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寫一出最悲的悲劇,里面充滿了無恥的笑聲。”老舍寫《四世同堂》之前,曾說過這么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今天的一件小事,讓我再次想起這句話來。
谷歌地圖負責街景項目的高管弗雷丁伯格在尼泊爾地震引發(fā)的雪崩中遇難之后,我寫了一篇文章贊揚他的職業(yè)精神,讓我頗感意外的是評論中充斥著大量針對弗雷丁伯格本人和谷歌的謾罵和詆毀,直指谷歌地圖是美國搜集情報的工具,弗雷丁伯格“死得好”,要放鞭炮慶祝。
谷歌是否會將采集到的地圖數據交給美國政府的情報部門尚不得而知,但公然為一個遇難者的死叫好,無論從人性還是道德上講都是件不光彩的行為,悲劇中回蕩著的“笑聲”顯得十分刺耳。
中國網民在網絡信息安全方面的警惕性固然值得稱贊,但面對國外企業(yè)特別是美國的科技公司時,摻雜著的民族主義情緒也同樣令人擔憂。美國軍方和少數政客為了爭取軍費和輿論支持不斷制造“中國威脅論”, 中國網民亦是滿腦子的“美國威脅論”,看熱鬧的不嫌事大,一副唯恐天下不亂的架勢。
美國一向是制造中國威脅論的主要國家,從“軍事威脅論”到“經濟威脅論”,再到近兩年的“網絡威脅論”,為兩國政治和經濟貿易交流頻頻制造障礙,每到大選期間這種論調更是變本加厲。被美國人指責性情過于“溫和”的奧巴馬,在大選期間針對中美貿易和人民幣匯率問題的措辭同樣十分強硬。
近兩年美國政客在“網絡威脅論”上大做文章,也讓中國的企業(yè)蒙受了許多不白之冤,華為和中興遲遲未能進入美國市場的原因也在于此。美國安全部門曾以“威脅國家通信安全”為由對華為和中興在美開展電信設備業(yè)務百般阻撓,理由是它們無法證明自己與中國政府的關系,但同樣的美國也無法證明這兩家企業(yè)與中國政府有關系,這讓美國在對待中國企業(yè)的態(tài)度上充滿了抵觸情緒和有罪推論。
與華為和中興的命運一樣,三一集團在美投資建設的風電項目也曾遭到美國政府叫停,導致上千萬美元建設費用無疾而終。當中國企業(yè)的崛起威脅到美國本土企業(yè)的發(fā)展時,“威脅論”幾乎成了美國采取強硬姿態(tài)的通用理由,即便遭到狙擊的不是華為和中興,也會有其他中國企業(yè)成為美國政客借以換取輿論支持的犧牲品。
相比美國,中國在網絡信息安全方面的情況似乎更為嚴峻一些。國外提供網絡信息服務的企業(yè)對中國各個領域的滲透已經無孔不入,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數據庫、程序交換機甚至復印機,使用的都是國外的產品和技術。斯諾登事件爆發(fā)后,有媒體曝光稱包括微軟、谷歌在內的9家科技公司均曾配合棱鏡計劃,監(jiān)聽竊取中國機密。
隨后,微軟、谷歌發(fā)表公開聲明否認允許美國國家安全部門直接訪問服務器,急于撇清與棱鏡門之間的關系,并于2013年9月份宣布起訴美國政府,要求獲得披露美國政府索取用戶數據行為細節(jié)的授權。谷歌在公開信中表示“谷歌公司沒有任何要隱藏的事情。谷歌公布的數據將清楚地表明我們服從的次數遠少于我們實際收到的請求次數?!?/p>
棱鏡門之后,中國政府出于信息安全考慮開始逐步換掉政府機關和大企業(yè)中的國外設備,也正是從那時起,微軟、谷歌在中國網民心中的形象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開始逐漸被貼上“間諜”、“竊聽工具”的標簽,在面對國外企業(yè)時夾帶的民族主義情緒也由此愈發(fā)高漲。
“網絡威脅論”甚囂塵上,而科技企業(yè)則成了頻頻“躺槍”的犧牲品。近日華為輪值CEO徐直表示中國應該以開放的姿態(tài)接納國外先進技術,解決信息安全問題的唯一方法是提高自己的技術而不是封閉。結合華為在美國的種種遭遇,此番言論或許意在營造一種緩和姿態(tài),以避免中國對待外國企業(yè)的態(tài)度招致美國政府反彈,從而讓華為即將在美展開的手機業(yè)務重蹈此前的覆轍。
作者微信:375952010,掃一掃關注作者公眾號。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lián)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