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穆楠
民以食為天,一句幾千年前的古語如今已經成了冬日里吃貨們繼續(xù)發(fā)胖的理由,記得我小時候的東北,在冬天幾乎家家都囤積著各種蔬菜,當然,受限于低溫以及那個時代物流的匱乏,食材主要是白菜、豆腐及這兩者的多種衍生品。
現在,大多數的吃貨已經直接網上下單購買各種食材了,這背后也映射出電商已經從早期的服裝、生活用品到3C數碼產品,進而更加垂直的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生鮮電商。不過目前來看,生鮮網購滲透率僅1%,遠沒開發(fā)到位,也可以說具備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按照企業(yè)類型劃分,生鮮電商可以分為四類,包括:1)大型電商平臺,主要玩家包括京東、天貓、一號店等:2)垂直生鮮電商,其代表為沱沱工社,天天果園等;3)傳統零售企業(yè),目前沃爾瑪等已經開始網上售賣生鮮;4)傳統物流企業(yè),順風優(yōu)選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從全行業(yè)的角度看,幾類不同企業(yè)相互之間也有不少合作,比如天天果園在天貓上開設有旗艦店,同時最近也在與京東合作推廣智利的車厘子。
在北方冬季,可選擇的水果是不多,進口水果在生鮮電商發(fā)展起的這一年也逐步為大眾所接受,上面提到的車厘子其實就是南半球產地正處于采摘期的產品。天天果園與京東合作,前者負責產地精選、分揀及預冷包裝,京東則負責銷售與冷鏈配送方面,算的上一套從源頭監(jiān)控、專業(yè)分揀、冷鏈運輸、快速送達的標準化操作,這意味著,從智利采摘水果到北京吃貨入嘴,全程差不多只要30~40小時。
事實上,從京東生鮮這個個案的發(fā)展也可以看到整個行業(yè)的趨勢,除了多次的陽澄湖大閘蟹、野生北極蝦、香格里拉松茸的首發(fā),京東生鮮在品類上也由最初的少量鮮蔬,到現在水果蔬菜、海鮮水產、肉禽蛋奶、熟食臘味基本樣樣俱全——甚至一個蛋類就有900多種……而諸如花果山、本來生活、i果i家、沱沱工社等垂直電商的進駐,也在降低自身成本的基礎上給了京東生鮮更多的補充。
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早期的電商滿足的是消費者「懶」的原始習慣,生鮮水果電商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人「饞」的需求。你想想,「食色性也」其實說的也就是吃和睡這倆事兒,「睡」目前在互聯網還沒法直接被滿足,約炮軟件也更多是噱頭,終歸還是個線下傳統行業(yè),而「食」真的已經到了一個電商收獲季節(jié)了。
不過與3C、服裝、圖書等品類相比,食品仍是個高競爭門檻的行業(yè),其特點在于:1)有著更高的產品質量與倉儲物流要求;2)短期內難以盈利。所以小玩家即使進入這個市場,最多也是做N級代理或是邊角料的活兒,想真正做出高用戶粘性與品牌,是相當困難的,這也就給了綜合類電商更多機會,不管是一直主打食品品類的一號店還是天貓、京東,未來應該是這個行業(yè)的主導企業(yè)。
對于用戶來說,生鮮電商、進口食品客單價較高,所以也更為注重食材質量和配送體驗,在這點上,幾個電商也都下了不少功夫,比如京東前段時間搞了個查干湖冬捕活動,把一個當地的傳統活動搞成了一次營銷,甚至將查干湖頭魚拍下,引發(fā)不少關注,這就是個典型的「吃貨效應」,陳曉卿可能根本想不到,幾年前他導演的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在挖掘出了一條中國美食產業(yè)鏈后,居然可以讓今天的電商省下了一大筆教育用戶成本。
而在生鮮電商的運作鏈條中,被沖擊的最厲害的一定是規(guī)模不大的進口食品超市,舉個例子,在我工作的北京五道口附近,韓國食品超市的生意已經每況愈下,一是價格高,二是已經沒有什么特點,畢竟,聰明的韓國人都已經學會自己上網買家鄉(xiāng)食材了……
其實說了這么多,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目前生鮮電商發(fā)展仍在起步期,也可以叫燒錢期,但這并不妨礙這個特殊品類在未來幾年成為電商最熱門的品類,隨著生鮮標準提高,尤其是冷鏈物流體系的逐步完善,食品電商將和3C數碼一樣,成為消費者的周期性固定需求。
永遠不要低估一個吃貨的心,以及越來越多吃貨的出現。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