——以及從此衍生出的新市場形態(tài)與供應鏈機遇。
萬物皆可盤:5G帶給物聯網的禮物
5G時代萬物互聯,這句話估計大家耳朵都聽出繭子了。
但是值得深入思考一下的問題在于,萬物到底為什么因為5G互聯?僅僅是因為5G帶來了速度更快的傳輸效率嗎?
工廠里的生產設備,路上的公交指示牌,綁在野生動物身上的腳環(huán),這些東西又不打算下載個電影,開兩局農藥,要那么快的網速是圖什么呢?
這里就涉及對于5G概念的整體理解。所謂5G,是指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而在通信協議的代次更迭里,傳輸速度雖然是首當其沖要升級的能力,但同時也必須解決眾多前代通信網絡遺留的問題。
比如說,相比較4G而言,5G網絡協議還在低時延、超低功耗、多終端兼容性等層面上進行了跨越級提升。
而這些功能,可能恰好解決的是物聯網對“快”以外的升級要求。比如在工業(yè)IoT領域,低時延就是最重要的網絡命脈。試想一下,如果智能流水線之間因為網絡延遲造成混亂,那畫面多么可笑。而就某些IoT設備而言,低功耗才是真正的及時雨。比如野生動物佩戴的監(jiān)控設備,如何能讓其在特定時間完成數據上傳,而其他時間完全不耗電,這才是最大的需求。而這也是5G帶來紅利的一部分。
因此上,如果我們僅僅將目光放在“5G有多快”上,很可能讓自己陷入了對5G的一種狹隘理解。
就IoT領域而言,5G帶來的價值是多元而綜合的。眾多能力的升級,讓很多to B業(yè)務由4G時代根本不具備觸發(fā)條件,變成了5G時代的可以觸達。
毫無疑問,5G升級的浪潮中,手機是具有優(yōu)先權的。然而站穩(wěn)腳跟徐徐圖之,或許我們能看到IoT領域蘊藏的海量腦洞。
而這里需要注意的,其實是市場主體的問題。IoT需要的不是更快的網,而是更高的價值。5G提供的價值,必須符合垂直行業(yè)、用戶自身的需要。通過更好的通信解決能力,帶給IoT包括但不限于額外體驗、連接穩(wěn)定性、控制效率的新價值,進而幫助IoT催生新的商業(yè)空間。
前段日子,大家都是動不動就“盤他”。其實這個說法用在5G與IoT的結合處挺合適的:5G不是要讓IoT更快,而是要讓它們更“好盤”。
盤好了,價就上去了。
5G+IoT,將催生復雜的碎片化市場
讓我們再走近一點IoT產業(yè)真實現狀。
既然5G帶給IoT的是多元通信價值,那么在接下來實際的5G網絡與IoT產品結合時,最可能發(fā)生的市場變化是什么呢?
如果我們來看真實的IoT市場,或許會發(fā)現,最可能出現在“5G+”視野中的,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碎片化市場。
舉幾個例子。
南美洲一些國家,迫切地希望用IoT技術給草原上的牛建立牛聯網。這樣如果牛丟了會很容易定位,并且可以監(jiān)控草場、天候,以及牛的成長曲線等等。這事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操作卻很不容易。牛哥身上的穿戴設備,牧牛人的監(jiān)控設備,操場的監(jiān)控設備構成了一場有多種傳輸需求的獨立物聯網。
其中一些網絡要求連續(xù)傳輸,另一些要求極低功耗的工作模式。而這可能要求建立NB-IoT、2G、LTEeMTC等多種網絡達成組合,才最終能變成一張給牛用的物聯網。
更復雜的可能是車聯網。在V2X的車路協同體系中,涉及車車交互、車路交互、人車交互、車云協同、車輛與移動監(jiān)控設備的信號協同等多種方案。僅在一輛車中就需要多種網絡模式的對外輸出路徑,既要求高帶寬、低時延,又對多種網絡的兼容性提出考驗。
而這就可能需要各式各樣的網絡解決方案,來解決車、車載設備、路上設備、基站設備等多種需求。
不僅IoT需求在5G通信時代本身就非常復雜,AI的干預還會加劇這種變遷。智能化的需求,會讓向IoT施加更大的數據傳輸任務,接入更多的傳感端口,還可能在體系層面改變IoT的系統的建構方式。隨著智能化成為底層需求,IoT的通信網絡也將進一步升級。
總而言之,IoT在5G時代,呈現的是既斷裂(多種網絡、多種通信目標的混雜),又統一(必須保證網絡完整性和通信連續(xù)性)的市場需求。IoT行業(yè)在5G籠罩下,將很難產生包治百病的頂端通信產品,但同時也對5G供應鏈的整合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考驗。
由于每個行業(yè)的IoT需求也不盡相同,最終勾勒出了一個碎片化的新市場。定制網絡和專用網絡很可能成為5G+IoT需求的主要形態(tài)。
這個市場很大意義上在4G時代是未曾被觸發(fā)的,處在一個全新的待開墾階段。
總結一下,5G+IoT確實在給網絡服務、智能服務等to B業(yè)務打開新的市場機遇。但這個市場不是大眾想象中的“5G一來天翻地覆”,而是更傾向于用眾多小市場,逐漸描畫新的解決方案供應體系。
哪些企業(yè)會在這場變局中尋覓機會?
5G+IoT之風吹來得有點復雜,缺失了移動互聯網方興之時的簡單粗暴,那么哪些企業(yè)相對處在今天這局棋的優(yōu)勢地位呢?順著IoT市場的碎片化邏輯,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幾種企業(yè)值得關注。
首先是定制化與多元解決方案能力更強的芯片廠商。
IoT網絡需求的復雜化,意味著對各種規(guī)格制式芯片的排列組合應用,以及對多種網絡芯片的集合。
而我們知道,今天5G芯片還處在相對初級的位置。各家芯片廠商或有快慢,但整體都在起跑線附近徘徊。而對于5G+IoT這個長期目標來看,芯片廠商的起點更加一致。今天的戰(zhàn)略投入,或許標志著未來某天的產業(yè)格局將被重新劃分。
以紫光展銳為例,作為中國領先的移動芯片供應商,其面向5G+IoT產業(yè)未來需求的布局已經相當充分。
不久之前,展銳重新調整了組織架構,其中通信BU即主要面向IoT市場。而應對5G的到來,展銳布局了馬卡魯技術平臺。展銳的思路,是將5G作為體系化目標投入連續(xù)的研發(fā)力量和技術產出。
基于馬卡魯體系,展銳將在5G領域不僅為某一單獨產品做研發(fā),而是保持平臺化的連貫產出,其中目標包括手機,也包括更加復雜的IoT生態(tài)。
目前,展銳已經發(fā)布了第一款5G基帶春藤510,其采用R15標準規(guī)范,支持獨立與非獨立組網,將面向數據類產品與5G原型機投入實用。這可以看作展銳5G+IoT市場的起點。
通過對這一市場邏輯的理解,不難發(fā)現在IoT市場的5G時代,廣泛垂直化的芯片解決方案,以及5G關鍵技術的納入,是迎接新市場不可或缺的兩大條件。適應垂直化市場的展銳,或許將在未來漫長的IoT升級中帶來不少驚喜。
其次,可以看到垂直行業(yè)的IoT設備制造需求正在打開。
5G+IoT的to B能力升級,意味著大量垂直產業(yè)的已有IoT體系需要更新換代。這也意味著垂直產業(yè)的設備制造、數據沉淀、解決方案整合類市場需求將打開,而這也是很多公司在5G時代的新機遇。
一個我們采訪過的案例,是智能燈桿的通信標準與IoT能力升級。一根不同的燈桿,今天正在開始納入車路協同、路上基站、智慧城市數據終端,甚至智能廣告等等業(yè)務。那么其中的供電系統、網絡系統等大量設備,都將面臨普遍的升級需求。這些需求面前,垂直產業(yè)的IoT制造廠商和數據廠商將獲得新的機會。
再者,可以看到5G+IoT,正在催生新的產業(yè)關系鏈和方案整合需求。
以車路協同為例,這個5G時代巨大的IoT風口,要求車廠、通信企業(yè)、交通基礎設施、新的設備與解決方案提供廠商、算法供應商等等原先互無相關的企業(yè)坐到一起,為一件事而努力。
這在產業(yè)鏈的實際搭建中,是一件相當富有挑戰(zhàn)意味的事。據了解,在車路協同的IoT體系中,僅僅是智能信號燈一個環(huán)節(jié),就將面臨數十種供應商的協同。這給各種底層技術與制造企業(yè)參與到新的IoT垂直市場,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
而這些困難,或許將新生出基于數據整合、方案整合、供應鏈整合的新型IoT產業(yè)機遇。一手新技術、新硬件,一手具體IoT產業(yè)的實際需求,這樣的中間件企業(yè),在5G+IoT+AI的產業(yè)鏈規(guī)劃中是必不可少的。
梳理一下整條邏輯,與大眾認知不同的是,5G+IoT很難迎來一場快速可復制的產業(yè)升級,而是更有可能打開一個個相對獨立市場構成的碎片化產業(yè)機遇。
5G不是魔藥,也不是噱頭,而是一種已經真實出現,有自身技術局限、產業(yè)優(yōu)勢和產業(yè)邏輯的新技術體系。
在其面前,更好的迎接方式是踏實投入技術研發(fā),以能力優(yōu)勢構建to B產業(yè)升級中的過橋票和護城河。
從來沒有新技術能帶來點石成金的美好,更多時候新技術只能帶來不少“麻煩”,以及“麻煩”之后的燈火闌珊。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