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視頻這部潮流文化紀錄片,為什么“兩極分化”?

原標題:騰訊視頻這部潮流文化紀錄片,為什么“兩極分化”?

文|李北辰

就在今年,仿佛忽如一夜,所有人都知道了什么是“潮鞋”。就連我身邊一位常年穿皮鞋的朋友,都開始問我:“為什么穿aj和椰子鞋就是潮?”“為什么Supreme要那么貴?”“侃爺是誰?”

我無法準確回答,只能試著告訴他:夾雜在市場邏輯和精神角落之間,潮流領域本就存在著一定的灰度,如今隨著商業(yè)滲透速度的變快(最典型的就是球鞋和潮牌),灰度面積有可能正在變大,由于缺少某種文化認同,就會讓如你這般被“反向引爆”的普通大眾,覺得“潮流=時尚=潮牌”。

潮流的真正意涵是什么?最近騰訊視頻推出的一部名為《我們的浪潮》的紀錄片,嘗試回答的就是這個問題。

但有趣的是,不同于大多數(shù)紀錄片的“老少咸宜”,從前三集的反饋看,《我們的浪潮》存在一定程度的觀看門檻,不同人群被門檻隔開,造成了對其評價的兩極分化:有人覺得“看兩遍才看懂”;有人覺得“太酷了”,直抵心靈。

在我看來,按照“跨越難度”的依次遞進,這道門檻由三層構成,而當你成功跨越這“三重門”,也就可以回答“什么是潮流”。

1

最淺表一層門檻,和紀錄片的拍攝手法有關。

與傳統(tǒng)紀錄片常用的側寫式拍攝與旁白敘事不同,按照官方說法,《我們的浪潮》是以嘉賓介入式的親身體驗參與到拍攝,節(jié)目邀請國內潮流達人作為體驗者,代表年輕人的身份和視角,前往全球多個城市,成為一場派對,一個妝容,一次運動的切身實踐者,最終呈現(xiàn)潮流與青年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情緒和故事,這種“介入式”的紀錄片形態(tài),委實挑戰(zhàn)了一般紀錄片的觀看慣性。

而再往前,更大的挑戰(zhàn),涉及大眾對潮流文化的理解。

在社會功能上,無論是通過滑板,潮牌,美妝,造型,潮流文化實則是年輕人尋求身份認同的某種捷徑,不同圈層的凝聚力,能讓“我們”迅速分清彼此。忘了是哪位社會學家說過,人性中總有兩股相反欲望:跟別人一樣,以獲得安全,跟別人不一樣,以獲得差異,當它們糾纏在一起,就誕生了“潮流”——只跟一小部分人一樣。

這種糾纏更多體現(xiàn)在自我建設過程中的年輕人身上。畢竟在某種心照不宣的意義上,無論是通過滑板,潮牌,美妝,造型,還是派對,潮流文化的一大本質是反叛,是年輕人對這個由成年人掌權的世界的文化進擊。

最典型的隱喻,就是第二集中年輕人對Southbank的地盤爭奪,Southbank是英國滑板標志地,但當?shù)卣畯纳鲜兰o90年代起就想把這里推倒重建,本地滑手正試圖用他們手里的滑板,保衛(wèi)這塊地方。

而也正是由于潮流是年輕人的身份認同和文化反擊,他們必須為此傾注大量研究和學習的時間成本,發(fā)展出一套頗具門檻的價值體系。就像在成衣世界中,成年人基本壟斷了對“時尚”的解釋權,年輕人們聚在一起,也試圖獲取對“潮流”的議事權,他們有共識,也有紛爭,但不管怎樣,這種與主流價值體系的錯位,當然會讓很多人在看紀錄片時感到疑問——畢竟,在很多普通大眾還將Supreme讀作“super me”的大背景下,很難苛雜大眾對潮流文化的背景知識了解多少。

但在我看來,前兩層門檻都不難跨越。

2

真正難以跨越的,是第三層門檻。那就是,如果你不是片名中的“我們”,并且還抱有偏見,那么就永遠不會理解,什么叫做“你眼中的光怪陸離,就是他們心中的天經地義。”

事實上,在全球化時代,年輕人很容易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潮流文化(比如在《我們的浪潮》第二集中,在貧瘠的非洲一隅,同樣閃爍著街頭文化),滑板,潮牌,美妝,造型,派對,都是年輕人完成“自我價值確認”的發(fā)聲器,以及分眾時代宣告“我是誰”的文化途徑。因為在Z世代的觀念里,這些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確認自己:他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會做出與之相配的行為。

當然,身為一個死理性派且無趣的成年人,我知道,從腦科學角度來講,由這些行為組成的所謂“青春歲月”,就是大腦其他部分都已經發(fā)育好,只有額葉皮質還沒成熟的人生階段,額葉皮質負責理性,控制和決策,大概要等到一個人20多歲時才能完全成熟——換句話說,Z世代中的許多人,都是“判斷力跟不上感情”的動物。

而這也讓他們獲得了某種只屬于這個年齡的特權,他們可以貪婪地吸收,狂妄地反抗,去享受這個年齡段的所有事物,其中也包括錯誤。就像科學作家萬維剛所言:“額葉皮質的成長,給了你一個自己通過后天因素決定自己是個什么人的機會。你要做的不是讓它趕緊長好,而是用各種經驗去塑造它。你經歷的每一次情緒波動,每一個高興或者悲傷的時刻,做出的每一個正確或者錯誤的決定,都在訓練你的額葉皮質。它需要成功的鼓勵,也需要失敗的反饋?!?/p>

不過,在由成年人掌權的世界,這往往意味著不被理解。年輕人試圖彰顯的態(tài)度,總會顯得與大眾價值取向格格不入。譬如《我們的浪潮》第三集中出現(xiàn)的那些浮夸的妝容,它當然有違傳統(tǒng),挑戰(zhàn)了很多人的觀感底線,但我覺得這些妝容,只應該,也只可能出現(xiàn)在年輕人的臉上,這些妝容,就是片中人物尋找自我的一段必經之路。

從這個角度,去滑板,去涂鴉,去做變裝皇后,去夜店里喝一宿,與和陌生人聊一晚上不著邊際的話,都是年輕人尋找自己的過程,歸根結底,潮流就是關乎年輕人如何成為自我的過程。

嗯,片中的年輕人在尋找自我,但對于許多中年觀眾來說,他們也許已經找到了自我,也許已經不再找了??傊?,這種與青春有關的隔閡,讓一些人覺得這部紀錄片與己無關。

3

而如前所述,觀看《我們的浪潮》的過程中,一旦跨越了上述“三重門”,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年輕人,更好地理解潮流文化。

當然,你或許仍然會問:除了片中作為目標受眾的“我們”,其他人為什么要看這部看似題材小眾,裝載了10個G知識點的記錄片?畢竟在觀看它的過程中,許多時候甚至會覺得被“異端”觀念侵擾,來自另一次元的視覺沖擊(譬如第三集用美妝突破性別界限的變裝皇后)。

而在我看來,這恰是《我們的浪潮》的意義所在:將青春的樣子,攤開在所有人面前。

我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感受,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可能也包括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人生大部分有趣的劇情都發(fā)生在三十歲前,此后的平淡日子大多不值一提。那既然青春不再,別人又青春正當時,去打破認知框架,看看當前年輕人的文化和活法,又有什么不好,就像萬維剛所言:“我們會為青春的混亂付出代價,但有些事情值得這么高的代價。別忘了這個世界的進步基本上都是年輕人推動的?!?/p>

我相信,這也是騰訊視頻推出《我們的浪潮》的初衷。要知道,作為一部非常規(guī)互聯(lián)網觀影體驗的記錄片,《我們的浪潮》可能并不能帶來人們常說的廣域流量——但那又怎樣?作為互聯(lián)網輿論場上的政治正確,所有內容平臺都在說自己理解年輕人,擁抱年輕人,但坦率地講,當真正站在浪潮最頂部的年輕人來到你面前,很少有平臺能真正“接得住”,因為大多數(shù)平臺提供的只是青年文娛,不是青年文化,若以潮牌做類比的話,大多數(shù)平臺提供的只是一個個很大的logo,而不是這些logo背后意味著什么。

與之相反,《我們的浪潮》是一部年輕人拍給年輕人的紀錄片,通過一種“平視”(既非“討好”式的仰視,更非俯視和審視)的年輕人自己的視角,向所有人呈現(xiàn)出當代潮流和青年文化最完整的模樣。

但我知道,即便這樣,你也可能對年輕人中最極致的潮流仍不太感冒。

很正常,我很喜歡這部紀錄片,但我也不覺得年輕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更覺得“年輕即正義”很蠢。

那是因為我知道,如果將包括我在內的“大眾”稱作“我們”,將紀錄片中的年輕人稱作“他們”,那么“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對立只是暫時的,因為人類發(fā)展的普遍經驗是,我們曾經是他們,他們也會隨著年華消逝,逐漸變成我們。

作者:李北辰,獨立撰稿人,國內數(shù)十家媒體專欄作家,曾供職《南都周刊》《華夏時報》《財經》等媒體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9-12-12
騰訊視頻這部潮流文化紀錄片,為什么“兩極分化”?
我無法準確回答,只能試著告訴他:夾雜在市場邏輯和精神角落之間,潮流領域本就存在著一定的灰度,如今隨著商業(yè)滲透速度的變快(最典型的就是球鞋和潮牌),灰度面積有可能正在變大,由于缺少某種文化認同,就會讓如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