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亞洲移動通信博覽會”更名為“世界移動大會·上?!保∕WCS)后,今年是GSMA第二次在中國舉辦這一盛會了。今年的MWCS,既有唱主角的運營商、電信設備商、終端廠商,也有來自VR、無人機、機器人等熱門方向的軟硬件新興創(chuàng)業(yè)力量--從最底層的網絡基礎設施,到最頂層的前沿應用,展現出中國移動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
但是,不同于CES Asia(亞洲國際消費電子展)對電子產品的專注,范圍更廣、跨度更大的MWCS容易讓人產生號不準脈的失落感,眼花繚亂而拎不出一條主線。筆者長期關注這一大會在中國的落地生根及變革發(fā)展,試著就今年的MWCS,為您理出一條脈絡,希望有助于您把握、理解中國移動市場的發(fā)展狀態(tài)。
我的脈絡很簡單,套用一個網絡流行句式就是:用戶和技術都等不及了,運營商要快“開車”。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不會去多談手機、無人機、VR這些應用層的東西(實際上關于它們的報道已隨處可見),而是垂直呈現中國移動通信在本屆MWCS期間展露出來的一種面貌。
用戶等不及了:他們想要更開放、安全可靠的移動通信服務
在大會正式舉辦的前一天,即6月28日,主辦方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tǒng)協(xié)會)就放出了一份它們準備已久的預熱報告,名為《移動通信的未來》。在這份報告中,GSMA通過對來自于中國、印度、西班牙和美國的4045名參與者的問卷調查,發(fā)現用戶對于由移動運營商主導開發(fā)的新型先進信息服務顯示出強烈興趣,例如來電時信息顯示、即時通訊、視頻直播、實時照片或文件共享等。
你也許就好奇要問了,這些信息服務還叫先進啊,我們的BAT們不早就實現了嗎?報告是這么說的,“相比現在頗受歡迎的基于互聯(lián)網的信息服務,由運營商主導開發(fā)的服務更受偏愛,79%的受訪者表示此類服務將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89%的受訪者將其視為獨一無二?!鄙兑馑寄??就是用戶希望有更高級、更好的富媒體通信服務,最好這些服務能從運營商的號碼開始,被整合到單一的系統(tǒng)里,能讓用戶享受豐富功能的同時,能與所有網絡的聯(lián)系人保持無縫聯(lián)系。
很明顯,當前割據的互聯(lián)網應用們是做不到這些的--盡管Facebook和騰訊的用戶都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運營商,但你別想它們之間有一天會互相打通。除互聯(lián)互通、高度開放的天然優(yōu)勢外,GSMA的這份報告還指出用戶期盼由運營商來提供富媒體通信服務的其它一些理由,包括安全可靠和品牌辨識度。從GSM到3G、4G,從模擬到數字,一直致力于連接人與人的運營商,從調查結果來看,在用戶那里仍然保留安全感和好印象。
當然,也許是為了不得罪Facebook和騰訊這樣的互聯(lián)網通訊巨頭,這份報告只說了運營商做這事的好,并未指出互聯(lián)網企業(yè)正在做的“惡”,譬如隱私泄露、廣告干擾等。在稍早前的“互聯(lián)網女皇”發(fā)布的《2016互聯(lián)網趨勢報告》中,瑪麗·米克(Mary Meeker)在高度點贊大數據時代到來的同時,對互聯(lián)網隱私泄露也表達了深深的擔憂。
在29號的展會開幕日,筆者現場也看到了中國移動、中國聯(lián)通等運營商的很多推介業(yè)務,以及華為、愛立信等設備商的解決方案中,都有著對提供富媒體、安全可靠信息通訊的側重和強調,也引發(fā)很多人駐足關注,特別是那些企事業(yè)組織的代表,明顯更加重視。這與GSMA的報告中指出的“運營商要向用戶提供富媒體通訊服務可從企業(yè)市場開始”高度吻合。
總之,用戶--特別是企業(yè)用戶--對由運營商提供的更開放、安全可靠的信息服務已經迫不及待了。
技術等不及了:4.5G加速商用,5G技術已搶先試用
用戶等不及,技術具備了嗎?答案是肯定的。GSMA的報告指出,用戶呼吁的那些服務均可通過RCS(融合通信)和VoLTE來實現?;贚TE/4G網絡的高帶寬、低時延等特性,高清語音和融合了信息、圖片、視頻和文件共享的一站式融合通信在技術層面已不在話下。
不僅如此,本屆MWCS展示出來的移動通信技術,毫不夸張地說,已經遠遠超出了這些應用場景,要支撐更大更吸引人的物聯(lián)網、“大視頻”等應用,技術都已可以輕松搞定。這方面,從中國聯(lián)通、中國移動及華為在本屆MWCS現場展出及演示的Small Cell、4.5G、3D MIMO等前沿技術可窺一斑。
建立在更高頻段的LTE/4G,以及4G的演進網絡4.5G,在覆蓋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再加上國內三大運營商在全國各地的基站數量不一且還不算富足,直接導致我們的移動上網體驗時好時壞,以至于“有的地方4G滿格,有的地方直接被切換到2G”這樣的現象時常發(fā)生,這可能是我國跑步進入4G時代的后遺癥。技術怎么去解決這個事呢?
筆者在現場看到了中國聯(lián)通和華為聯(lián)手打造的精品網絡,其利用華為的Small Cell解決方案,通過宏微站協(xié)同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網絡覆蓋能力及吞吐率。特別地,通過室內微站(華為稱之為LampSite),通過載波聚合、256QAM調制、分布式MIMO等領先技術,保證網絡消耗量大的機場車站、體育場館、廣場商超,以及樓宇密集區(qū)等場景,均達到可以支持虛擬現實、實時高清通信、秒級下載和即時云存儲等高耗流應用。
“失之3G,收之4G”的中國移動,除在今年的MWCS上宣布已完成VoLTE的全網部署(覆蓋300多座城市和500萬活躍用戶)外,還聯(lián)合華為展示了一系列4.5G技術領域的商用和預商用產品解決方案,甚至還包括基于華為128T128R AAU解決方案、被稱為“5G技術4G化”的3D MIMO。
值得一提的是,向以服務體驗見長的中國移動,就著展會的契機,還展示了一把與華為合作打造的上海Techcity 4.5G精品外場體驗,用展示車拉著參觀者繞著離場館不遠的體驗區(qū)邊走邊體驗那“下行速率300+Mb/s,上行速率高達50+Mb/s”的4.5G網絡。上海移動方面還表示,2016年要加速建設,爭取全面進入Gb/s時代。
總之,華為等電信設備商所說的4.5G、5G等技術已經不再遙遠。
運營商要快“開車”:“加滿油”和“選好道”是關鍵
看起來,用戶在呼喚,技術已齊備,只差運營商盡快“開車”,全面快速地帶領我們進入“更高、更快、更強”的下一代移動通信的超級體驗世界。上面提到的GSMA的《移動通信的未來》報告統(tǒng)計,目前全球共計456個LTE網絡中有48個支持VoLTE服務,有34個國家的47家運營商推出了RCS服務;全球約有5億人已經用上了由運營商提供的融合通信服務。
數字已經很亮眼了,不是嗎?但也許包括你我在內的用戶都還覺得這還不夠,“我們都還沒感覺到加速呢,運營商請快‘開車’!”除了本文首段提到的更開放、安全可靠的信息服務需要運營商跟進外,隨著VR、AR、MR,以及用于遠程診療、高清賽事需要的4K、8k視頻這些新應用快馬加鞭面世,“大視頻”時代即將開啟,運營商是該提速升級網絡,為下一波即將襲來的超級體驗做準備了。
當然,運營商快點“開車”也不是拍拍腦袋的事,也不僅僅是升級一下網絡這么簡單,這一點從來自全國各地運營商省公司人士成群結隊地參觀華為、愛立信等設備商的站臺可知一二。結合筆者參加MWCS展同期舉行的各論壇上大家探討的熱門話題來看,運營商要能“開車”起速,必須要做好兩點:一是要“加滿油”,即要自我升級,做好自身的數字化轉型,以具備向用戶提供敏捷的數字化/互聯(lián)網化服務的能力;二是要“選好道”,即用什么方式,往哪里發(fā)力,去滿足廣大用戶群體的更高體驗訴求。
毫不夸張地說,不僅是受到OTT嚴重沖擊的運營商自己著急,就連“藏身”它們背后的“利益共同體”設備商們也操碎了心,紛紛從上述兩個層面找出路。譬如,華為在展會期間就尋隙和GSMA聯(lián)合舉辦了“數字化轉型生態(tài)論壇”,再次強調了可實現用戶ROADS體驗(Real-time, On-demand, All-online, DIY, Social)的數字化運營解決方案Telco OS,希望這一數字商業(yè)使能系統(tǒng)能讓運營商“加滿油”。而包括來自上海、浙江等發(fā)達地區(qū)的省公司運營商代表及華為的意見都顯示,直面OTT或許不是最好的選擇,開放懷抱納入產業(yè)鏈各方力量,打造數字生態(tài),才是運營商應該選擇的“車道”。
總之,每一輪技術變革總會讓一些企業(yè)冒尖,也會讓一些企業(yè)掉隊。面對新一輪移動通信變革,運營商“開車”快跑是必然的選擇,而怎么開、往哪開,則考驗智慧。
- AI對話Error:發(fā)生一個或多個錯誤。
- 小米召回SU7標準版車型,春運低價票來襲,12306客服回應,你怎么看?
- 智譜管理層變動引關注:兩名高管離職,公司未來走向成謎
- 特斯拉召回超120萬輛汽車: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 小米召回SU7標準版車型:OTA升級解決,這次為何小米首度召回?
- Anthropic推出全新API:AI信息驗證之戰(zhàn)再掀波瀾
- 未來解碼:英偉達引領機器人技術產業(yè)融合,智造新篇章
- 網易云下架SM娛樂版權歌曲:數百萬用戶將受影響,版權之爭再起波瀾
- 百川智能全新模型Baichuan-M1:顛覆醫(yī)療循證模式,三大推理能力引領全場景深度思考
- 武漢阿里巴巴總部即將亮相,共繪數字產業(yè)新藍圖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