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Pay姍姍來遲,實力最弱難獲優(yōu)勢

由于蘋果Apple Pay的興起,于是手機企業(yè)紛紛根據推出自己的移動支付,最新的一家是華為,不過相對蘋果、三星和小米的各自擁有的優(yōu)勢,姍姍來遲的Huawei Pay實力最弱,恐怕難獲競爭優(yōu)勢。

Apple Pay炒熱市場

Apple Pay是蘋果在2014蘋果秋季新品發(fā)布會上發(fā)布的一種基于NFC的手機支付功能,同年10月20日在美國正式上線,自上線來,其已占據數字支付市場交易額的 1%,月活躍用戶數達到1200萬。2016年2月18日凌晨5:00,Apple Pay 業(yè)務在中國上線。

Apple Pay進入中國市場是與中國銀聯合作。在中國使用iPhone手機的用戶中大多數都是高端用戶,擁有較強的消費能力,一直以來三家運營商也以獲得多蘋果用戶來證明自己擁有多少高端用戶。銀聯面對著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支付平臺的競爭一直希望拓展移動支付市場,于2013年與運營商達成合作,推動采用NFC技術的移動支付方案,銀聯更換了近一半的POS機,運營商也向生產具有NFC功能的手機企業(yè)提供補貼,不過至今NFC手機支付的市場占有率依然只有約10%。

蘋果的影響力果然厲害,據指一天內就有3000萬張銀聯卡與Apple pay綁定,這對于迫切希望發(fā)展移動支付的中國銀聯自然是一件非常讓人高興的事情。后來招商銀行的公告卻打了其一巴掌,宣布Apple Pay綁定的招商銀行卡達到100萬張,占Apple Pay綁定銀行卡數量的35%,這說明Apple pay實際綁定的銀行卡數量大約是300萬,只有宣傳的3000萬的10%,不過這依然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要知道三星Pay據說自去年9月至今發(fā)展的用戶數也不過500萬。

蘋果、三星和小米各自的優(yōu)勢

憑借iPhone用戶的強大消費力以及對蘋果的超高忠誠度,擁有封閉的iOS系統,相對于三星Pay的免費服務,蘋果以強硬的態(tài)度與國內銀行談判,最終獲得了收取手續(xù)費的特權,據說目前Apple Pay的刷卡手續(xù)費率大約是原來談判的0.15%的一半,由此也可以看出Apple Pay擁有的無可爭議的優(yōu)勢。

三星在去年二月以2.29億美元收購了一家名為LoopPay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并將其改名為Samsung Pay,與Apple Pay相比其競爭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其既可以使用NFC支付也可以使用磁卡支付,適應范圍更廣。三星主要是將這項技術作為自己手機的賣點以促進手機的銷售,待用戶壯大后再思考賺錢方式,一年過去在付出了1680萬美元虧損后指在美國和韓國擁有的Samsung Pay 用戶數量達到500萬,交易額超過5億美元, 分析指Samsung Pay為整個手機部門貢獻了24.9億美元的營收。近日三星在中國大陸發(fā)布其高端手機galaxy S7/S7 edge,Samsung Pay也被作為一項重要的業(yè)務向中國用戶介紹,也是與中國銀聯合作并計劃在本月內登錄中國市場。

小米在發(fā)布小米5前一天完成對“捷付睿通”的收購,并在小米5發(fā)布會上將其NFC支付功能作為一個重要賣點做宣傳,未知Mi Pay何時上市。不過與上述兩家企業(yè)有所不同,小米推NFC移動支付并不單單是為了推Mi Pay,而是與其宏大的商業(yè)構想有關。

小米一直都說“不靠硬件賺錢,依靠MIUI等軟服務來盈利”,拿下“捷付睿通”可以完善其在互聯網的布局。小米本身經營電商網站小米網有龐大的交易額,小米的互聯網服務如視頻、閱讀、主題商店等MIUI增殖服務的消費都有資金流,在收購“捷付睿通”后這些資金流都可以留在小米內部,與小米的理財產品打通,實現類似于如微信支付、支付寶具有的功能。

相比其上述三家企業(yè)華為Pay難有優(yōu)勢

趕在三星Pay正式登陸之前,華為近日與中國銀行簽署了“Huawei Pay”的合作協議,無疑讓華為搶得了眼球,不過要獲得競爭優(yōu)勢并不容易。

Apple Pay無疑是眼下占據了最大的優(yōu)勢,并且也迫使銀聯簽下了罕有的由蘋果公司收取手續(xù)費的協議。三星Pay則早早在國外開始發(fā)展并引入國內市場,其借助銀聯的支持、兼容磁條卡的技術優(yōu)勢自有其特點。小米則擁有互聯網生態(tài)優(yōu)勢,Mi Pay只是其商業(yè)體系的一部分。

華為Pay與上述三家相比都有其弱點,在國內最大的競爭優(yōu)勢就是其手機業(yè)務正在快速發(fā)展,不過截止2015年在國內市場銷量尚未超過小米,手機用戶的活躍度更不如小米,合作伙伴方面只有中國銀行難以與三星Pay、Apple Pay相比,發(fā)展進度落后,其將如何與其他三家手機企業(yè)競爭呢?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6-03-11
華為Pay姍姍來遲,實力最弱難獲優(yōu)勢
華為Pay姍姍來遲,實力最弱難獲優(yōu)勢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