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企業(yè)為什么都喜歡沾Costco的光?

中國互聯網企業(yè)為什么都喜歡沾Costco的光?.jpg

極客網·極客觀察(soho)8月6日,近年來,Costco越來越受中國互聯網公司的青睞,甚至成為小米、拼多多等企業(yè)的楷模。無論是打品質牌戰(zhàn),還是刷性價比,Costco的影子似乎無處不在,儼然成為中國互聯網的風向標。然而耐人尋味的是,Costco這位“百家代言”的出身卻是傳統零售,那為何中國N多互聯網企業(yè)希望與它扯上裙帶關系,這怪異的現象背后隱藏了怎樣的內幕?

存貨周轉率

讓我們先來看Costco被中國互聯網企業(yè)重點渲染的幾大優(yōu)勢:

首先看看性價比,Costco的商品非常親民,盡管毛利率定的很低,但Costco是本著薄利多銷的目的。但這一法則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因為Costco主攻的客戶群體是美國中產,所以對于國外的消費者來說,Costco的商品價格非常接地氣,但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可能就不一定了。

再看Costco的存貨周轉率,由于Costco追求的是薄利多銷(大多數超市的選擇),那毛利率定的低的同時,就要追求高的存貨周轉率,這是線下零售固定的模式。打個比方,同樣一批貨,一周賣完跟半年賣完相比,前者充當了中轉站角色,進來的貨馬上就清掉,而后者則相當于一個展示臺或倉庫。很顯然,成為大贏家的肯定是前者,這也是Costco的核心戰(zhàn)略。

存貨周轉率的計算是用銷售成本/期初存貨與期末存貨的平均值。從Costco最近三年的年報來看,在2017、2016、2015年,Costco的總銷售成本分別是1118.8億美元、1019億美元、1010.7億美元,對應的平均存貨分別是94億美元、89.4億美元、86.8億美元,而近三年的存貨周轉率就是11.9、11.5、11.6(次),非常穩(wěn)定。

從以上數據來看,Costco的存貨在一年里可以周轉近12次,每個月都有新貨上架,舊貨銷空,所以Costco的存貨周轉速度明顯比沃爾瑪、高鑫零售、永輝等同行要高效。正因為有了這個后盾,Costco才有資本將毛利率控制得非常低,例如其近5年毛利率平均值僅為11.01%,遠低于同行的平均水平。

Costco的內憂

由此可見,國內眾多互聯網企業(yè)正是為Costco低毛利率、高周轉率的模式所深深地折服,奉之為電商或新零售經營之典范加以膜拜。然而在光鮮表象的背后,現如今的Costco也內憂重重。

2017年,Costco總收入扣除銷售成本、三大費用后的運營利潤是41.1億美元,而會員費收入達28.5億美元,占運營利潤的69.3%。經進一步扣稅后,Costco得到的凈利潤是26.8億美元,比28.5億美元的會費還低,這意味著Costco不僅沒賺錢,還賠了夫人又折兵地白忙一年,甚至其凈利潤全部都來自會員費。

這時候我們看看Costco的會員制度,其分個人卡和企業(yè)卡,兩者之間不能通用。2017年,Costco的普通個人卡會員基數是3860萬人,企業(yè)卡會員基數是1080萬,加起來總的付費會員是4940萬。此外Costco還有一種免費的家庭卡,會員人數達3910萬名,這是主卡持有者為家庭其他成員免費申請的另一張副卡。

然而,Costco平均每個付費會員在Costco的年度消費是2554美元,每個月是213美元,GMV總額是1261.7億美元。但由于Costco地理位置在市郊地區(qū),并運行批量售賣的模式,家庭消費者每半個月至一個月才光顧一次,頻率并不高。

正因為如此,從2008年到2017年,這十年間Costco會費收入的年增速平均值僅為7.4%,而且并無額外的會員加入,其更多的是普通卡會員升級為年費更高的行政卡,另外會員費也略作提價,因此Costco在十年內的GMV增速的平均值是6.69%,增速比會費還要低,可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盡管消費者對Costco會員身份還是有著一定的認可度,但Costco的前景并不樂觀。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2017年美國市場Costco會員續(xù)費率是90%,加拿大是87%。除了省錢,貼心的退貨服務也是Costco推行會員制的吸引力之一,但Costco根本無法擺脫外強中干的魔咒。

照搬照抄不可行

盡管比起士多店或者雜貨鋪,Costco的商品品牌更為標準化,減少了消費者售賣決策的時間成本,但目前Costco的SKU大概在4000個上下,與盒馬類似,比7-11多不了多少,這意味著同類商品種類并不豐富。由此可見,除了歐美,其他國家的消費者并不一定會賣Costco的帳,畢竟他們有更小群體的、個性化的、更狹隘的選擇。

目前Costco現在全球有746家店,但在歐洲除了英國有28家外,其他歐盟區(qū)只有4家(西班牙2家、冰島1家、法國1家),綜上所述,其水土不服的原因不言而喻。

我們再回歸到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現狀,盲目跟風“類Costco”模式其實是不明智的,畢竟這并不能僅僅局限于高性價比,擁有強大競爭力的核心因素最終取決于對庫存、運營等高效的管理能力。其次就是對選品的品控和提升服務優(yōu)勢。再者,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商業(yè),更不能照搬照抄Costco模式。

消費者的眼睛自然雪亮,在未來,不少頭腦發(fā)熱的國內互聯網企業(yè)對Costco的推崇也會隨著市場的實際走向而逐漸趨于理性心態(tài)。

極客網企業(yè)會員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8-08-06
中國互聯網企業(yè)為什么都喜歡沾Costco的光?
近年來,Costco越來越受中國互聯網公司的青睞,甚至成為小米、拼多多等企業(yè)的楷模。無論是打品質牌戰(zhàn),還是刷性價比,Costco的影子似乎無處不在,儼然成為中國互聯網的風向標。然而耐人尋味的是,Costco這位“百家代言”的出身卻是傳統零售,那為何中國N多互聯網企業(yè)希望與它扯上裙帶關系,這怪異的現象背后隱藏了怎樣的內幕?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