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客網·極客觀察(小刀)5月15日,說到城市自行車,荷蘭可能是先驅,不過在新技術的助推下,現(xiàn)在全球都刮起一陣“自行車共享”狂風。
關鍵的創(chuàng)新者叫作“無樁共享單車”。你用手機App找到自行車,點擊一下就能解鎖,可以租一小時,一天,或者一周;你可以將車停在任何地方。
在全球1608個城市大約有1800萬輛自助公用自行車,其中大多數(shù)都是無樁自行車。Russell Meddin與同行合作,制作網上自行車共享世界地圖。他說,2016年年底共享自行車只有200萬輛。
誰是領頭羊?中國。在中國有兩大巨頭,它們?yōu)榱藸帄Z地盤殺得眼紅。ofo得到阿里巴巴的支持,摩拜有騰訊幫忙。順便說一句,騰訊可是亞洲最富有的公司。
Alex Borwick在上海北京輪流生活,她很早就成了摩拜用戶。Alex Borwick認為,共享自行車比自有自行車更方便,因為你不用帶著鎖到處跑,不用擔心丟掉。另外,Alex Borwick之所以喜歡共享服務,還因為自行車無樁,你可以騎著自行車去你想去的地方。
單是在上海就有150萬輛自行車。北京師范大學學生Jady Liu說:“以前自行車堆積如山,現(xiàn)在似乎少了些?!?月份,大城市禁止企業(yè)向道路投放新自行車,自此之后,“小山”少了許多。
摩拜自行車已經進入100個城市,2017年進入曼徹斯特,今年又沖進柏林。Steve Pyer之前是鮑里斯自行車(Boris bike,倫敦的公共租賃自行車)的老員工,現(xiàn)在他加入了摩拜。Steve Pyer說:“中國的自行車共享項目才是真正的全球化自行車共享項目?!?/p>
基礎設施越來越便宜
除了方便,可以在任何地方停放,無樁共享單車還有一個優(yōu)勢:比有樁單車便宜很多。
Steve Pyer解釋說,在倫敦,一個支持25輛自行車的車樁要10萬英磅(86萬元),包括安裝和維護成本。將鎖車與支付技術從車樁轉移到自行車,就可以快速推廣。
打開手機App,用戶通過GPS傳感器尋找自行車,預訂之后掃描二維碼或者使用RFID技術就能開鎖。這種嵌入式技術用電池驅動,電池由小型發(fā)電機供電,自行車踏板將動能轉化為電能。
共享單車在中國獲得成功,投資者也很積極。根據(jù)舊金山市場咨詢公司Crunchbase的報告,2017年VC向無樁自行車共享公司投入26億美元,2016年只有2.9億美元。
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Karan Girotra指出,無樁自行車市場是一個新市場,大家都想成為第一名,許多企業(yè)認為只要搶先控制市場,獲得客戶,就能將對手擠出去。Karan Girotra說,在杭州,最大的傳統(tǒng)有樁系統(tǒng)擁有6.5萬輛自行車,但是Ofo運營的自行車有100萬輛。
Karan Girotra還說,在倫敦、巴黎等地方,人們雖然很喜歡傳統(tǒng)有樁自行車,但是成本太高,廣告營收太低。Karan Girotra算了一筆帳,中國企業(yè)將每輛自行車的成本降到100美元以下,而有樁自行車介于3000-5000美元。
機器學習與數(shù)據(jù)
對于使用者來說,無樁自行車的停放位置并非總是很理想,怎么辦?運營商必須經常移動。
Oslo是一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它用機器學習技術進行預測,看看怎樣分配自行車效率才會最高。Urban Infrastructure Partner(Oslo就是由它運營的)公司的CEO Axel Bentsen說:“在需要移動自行車之前,我們總是希望能將使用次數(shù)最大化?!?/p>
Axel Bentsen還說:“如果用人工方式來做,難度很大,機器學習會尋找模式,提供建議,光靠人做不到?!?/p>
用戶旅程結束時,有很短一段路要走,他們想使用自行車;現(xiàn)在汽車分享公司也要爭奪“蛋糕”。4月份,Uber收購紐約創(chuàng)業(yè)公司Jump Bikes,花了2億美元。Uber在印度的競爭對手Ola去年推出單車共享服務,名叫Ola Pedal。新加坡Grab也是Uber的競爭對手,去年,它開始扶持無樁自行車分享服務oBike。
為什么大家興趣這么高?Girotra教授認為,自行車使用數(shù)據(jù)相當珍貴,大家都想要。
咨詢公司Cycle Space的創(chuàng)始人Steven Fleming解釋說:“如果你想知道用戶在哪里,手機不太可靠,因為他們可能關掉了手機;如果是自行車,你能準確知道他去了哪家店鋪?!?/p>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所有旅程有66%是用自行車完成的,世界其它地方暫時還無法追上。不過VC與中國互聯(lián)網巨頭“聯(lián)姻”之后,追上的日子提前不少。(小刀)
- DeepSeek新AI模型有多震撼?外媒:相當于30美元iPhone降臨
- GSMA報告:歐洲5G普及率落后,需加速監(jiān)管政策改革
- CES2025盤點:AI“吞噬”一切,中企無處不在
- 新聞摘要頻繁“翻車”,蘋果AI遠未成熟
- 谷歌組建新AI團隊開發(fā)“世界模型”:通往AGI的關鍵路徑
- 英偉達最親密的伙伴SuperMicro股價大跌,對AI產業(yè)影響幾何?
- 請回答MBBF 2024:關于移動AI時代的一切
- 高通ARM爭的是什么?定制設計威脅到ARM生命線
- 到底要不要分拆?英特爾和美國都陷入了掙扎
- 訊飛星火與華為數(shù)據(jù)存儲強強聯(lián)手,“以存強算”助力AI集群算力利用率飆升30%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