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觀念中,公益是無私的而企業(yè)是獲利的,兩者在本質上是相對立的。然而,在互聯(lián)網時代,在生態(tài)模式崛起之后,在平臺模式崛起之后,雙方關系是否會有所變化呢?企業(yè)能否在經營自身、服務社會、參與公益之間找到一個更偏向于后者的平衡點呢,期待阿里的進一步探索。
加持完黑豹,阿里又賦能公益
上周末,通過一張照片,一個保溫杯,一把枸杞,在阿里大文娛的集體(主要是大麥網和授權寶)推動下,使原本90后很不了解的黑豹演唱會數(shù)日之內爆火。反映出在阿里這類互聯(lián)網新力量的推動下,在技術、平臺和商業(yè)模式的賦能下,中國娛樂業(yè)的運作方式已經發(fā)生變化,當時就有網友問:既然阿里們的力量這么大,為什么不去做公益?然后在三天之內,一條阿里在公益方面的大消息就放了出來。
“公益不是看捐了多少錢,而是看喚醒了多少愛心,觸發(fā)了多少人行動。”9月5日,阿里巴巴集團向社會發(fā)出“人人3小時,公益億起來”的倡議,并攜手多家國內知名公益機構、知名企業(yè)共同開啟首屆“95公益周”。
阿里宣稱,通過公益周,要帶動一億中國人參與“公益3小時”!
如果能達成的話,或將成為“史上最大規(guī)?!钡墓嬷?。而這個“史上最大”應并不夸張,因為根據以往資料,能夠發(fā)動上億國人參加的定期公益活動,似乎只有每年三月的學雷鋒活動月,可這是在全社會力量的推動下,而阿里卻只是一家民營企業(yè),它要怎么做到?
阿里的一億人公益目標如果放在互聯(lián)網時代之前,對于一家企業(yè)來說很可能是癡人說夢。但以目前的技術、商業(yè)模式和平臺影響力,對于阿里這樣的互聯(lián)網巨頭來說,難度卻并不高。阿里平臺當前擁有5億多消費者,上千萬商家與數(shù)十萬服務商,通過阿里生態(tài)的各種超級APP平臺入口,再輔以適當?shù)墓婺J絼?chuàng)新,使公益活動在短時間內影響到1億人參與,阿里是有這個能力的。不但阿里有,其他中國互聯(lián)網巨頭也有,關鍵是看舍不舍得拿出這樣的資源去做公益。
事實上,從9月1日開始,手機淘寶和支付寶就上線了“3小時公益”項目,而隨后,包括各種阿里安全、阿里健康、菜鳥、螞蟻金服、UC等阿里體系內等能驅動公益發(fā)展的相關業(yè)務線都將參與到這場活動中來。而且,不止是阿里自身資源,阿里還利用自身影響力驅動社會資源參與其中,包括超百個品牌、10家國內知名公益機構、10家知名企業(yè)以及政府力量,也包括吳京、趙薇、何炅、汪涵、張一山等明星......截至9月5日零時,已有超過7000萬人次參與“3小時公益”行動,公眾參與公益行動的熱情都超出預期。估計1億人參與的門檻很容易就會被踏破。
窮人富人做公益同一個“標準”:馬云捐了幾百億做公益,只能申報0.5個公益時
站在互聯(lián)網業(yè)的制高點上,互聯(lián)網公司具有了超出一般公司的影響力,繼而又把這種影響力傳遞出去做公益,這正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一種最新詮釋,也是互聯(lián)網公司對社會責任的一種擔當。希望在未來,互聯(lián)網公司引領社會公益能夠變成一種潮流,使技術進步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讓人人受益。而同時,阿里做公益的方式,也值得行業(yè)借鑒。
這種借鑒主要分為兩個層面,其一是前面已經提到的帶動和影響,比如提供免費的平臺資源,對接普通公眾和公益項目等;其二則是創(chuàng)新公益模式,對普通人進行公益賦能,實現(xiàn)人人公益的互聯(lián)網新模式。
與傳統(tǒng)公益模式相比,后者尤其值得重視,其核心就是提高普通人參與公益的興趣與熱情,降低大眾參與公益的成本與門檻。
通過這次9.5公益周可以看出,阿里并沒有把公益活動限定在捐錢捐物,而是把公益分享、環(huán)保扶貧、支教助學、志愿服務等多種多樣的公益行動都囊括在內,提出了一個“公益時”的概念。無論男女老幼、胖瘦貧富,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也是門檻最低的,再貧窮的人沒有錢也有時間,再富有的人真心參與公益也要擠時間。
所以大家都看到了,馬云今年5個月時間內共申報了報45.5個公益時,按馬云自己定的規(guī)定,“無論次數(shù)、金額,捐贈行為一律只算半個公益時”,其今年對鄉(xiāng)村教師和鄉(xiāng)村教育發(fā)展方面兩筆數(shù)以億計的捐贈行為,只與在西湖撿半小時垃圾“效力”相當,都只算半個公益時。
在做公益方面,通過“公益時”概念把普通人和首富拉到同一個起跑線,這對作為公益群體主力的廣大普通人群實際上是一種激勵。
“公益時”是服務于這次公益周所提倡的“人人參與,才是公益”的理念,而這一理念則來自于馬云,如馬云提出“公益時”時所說,“我們每個人未必有能力去捐錢,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可以去做公益,去參與公益” ;“無論我們做不做公益,世界都會發(fā)生變化。但你做了,改變的是你自己?!?/p>
從零門檻賦能說起:公益方面的中國式創(chuàng)新
在規(guī)則和模式上消除普通人參與公益門檻之后,阿里同時在做的是在技術和產品上消除公益門檻。
這種門檻低到什么程度?涂鴉、玩游戲、點贊、攢能量、捐步數(shù)……都可以成為參與公益的基礎方式。
這不止是因為這種模式簡單有趣、互動感強,關鍵是這在傳統(tǒng)的公益模式中是根本不可能的,比如你能去紅十字會捐步數(shù)嗎?你能給壹基金捐贊數(shù)么?
即使紅十字會收下你的步數(shù),它也起不到公益的作用,因為這些東西只有在互聯(lián)網生態(tài)中才有效用。
基于“3小時公益平臺”,阿里未來還會依托其上逐步為每個人建立公益賬戶。如阿里巴巴集團總裁、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金建杭所說,“未來每個人都應該擁有4個賬戶:資金賬戶、碳賬戶、信用賬戶和公益賬戶?!?
阿里巴巴平臺的連接屬性強,可以將線上平臺將用戶規(guī)模充分激活。無論是用戶還是賣家,都能在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平臺上找到合適的公益活動。阿里云、淘寶、菜鳥、農村淘寶及關聯(lián)業(yè)務螞蟻金服等都將本身業(yè)務與公益進行結合,先后在業(yè)務中涌現(xiàn)團圓計劃等23個公益產品。
這也可以說一種公益賦能。
在這種零門檻模式下,阿里平臺上的“剁手黨”,很多已經成為“公益人”。阿里巴巴集團2017財年數(shù)據顯示,超過3億用戶、178萬賣家通過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平臺參與公益行動。這意味著,每四個中國人中,就有一人通過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平臺參與公益行動。此外,2017財年阿里巴巴平臺和螞蟻金服平臺共推動社會公眾47億人次參與公益。
以平臺模式連接個人、公益組織和公益項目,用新技術和新理念和讓公益更簡單,賦能更多中國人參與公益--這是阿里巴巴95公益周的初衷,而事實上,阿里通過自身的各種平臺入口,讓公益活動有效地觸及線下各種商戶、實體機構與海量用戶。通過平臺影響力和商業(yè)模式,利用技術創(chuàng)新,整合社會資源,確實也能夠喚起更多的人來參與公益。
如果未來互聯(lián)網公司都能夠參與進來,將形成一股公益新潮流,同時也是公益方面的又一中國式創(chuàng)新。
馬云正在有意識的使“公益”成為阿里的基因
馬云一直熱心于公益,這眾所周知。近幾年為公益捐款幾百億,同時也花費了大量時間在公益活動上。對于公益之熱情,從馬云的微博認證可以看出,在微博上,其標簽從來不是在阿里的職務,而是大自然保護協(xié)會董事、鄉(xiāng)村教師代言人這樣的頭銜。
對此,外界一直認為這是馬云事業(yè)上功成名就后繼續(xù)提升精神追求的一種表現(xiàn)。但從這次“95公益周”所披露出的阿里和公益的深度結合程度來看,馬云不但在自我“修身”方面重視公益,似乎還在有意識的將公益的基因融入阿里巴巴。
( 此處插播一個段子,最早被媒體關注到的馬云公益始于1995年,杭州電視臺做測試,找五六個大漢在馬路上撬窨井蓋,看看是否有人出來制止。結果當晚只有一個瘦小的、頂著一頭亂發(fā)的青年騎著自行車來回繞圈,最后鼓足勇氣指著幾個大漢:“給我抬回去!”這個青年人就是馬云。 )
“95公益周”實際上不是橫空出世的,而是在阿里巴巴“內測”成功之后,才推向全社會的。而在阿里巴巴,則是始于馬云兩年前的一封內部郵件,當時馬云在信中倡議“每個阿里人每年完成3小時的公益志愿服務,用自己的時間參與公益、支持公益”?!拔覀円恢眻孕呕ヂ?lián)網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技術創(chuàng)新、經濟發(fā)展、消費升級、新的全球化……還有利他、透明、公正、注重他人體驗、承擔責任的社會文明?!瘪R云在郵件中寫道:“一個物質高度發(fā)展但是人情冷漠的世界絕不是我們向往的世界?!?/p>
為了更好的推動全員參與公益,馬云又制定了“公益時”的規(guī)則。這項被稱為“公益3小時”的計劃成為阿里人工作以外的“KPI”。兩年里,阿里人“每人每年3小時”公益計劃,已經累積達到17萬多人次參與,申報的公益時超過28萬小時,其中就有馬云自己申報的45.5小時。
在阿里巴巴,員工可以發(fā)起各種各樣的公益項目,并且申請集團的資金支持和專業(yè)技術指導。
此外,馬云當CEO期間阿里巴巴就已經承諾每年將年收入的0.3%作為公益基金,主要用于自然災害救助、扶貧助殘、環(huán)境保護等。
在阿里巴巴,甚至設立了一個叫“公益合伙人”的職務。2015年,阿里巴巴3萬多名員工通過民主選舉,選出10位普通員工擔任“公益合伙人”,在3年任期里,他們有權決定和支配阿里巴巴每年數(shù)億的公益基金。
從這些舉動可以看出,馬云應該是有意識的、制度化的在推進公益元素在阿里巴巴基因中的占比。
企業(yè)參與公益活動以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大眾對此已經不陌生,但在傳統(tǒng)觀念上,以獲利為目標的企業(yè),在本質上是與公益相對立的。
然而,在互聯(lián)網時代,在生態(tài)模式崛起之后,在平臺模式崛起之后,兩者的關系是否會有所變化呢?企業(yè)能否在經營自身、服務社會、參與公益之間找到一個更偏向于后者的平衡點呢,期待阿里的進一步探索。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一半是產品,一半是服務,華為品牌帶給消費者的有贊嘆更有溫暖
- 在人群里,看見「鯤鵬開發(fā)者」
- 游戲體驗天花板,一加 Ace 5 系列售價 2299 元起
- 為創(chuàng)意和管理提效,新廣告投放(3.0)驅動消費品商家高效增長
- 榮耀Magic7系列全面升級大王影像,首發(fā)AI超級長焦拍遠更清晰
- 2024過去了,留下十個科技記憶
- 年貨節(jié)如何大爆單?別錯過巨量千川這三波紅利
- 美國無人機禁令升級?當?shù)乜茖W家率先“喊疼”:我們離不開大疆
- iQOO Neo10 Pro:性能特長之外,亦有全能實力
- 自動駕駛第一股的轉型迷途:圖森未來賭上了AIGC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