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歸檔存儲,人們的印象是往往是一盒盒充滿歷史感的磁帶或者滿柜子冰冷冷的藍光光盤。這些磁帶或者光盤一旦存儲了數據,就意味著數據進入到數據中心某個不起眼的角落中,如沒必要將通常會進入到“沉睡”階段,有些數據甚至幾十年都不再被讀取使用。
現如今,歸檔這項擁有多年歷史的古老業(yè)務,因為各個行業(yè)數字化轉型步伐的加速,以及云計算技術的普及,正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般的變化。正如UCloud存儲平臺研發(fā)總監(jiān)吳斌煒所言:“國內一家短視頻巨頭,一天數據量增長就高達3PB。由于法規(guī)的要求,很多業(yè)務數據往往需要保存三個月,這家短視頻巨頭甚至要將數據保存六個月之久。其他像廣電行業(yè)、電商直播、生物基因等行業(yè)都有著類似的情況,歸檔存儲正在成為很多行業(yè)的硬需求?!?/p>
事實上,在歸檔存儲領域,光盤庫廠商和磁帶庫廠商擁有著多年話語權。但不能忽視的是,云計算的崛起正在改變著歸檔市場。如今,像UCloud這樣的云服務提供商紛紛加碼歸檔存儲,必然會給歸檔存儲帶來產品技術、使用模式、服務方式等不一樣的視角。
面對歸檔存儲這個歷史悠久的市場,UCloud大舉發(fā)力,是要做一個市場的攪局者還是變革者?讓我們從冷數據的發(fā)展趨勢以及UCloud最新的歸檔存儲產品中一窺究竟。
冷數據的“熱”時代:歸檔存儲迎來新變革
多年以來,冷數據一直備受“冷遇”。這種“冷遇”一方面是因為冷數據通常是很長時間都用不著,與業(yè)務的緊密程度遠不及主存儲中的熱數據;另一方面則是冷數據的保存需要占據相當多的空間和人力成本,用戶需要投入較大精力對其進行運維。
冷數據的“冷遇”也造成了歸檔存儲的“低調”,過去只有像檔案、金融、稅務這些有合規(guī)性需求的行業(yè)才愿意投入成本。但是這種局面隨著近年來數據量的爆炸性增長正在迅速改變,無論是出于合規(guī)性需求,還是對于數據價值的挖掘,巨大體量的冷數據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與地位,一個冷數據的“熱”時代正在開啟。
相關數據表明,到2025年全球新增數據量高達175ZB的同時,真正能夠存儲下來的數據只有15ZB,數據流失率超過91%。如何將這些有待挖掘價值的龐大數據保存下來就成為未來存儲的挑戰(zhàn)。
正如UCloud所認為,絕大部分數據經過6個月之后都會變成冷數據,隨著數據量的不斷增加,存儲自動分層將是大勢所趨。歸檔存儲未來除了合規(guī)性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面臨前所未有的數據量時,如何有效地大幅降低存儲成本。
因此歸檔存儲的這些趨勢與挑戰(zhàn),也促成了歸檔存儲市場產生了顯著變化:
首先,由于各個行業(yè)數字化轉型加速,業(yè)務線上化程度大幅增加,帶來了海量數據的增長,也直接驅動了冷數據的歸檔需求,尤其是誕生了很多像電商、直播、基因工程、自動駕駛等新業(yè)務場景對于歸檔存儲的需求,這些新業(yè)務場景不僅產生了遠超過去傳統(tǒng)場景的數據量,也因為政策法規(guī)的規(guī)定,有著明確的歸檔合規(guī)性要求。
其次,用戶在數據歸檔的方式上也在發(fā)生改變。在過去,磁帶庫、光盤庫憑借著容量、能耗、長期成本等方面的優(yōu)勢,成為很多用戶在數據歸檔上的主流選擇。但是,云歸檔的方式近年來開始興起,逐漸成為用戶在數據歸檔上的又一大選擇。
吳斌煒直言:“磁帶庫、藍光等方式存在著運維難度大、初期投入成本高、數據離線等挑戰(zhàn)。像光盤庫比較適合一次性讀入的數據歸檔,一旦遇到需要讀取數據,就很難滿足用戶需求。”
第三,歸檔市場的參與方也正在迅速增加。除了傳統(tǒng)的磁帶庫、光盤庫廠商之外,云服務提供商正在成為歸檔市場中一股重要的力量。云服務提供商憑借規(guī)?;男?、快速的技術迭代、靈活的使用模式,很容易將運維經驗、先進技術、領先產品以云服務的方式輸出,從而將云歸檔的成本持續(xù)降低,惠及用戶。
“UCloud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間點發(fā)力歸檔存儲,兩個最重要的原因:第一各個行業(yè)數據爆炸性增長,歸檔需求非常大;另外,歸檔市場的空間很大,但是并沒有競爭力特別強的廠商,對于UCloud這樣在存儲領域有著很深積累的廠商,是非常好的市場機會。”斌煒總結道。
0.024元/GB/月:UCloud如何做到的
針對冷數據和歸檔存儲的需求,UCloud著力打造了新一代歸檔存儲產品。
UCloud新一代歸檔存儲產品是國內首次SMR機械硬盤+JBOD高密度機型在云歸檔中的落地應用,存儲單價突破行業(yè)定價區(qū)間,實現了0.024元/GB/月,比市場同類型產品價格下降30%,采用了大比例EC、全鏈路CRC可以保障數據11個9的可靠性,快速故障切換讓數據可用性達到99.9%以上。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歸檔存儲采用傳統(tǒng)機械硬盤雖然能夠帶來容量、數據讀取、運維等方面的優(yōu)勢,但是硬件成本和能耗會讓其運營成本遠高于采用磁帶庫或者光盤庫。事實上真是如此么?吳斌煒透露,0.024元/GB/月這個價格極富競爭力,除了比同類型產品價格低很多之外,也能夠與過去傳統(tǒng)歸檔方式的價格相媲美。
那么,UCloud新一代歸檔產品是如何突破成本極限的?
首先,UCloud新一代歸檔存儲在硬件層面做出大膽之策,在國內首次采用了西部數據的高密JBOD機型和SMR盤。相比于傳統(tǒng)CMR硬盤,SMR硬盤的磁道是按Zone呈現的疊瓦式分,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更高的存儲密度,可以存儲更多數據。UCloud表示,與36盤傳統(tǒng)機型相比,采用SMR硬盤的高密機型單位機架存儲容量提升5.375倍,磁盤數量增加59%,單塊磁盤存儲空間提升150%。
“新一代歸檔存儲是UCloud對象存儲下面的一個產品,對象存儲非常適合圖片、文本、音視頻等非結構化數據的存儲?!眳潜鬅樛嘎兜馈?/p>
其次,為了更好地利用硬件優(yōu)勢,UCloud新一代歸檔存儲在軟件層面也進行了大膽創(chuàng)新。通過新一代自研歸檔存儲架構,UCloud新一代歸檔存儲可以同時兼容SMR和CMR硬盤,并且支持雙活高可用、上下電IO調度、EC靈活配置以及硬盤故障自動發(fā)現,這些軟件特性不僅更好地利用了硬件優(yōu)勢,也給數據可靠性和可用性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UCloud存儲平臺資深研發(fā)工程師方然介紹,UCloud在軟件層面自主研發(fā)了一套磁盤上下電調度系統(tǒng),可以保障磁盤壽命的同時,極大降低電費成本,使磁盤能耗降低近90%, 在純寫入場景下,耗能磁盤塊數為原有的5%。
UCloud通過軟硬件技術結合,突破了存儲兩大主要成本:運營成本和硬件成本。此外,UCloud采用了多種手段來降低用戶成本。比如,用戶使用UCloud歸檔存儲產品上傳數據并不收取費用,只有在外網取回時才收取費用,如果是內網請求取回并不需要收取費用,僅收取激活費用。
事實上,UCloud新一代歸檔存儲當前主要針對多媒體數據歸檔、歷史數據合規(guī)性歸檔、大數據/AI分析數據歸檔等三大數據類型,以及監(jiān)控視頻、廣電媒資、在線直播、操作日志、數據庫備份、電子合同、自動駕駛、基因測序、智能制造等九大應用場景的需求。
“像廣電媒資行業(yè)在互聯網+、數字化轉型等方面走的很快,大量視頻、圖片數據增長給歸檔存儲帶來很大壓力,比如每2PB數據就需要增加一個藍光盤柜。長期來看,如果一直采用光盤庫歸檔,本地空間占用、運維成本都會大幅上升?!眳潜鬅樈榻B道,“像電商、互聯網、自動駕駛、生物基因的用戶,歸檔的數據量就更大了。”
做市場的攪局者還是變革者
歸檔是一個很“念舊”的市場,多年以來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像金融、醫(yī)療等行業(yè)用戶出于本身數據安全性考慮,依然會在本地選擇采用磁帶、藍光的歸檔方式。這很像一種慣性思維,用戶陷入固定的思維模式之中,長期很少做出改變,除非某個因素突變,徹底打破慣性思維的禁錮。
在UCloud看來,云歸檔所帶來的低成本、良好的運維體驗、靈活的使用方式就是打破慣性思維的利器。“像金融、醫(yī)療等行業(yè),現在依然選擇本地的磁帶庫或者光盤庫進行歸檔,一方面是因為政策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之前云歸檔在成本上并沒有突破性的下降?!眳潜鬅槺硎?,“現在情況也在慢慢改變,國家陸續(xù)出臺了一些政策鼓勵企業(yè)上云;另外,像UCloud新一代歸檔存儲在價格上已經非常有競爭力,并且在運維、數據取回、按需使用等方面擁有巨大優(yōu)勢?!?/p>
UCloud存儲平臺研發(fā)總監(jiān)吳斌煒
在筆者看來,如今的歸檔存儲市場已經到了求變的時刻,像UCloud這樣的云服務提供商更像是歸檔市場的變革者,它們通??梢杂迷朴嬎愕撵`活、高效,通過快速的技術迭代、規(guī)模效應來徹底打破歸檔存儲的格局。
比如,考慮到金融、醫(yī)療等行業(yè)用戶對于本地化的歸檔需求,UCloud新一代歸檔存儲產品接下來考慮的規(guī)劃就是混合云部署模式的歸檔一體機,將本地與云之間打通,既讓傳統(tǒng)行業(yè)用戶更加接受,也能夠享受到云歸檔所帶來的好處。
總體來看,UCloud此時推出極富競爭力的新一代歸檔存儲產品,在成本上達到了一個臨界點,對于用戶而言將會非常具有吸引力,對于歸檔市場的變革將會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另外,從長遠來看,歸檔市場潛力巨大,必然會吸引包括UCloud在內的云服務提供商投入更多資源,有望進一步推動云歸檔在更多行業(yè)中的普及與落地。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