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吃完了咸奧利奧冰淇淋的最后一口,那是我最想吃的東西。我從本地冰淇淋屋里購買了一品脫的量,然后挑戰(zhàn)自己——只吃三大勺。在讀完Rachel Herz近期出版的一本書——《你為何吃,你吃什么》,我知道我肯定成功挑戰(zhàn)自己。
Herz是一名任教于美國布朗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科學家。她的書中充滿了各種似是而非的趣聞:
“薪水salary”這個單詞源于古羅馬,當時羅馬人支付鹽(salt)給士兵當做報酬;著名的傳言“味覺地圖”是虛構的——這是流傳了半個世紀的老舊謬誤;在餐廳里,人們消費更多他們認為健康的食品;我們之中只有大概20%的人是“味覺超強者”,與味覺普通者相比,他們不僅對苦味更加反感,還對腐爛、疾病和殘缺更加厭惡。
在她回答的問題中,最叫人痛快的一個問題是:為何我們成為了欲望的奴隸?過去沒有任何時候能比現(xiàn)在更迅捷地獲取食物,但我們似乎就是變得更餓了。
我和Herz交談,在理解人類欲望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如何最終學會知足?
在你的書中,你強調了人類的欲望是什么,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就是人類進化所需的物質:脂肪、糖、鹽。我們的大腦是如何使用這些食物來發(fā)揮作用的呢?
大腦極度依賴糖,因為大腦的能源是葡萄糖;事實上,大腦每天消耗大約20%的卡路里來為它的運作目的提供能量。
甚至是處理復雜任務前攝入糖分也是對你有好處的,比如考試前攝入糖分會使你表現(xiàn)更好。糖分的攝入真的能夠增強認知功能。
對于大腦以外的部位,則是因為需要食物去生存。甜味是一個典型的碳水化合物的信號,它是一種非常容易獲取的卡路里來源。
鹽更傾向于是我們蛋白質的來源,而人體需要蛋白質,所以鹽鼓勵我們去食用它。同時,鹽幫助我們的神經(jīng)和肌肉正常運行,調節(jié)體液平衡。如果我們沒有攝入足夠的鹽,就會死亡。
我們也需要脂肪來實現(xiàn)生理功能的多個方面。在當今世界,如果脂肪的來源是良好的,攝入高脂肪食物也是必要的。
脂肪含有更多卡路里,比其它營養(yǎng)元素更讓人感覺飽足。例如,全脂酸奶比脫脂酸奶更讓人感到飽足,因為脂肪平息了饑餓感。因此,對于降低欲望來說,攝入脂肪是有效的。
所以我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所有的這些食物;同時,在我們的社會中,一切都太容易,我們極有可能更大程度地擁有一件好東西。然而,我們之中的一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渴望這些食物,并常因此而過度沉溺于此。為什么呢?
一些人的確比其他人更渴望某些食物。甜食愛好者天生就更偏愛吃甜。他們從甜食中得到更多樂趣和更多正面影響——比如心情變好。
我們的欲望也來自于我們的過去——比如,你食用的鹽越多,你對鹽的渴望越大。我們對食物的渴望程度取決于我們的先前經(jīng)驗。
但也有情況是,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意志力喪失的犧牲品,特別是在壓力之下,或是感到孤獨、疏遠、絕望、枯燥,以及許多處于其它情緒狀態(tài)的人們。
無論你是男人還是女人,無論你是否從心理上不吃治愈型的食品,如果現(xiàn)實情況以上述方向推動我們,我們都可能處于渴望食物的狀態(tài)。我們都可能是欲望的受害者。
為何美食的第一口通常比最后一口更好吃,比如冰淇淋?
這和一種名為“感官特異性飽腹感”的東西有關。
當我們吃第一口冰淇淋的時候,感覺是新奇的。類似于,“哇,我正在感受一切,我在品嘗一切,我正擁有著所有的美味芳香。”
然而,當我們繼續(xù)用完全一致的感官特點吃這種東西的時候,我們極快適應或熟悉這種東西,它不再賦予我們同樣重擊來刺激我們。
同時,這種感受出現(xiàn)前,我們距離飽感還很遠。因此,在我們的肚子表示“OK,我吃飽了”之前,我們開始從心理上渴望新的東西。
這就是為什么豐盛多樣的感恩節(jié)晚餐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大問題:當我們可支配的食物極為多樣時,我們吃很多東西。對比晚餐中有火雞外加所有不同的選擇,如果我們的晚餐只有火雞,我們會整體吃少很多。
- 為什么年輕人不愛換手機了
- 柔宇科技未履行金額近億元被曝已6個月發(fā)不出工資
- 柔宇科技被曝已6個月發(fā)不出工資 公司回應欠薪有補償方案
- 第六座“綠動未來”環(huán)保公益圖書館落地貴州山區(qū)小學
- 窺見“新紀元”,2021元宇宙產(chǎn)業(yè)發(fā)展高峰論壇“廣州啟幕”
- 以人為本,景悅科技解讀智慧城市發(fā)展新理念
- 紐迪瑞科技/NDT賦能黑鯊4 Pro游戲手機打造全新一代屏幕壓感
- 清潔家電新老玩家市場定位清晰,攜手共進,核心技術決定未來
- 新思科技與芯耀輝在IP產(chǎn)品領域達成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
- 芯耀輝加速全球化部署,任命原Intel高管出任全球總裁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chǎn)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