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三戰(zhàn)IPO,三年虧20億,上市自救?

原標題:喜馬拉雅三戰(zhàn)IPO,三年虧20億,上市自救?

作者|閃電懶

編輯|Duke

來源|鈦財經

近日,喜馬拉雅再一次遞交了招股書。據悉,這已是喜馬拉雅第三次沖擊上市,前兩次均無功而返。

作為中國第一在線音頻平臺,喜馬拉雅第三次沖擊IPO背后,是連年虧損的尷尬,僅近三年虧損額就高達20億元。而因急需大量資金以及沒有明確的盈利時間表,讓喜馬拉雅處于艱難境地。

因此,我們也不禁發(fā)問,即便上市成功,它能走出在線音頻的流血困局嗎?

難以逾越虧損大山

作為國內在線音頻賽道的絕對霸主,喜馬拉雅陸續(xù)獲得9輪融資,百度、小米、騰訊紛紛入局,2021年的F輪融資更是獲得了9億美元支持。在融資圈風光無限,相比對手“荔枝FM”也更有底氣。

據了解,2020年1月荔枝FM在美國上市,股票發(fā)行價11美元/股,但到2022年4月8日收盤,跌到了1.36美元/股,市值只有6895萬美元,面臨退市。

也正是看到了這樣慘淡的結果,喜馬拉雅深知在美上市是一個極其不切實際的舉動,于是在去年收回了上市申請。不過,算上2022年向港交所遞交的IPO申請書,喜馬拉雅前后三次申請上市,映射出平臺的發(fā)展并非一帆風順,背后的危機也昭然若揭。

招股書顯示,從2019年-2021年,喜馬拉雅營收分別為26.98億元、40.76億元、58.57億元,但虧損卻是19.25億元、28.82億元、51.06億元。即使經過調整,其2019年-2021年的凈虧損,也分別為7.49億元、5.39億元和7.59億元。

喜馬拉雅表示,虧損主要是由于內容購買、銷售及營銷活動以及研發(fā)活動的開支所致。其中收入分成成本及內容成本是其營業(yè)成本的最大組成部分,也是平臺營業(yè)成本居高不下的主因。(收入分成成本指喜馬拉雅根據收入的協(xié)定百分比向內容創(chuàng)作者及第三方IP合作方付款)

作為一個高度依賴優(yōu)質內容的平臺,喜馬拉雅在這方面的投入一直有增無減。投入過高會削弱平臺的盈利能力,過低則無法吸引有優(yōu)質內容創(chuàng)作能力的用戶,這是一個兩難困境,就目前來看,喜馬拉雅單一的商業(yè)模式注定了其盈利仍遙遙無期。

長音頻賽道“僧多粥少”

其實,國內長音頻行業(yè)難盈利的痛點早就存在。不僅是喜馬拉雅,荔枝的日子也不好過。

3月10日,荔枝發(fā)布2021年度財報。財報顯示,荔枝在凈收入、月活用戶及平均每月付費用戶數目上,均實現了增長,比如其凈收入為21.195億元人民幣(約合3.326億美元),較上年15.029億元人民幣增長41%。平均移動月活用戶總數為5840萬,比2020年增長4%。但即便如此,荔枝的虧損也如喜馬拉雅一樣持續(xù)不斷,2017年-2021年,荔枝凈虧損分別為1.5億元、934.2萬元、1.3億元、8218萬元和1.27億元。

與喜馬拉雅類似,荔枝的業(yè)務模式也十分單一。根據其財報顯示,2021財年,音頻娛樂收入為21億元,占全年營收的99%以上,而播客、廣告和其他收入僅為1800余萬元。增長模式過于單一,也是其無法形成規(guī)模效應的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在線音樂領域的玩家們已經開始不甘于做簡單的“播放器”,向著長音頻領域進發(fā)。據不完全統(tǒng)計,從2020年起,騰訊音樂、網易云音樂、字節(jié)跳動、快手、B站等新玩家,通過不同方式涌入在線音頻賽道。

在此基礎上,原本不大的市場被進一步瓜分。各垂直類平臺已經將音頻賽道占領,諸如社交音頻平臺Tiya、播客平臺小宇宙、垂直音頻平臺金庸聽書App,還有云聽、聽聽FM等產品,后續(xù)互聯網巨頭們又紛紛搶占在線音頻市場,讓原本并不寬敞的賽道變得更加擁擠。除了騰訊音樂大手筆布局相關賽道推出懶人暢聽外,字節(jié)跳動也在相關領域做了布局,推出番茄暢聽。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各大平臺一哄而上,卻造出同質化嚴重的產品,導致產品可替代性很強,而且內容生產者們也并沒有因為多平臺獲得更多收益。

而這將會進一步加劇優(yōu)秀人才的流失。在喜馬拉雅的招股書風險披露中也體現了這點:“若我們競爭對手的平臺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酬待遇以吸引我們受歡迎的內容創(chuàng)作者,留住該等內容創(chuàng)作者的成本或會增加?!倍坏﹥?yōu)秀創(chuàng)作者流失,將會進一步降低用戶付費率,最終挫傷盈利模式單一的長音頻平臺。

“耳朵經濟”出路在哪?

隨著近兩年5G網絡的普及,短視頻、直播互聯網平臺相繼崛起,并不斷搶占著人們有限的時間與注意力。相比主流的短視頻、直播產品形態(tài),在線音頻產品的滲透率,與之相差甚遠。

由于內容獲取成本過高、用戶量增長乏力,喜馬拉雅也不得不在商業(yè)模式上尋求自救。

2017年,喜馬拉雅開始積極布局人工智能領域,試圖通過內容逐漸布局相關生態(tài)。招股書顯示,2021年,其物聯網及其他開放平臺的平均月活躍用戶為1.523億,包括物聯網及車載場景月活躍用戶0.494億及第三方應用月活躍用戶1.029億。喜馬拉雅與特斯拉中國、梅賽德斯-奔馳、寶馬、奧迪、吉利、比亞迪等74個汽車制造廠商進行合作,通過預裝設備提供車載音頻內容。

據了解,喜馬拉雅在加大對汽車、智能家居、智能音箱、智能穿戴等硬件終端的布局的同時,也在內容方面,與阿里、百度、小米、華為等企業(yè)達成合作。目前其提供九款設備,包括但不限于小雅智能音箱的三個版本及一款帶觸摸屏的智能設備小雅AI圖書館。

在喜馬拉雅創(chuàng)始人余建軍看來,喜馬拉雅是音頻新生態(tài)的構建者。APP、網站只是表象,連接上游的內容創(chuàng)業(yè)者和下游的用戶、激發(fā)內容創(chuàng)業(yè)者的創(chuàng)造力、讓用戶不費力地獲取這些內容才是本質。從本質出發(fā),他力排眾議研發(fā)小雅音箱,“它的重點不是一個硬件,它是內容的入口”。

從喜馬拉雅在招股書中多次植入中國在線音頻行業(yè)移動端、物聯網/車載等其他開放平臺獲客、市場前景等方面的行業(yè)調研說明也可以看出,物聯網或已成為被喜馬拉雅寄予厚望的一個新風口。

但是,無論是研發(fā)智能硬件的技術實力,還是優(yōu)質內容的提供方,喜馬拉雅與其他科技巨頭面臨著亦競亦友的關系,不免略微尷尬。同時,這個領域對于喜馬拉雅來說是長遠的發(fā)展戰(zhàn)略。而當下,如何扛過漫漫虧損之路已經火燒眉毛了。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2-04-11
喜馬拉雅三戰(zhàn)IPO,三年虧20億,上市自救?
作為中國第一在線音頻平臺,喜馬拉雅第三次沖擊IPO背后,是連年虧損的尷尬,僅近三年虧損額就高達20億元。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