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一個叫“豌豆莢一覽”的應用在AppStore上線。打開以后,就會看到一條由媒體新聞、在線百科文章、圖片集乃至視頻組成的時間線。
一覽看上去就像是又一個新聞聚合閱讀器。特別之處在于它來自豌豆莢——一個從手機管理工具起步,躋身中國主要Android應用商店的6歲創(chuàng)業(yè)公司。
此外,一覽還是豌豆莢自商店以后最重要的產品,這一點從它內測時所用的名字“豌豆莢探索版”便可知一二。
“像我手機上面就裝了不少打開頻率不是特別高,但又不舍得刪掉的應用。正好我們有技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鄙显碌?,豌豆莢CEO王俊煜在公司的一間會議室里對《好奇心日報》記者解釋了一覽這個產品的由來。
在這位夏天剛滿30歲的創(chuàng)業(yè)者看來,“一覽”可以解決你裝了太多應用,但又懶得一個個打開看的問題。
在PC時代,Google、百度這樣的搜索引擎可以很好地幫用戶找到所有網站的信息。但智能手機普及導致手機應用逐漸取代網頁,成為大多數(shù)人每天看的最多的東西。但應用是相對封閉的,用戶只有打開應用以后,才知道里面有什么新東西。
而王俊煜所說的技術,便是抓取所有應用的內容,然后聚合到一覽這個入口里。不管你手機上是否下載了那些應用,都會在一覽里顯示出來。
一覽里抓取的應用內容
目前已經有像URX、Deeplink.me和Branch Metrics等諸多創(chuàng)業(yè)公司在做這件事了。而Google和蘋果也都在自己今年發(fā)布的新操作系統(tǒng)中集成了相似的功能。比如你裝了《好奇心日報》的應用,在iOS自帶的Spotlight搜索頁面輸入“蘋果”、“專車”之類的關鍵詞,便能搜索到里面的文章。
索引應用內的信息聽上去和Google的使命——“組織全世界的信息,令人人皆可用”倒是十分相似。作為前Google中國的員工,王俊煜設想的一覽也和Google一樣,要做一個信息的入口。
不同的是,豌豆莢并不想用一個搜索框讓你被動的搜索信息。相反,一覽就像普通新聞閱讀應用一樣,直接將內容列在用戶面前。
根據(jù)王俊煜的說法,一覽在公司內部還有一個名字叫“十分”:期望用戶每天用10分鐘,將自己不常打開的應用里的東西都看一遍。
為了這個讓你每天看10分鐘的應用,王俊煜本人帶著一個十來人的團隊開始開發(fā)。到今年春節(jié)時,一覽已經有了一個比較粗糙的版本,并作為一個板塊放進了豌豆莢的Android應用進行測試。不過最終王俊煜覺得兩個產品并不適合并在一起,最終一覽在Android上也成為單獨的應用。
在近400人的豌豆莢,一覽只是一個小團隊。規(guī)模上和它的一個小工具——Snap鎖屏差不多。
“我一個比較大的體會,就是在產品的研發(fā)上人多不一定能有用,人少戰(zhàn)斗力反而強?!蓖蹩§辖忉屃诉@么做的原因。
靠著這么一個團隊,豌豆莢完成了一覽的全部研發(fā)和運營的工作,而且每周還要接入15個新應用的內容。
至于為什么是15個,王俊煜向《好奇心日報》解釋說:“市場上有好內容的應用估計在2000-3000個,當時我們有一個目標是1-2年內把它接完,現(xiàn)在已經有快400個應用,除了一下是這么得出來的?!?/p>
在閱讀上,一覽和其它新聞閱讀應用看上去沒有太大差別
雖然豌豆莢是靠Android系統(tǒng)起家,但這次一覽的iOS版卻是和Android版同步推出。而參與iOS版開發(fā)的,據(jù)王俊煜稱,也只有“一個半人”:一位工程師和一位需要負責其它項目的產品經理。
低投入同樣體現(xiàn)在一覽的推廣上。盡管去年剛拿了1億多美元投資,但上線至今,豌豆莢僅聯(lián)合媒體做過一輪規(guī)模不大的推廣。你不會在電視、地鐵上看到它的廣告。
從正式發(fā)布已過去了2個月多月,一覽Android版在豌豆莢商店顯示的下載量只有16萬,在蘋果應用商店里的排名也不高。
之所以如此保守,王俊煜稱是因為豌豆莢還在尋找一覽的具體用法。他們發(fā)現(xiàn)不同的用戶使用一覽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有人將之專門當做應用推薦,來下載應用;有人則只是瀏覽標題,還有人則用它來搜索內容。
一覽團隊為此也要不斷進行調整。比如先前他們就為不同的信息源總共定制了20多種模板,在上面花了很多功夫,最后卻減少到了4種。
為什么是豌豆莢?
這已不是豌豆莢第一次索引應用中的內容。早在2013年9月,豌豆莢就以視頻服務應用為對象,推出了視頻搜索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搜索關鍵詞,直接打開對應的視頻應用播放。它還專門推出過一個iOS應用,但不久便冷了下來。
視頻搜索曾經是豌豆莢設想的“打造用戶查找內容的第一入口”。但實際使用中,大部分視頻內容都集中在騰訊、搜狐、愛奇藝等少數(shù)幾個平臺,豌豆莢所做的索引并沒有解決太大的問題。
所以此后在豌豆莢在做音樂推薦應用MusicX時,就已經從搜索引擎轉向了根據(jù)情境,用算法推薦的模式。而對于最新的視頻應用開眼,甚至用了更為簡單的辦法———直接用人工精選的方式推薦小視頻。
而這一次的一覽,相比之前的產品,無疑是野心最大的一個。它包括了所有類型的內容。像Instgram上的圖片、《好奇心日報》的文章,連開眼中的視頻都被搬了進去。
由于在手機應用中,內容并不能像網頁里那樣有效的跳轉和數(shù)據(jù)的共享,以至于各個應用就像一個個孤島。像一覽這樣,能夠幫助用戶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并幫助應用獲得更多曝光的服務一定有其存在價值。
但它為其它應用提供的價值還是有限的。雖然在一覽中也有突出這些應用的品牌,并提供下載鏈接,甚至連廣告也會保留;但由于一覽會將收錄的內容以全文展示,所以用戶并不是必須得去下載應用。
此外一覽事前不會獲得對方允許,直接抓取第三方應用的內容,直到收到內容方的提醒,才會停止收錄。
據(jù)王俊煜宣稱,這是“跟隨搜索引擎的做法”。但畢竟搜索引擎不會截取網站的訪問流量,難保未來不會遇到版權問題。
但一覽能成為豌豆莢的未來么?
豌豆莢開始做Android,已是2009年的事了。不管是作為Android手機管理工具,還是應用市場,那時候,國內進入這個前景未知領域的公司還不多。
但今日的Android生態(tài)圈日益成熟,不僅有像騰訊、百度、360這樣的互聯(lián)網巨頭加入其中,各個手機廠商也開始越來越重視自己的應用商店。
早期的豌豆莢手機精靈
這些手機廠商自己的商店有天然優(yōu)勢,它們預裝在手機上,使用更為便捷。且用戶選擇一個手機品牌也代表了對這個品牌產品的信任——包括它的商店。
據(jù)易觀智庫對2015年上半年國內應用市場的統(tǒng)計,目前應用市場中,月活躍用戶中覆蓋率的排行榜的前四位已基本被小米、華為、OPPO、聯(lián)想這幾家鎖定。
譬如小米應用商店,據(jù)其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洪峰在個人微博透露,僅至去年10月,其應用累計下載量就突破了100億,2014年前10個月向開發(fā)者的分成就達到了3.64億元。如果按當初1:1的收入比例計算,小米在其中的收入也算相當可觀。
王俊煜向《好奇心日報》表示,在應用數(shù)量上,豌豆莢相較手機廠商的商店依然具備優(yōu)勢?!吧晕⒁蟾咭稽c,用戶就會發(fā)現(xiàn)手機廠商的應用商店不夠用。這也使得很多手機廠商自己做了應用商店后,回頭又找我們合作,看中的就是我們的技術積累?!?/p>
豌豆莢列出的技術合作伙伴包括小米、OPPO、魅族、錘子等。
但游戲分成和廣告才是應用商店的主要收入來源。而這些最賺錢的,手機廠商都會抓在自己手上。
小米僅游戲便可以帶來每月上億的流水,OPPO、聯(lián)想、華為等手機廠商也在去年宣布組成硬核聯(lián)盟,聯(lián)手爭取手機游戲發(fā)行機會。
從今年開始,小米、魅族等手機廠商也已經開始出售商店內的廣告位。甚至連小米的新聞合作伙伴一點資訊都將廣告位交給小米一并發(fā)售。
像豌豆莢一樣的獨立商店,如今只剩一些巨頭:依靠搜索獲取用戶的百度;靠微信獲取用戶的騰訊應用寶;以及靠手機助手獲取用戶的360。豌豆莢面對的競爭壓力是越來越大了。
這家年輕的公司從創(chuàng)立之初便專注于一般認為只有硬件或者系統(tǒng)廠商才能做好的事。2009年推出的管理工具可以認為是Android的iTunes,之后的應用商店則希望成為國內版的GooglePlay。
但每一次,豌豆莢都更早地進入市場、在巨頭們反應過來之前獲取大量用戶。自2009年以來,豌豆莢的團隊規(guī)模已從剛成立的十余個人,成長為今天的400多人,到去年3月的最新一輪融資,豌豆莢的估值據(jù)稱已經超過10億美元。
像之前每一次的選擇一樣,一覽最終也會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不論一覽的未來是一個閱讀產品,還是應用搜索的入口。這一次,一覽能讓“索引應用信息”成為豌豆莢的未來么?
- iPhone SE 4下周發(fā)布,周鴻祎直播送車遭遇尷尬,科技圈晚間速遞
- 臺積電豪賭新產能:砸巨資擴產背后,新廠計劃待確認揭秘
- 元宵送車直播尷尬:連撥兩次電話,大獎錯失良機?
- 中國汽車進口量連續(xù)四年下滑,2024年降幅達11.7%:市場拐點還是趨勢逆轉?
- 日產本田合并談判破裂:自尊心成絆腳石,車企競爭白熱化
- 寶馬研發(fā)主管:固態(tài)電池路漫漫,提升整車效率成新焦點
- 英特爾發(fā)布安全報告:AMD、英偉達固件漏洞數(shù)驚人,AMD竟是4.4倍差距,英偉達GPU安全問題激增80%引關注
- 馬斯克收購OpenAI引爭議:奧爾特曼質疑收購意圖或為拖延公司發(fā)展
- DeepSeek技術突破引發(fā)爭議:出口管制令被批過于僵化
- DeepSeek成果雖美,奧爾特曼:非重大突破,還需繼續(xù)努力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