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Mindar的新法師在日本京都擁有400年歷史的佛教寺院Kodaiji舉行了儀式。像其他神職人員一樣,這位法師可以宣講道,可以與信徒互動。但是Mindar具有一些不尋常的特征。它是由鋁和硅制成的主體,是的,Mindar是機器人。
這臺價值100萬美元的機器以佛教觀音的形象進行設計,旨在這個宗教信仰正在下降的國家,激發(fā)人們的信仰熱情。
目前,Mindar還沒有支持AI。它只是反復地重復預先編好的心經布道。但是該機器人的創(chuàng)造者表示,他們計劃為其提供機器學習功能,以使其能夠針對信徒的特定精神和道德問題量身定制相關反饋。
“這個機器人永遠不會死亡;它將不斷更新并不斷發(fā)展。借助人工智能,我們希望它會變得更加智慧,以幫助人們克服最困難的麻煩。它正在改變佛教,”寺廟住持Tensho Goto說道。
機器人也在改變其他宗教。2017年,印度推出了執(zhí)行印度教河神祭儀式的機器人,該機器人會在神靈面前一圈又一圈地移動。同年,為了紀念新教改革500周年,德國的新教教會創(chuàng)造了一個名為BlessU-2的機器人,它為1萬多人提供了預編程的禱告儀式。
然后是SanTO,一個17英寸高的機器人,讓人聯(lián)想到天主教的圣徒雕像。如果你表達了擔憂,它會回答:“根據馬太福音,不要擔心明天,因為明天會擔心自己。每一天都有自己的麻煩。”
機器人專家Gabriele Trovato設計了SanTO,為行動不便和社交接觸受限的老年人提供精神救助。接下來,他想為穆斯林開發(fā)相關裝置,至于會采取何種形式還有待觀察。
隨著越來越多的宗教社區(qū)開始融入機器人技術——在某些情況下是由AI驅動的,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則不是——它必將改變人們體驗信仰的方式。這也可能改變我們從事道德推理和決策的方式,因為這是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虔誠的信徒來說,這樣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積極的影響:機器人可以讓沒有興趣的人對宗教充滿好奇,或者允許在沒有牧師的情況下進行儀式。但是,機器人也會給宗教帶來風險,例如,會使其變得過于機械化或同質化,或者挑戰(zhàn)神學的核心宗旨。總的來說,人工智能宗教的出現會使我們變得更好還是更糟?答案取決于我們如何設計和部署它,當然,也取決于你所詢問的對象。
文化開放差異
新技術常常使我們感到不舒服。我們最終接受哪些、拒絕哪些,是由一系列因素所決定的,無論是我們對新興技術的了解程度還是我們的道德前提。
據報道,拜訪Mindar的日本信徒對硅化靈性風險的質疑并不那么困擾??紤]到機器人在該國已經很普遍,所以出現在宗教領域也是可以理解的。
多年以來,那些無力支付祭司葬禮費用的人,可以選擇支付一個名為Pepper的機器人,來以更便宜的價格進行葬禮。在中國北京的龍泉寺,一位名叫賢二的機器人僧侶朗誦佛經,并就信仰問題提供指導。
更重要的是,佛教的非二元形而上學概念是,一切都具有內在的“佛性”,即眾生都有被啟發(fā)的潛力,這可能會使佛教徒信服于接受來自技術的精神指導。
Goto說:“佛教不是對上帝的信仰,它追尋佛陀的道路。是以機器、一塊廢金屬還是一棵樹為代表都沒有關系。”
弗吉尼亞大學中國宗教學副教授Natasha Heller表示:“Mindar的金屬骨架是裸露的,我認為這是一個有趣的選擇——它的創(chuàng)造者Hiroshi Ishiguro并不試圖制造看上去完全像人類的東西。”她告訴我,Mindar所基于的觀音是進行人機化的理想人選,因為《法華經》明確表示,觀音可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在給定的時間和地點與人類產生最大的共鳴。
西方人似乎更受Mindar的困擾,將其比作弗蘭肯斯坦的怪物。在西方經濟體中,我們還沒有在生活的許多方面融入機器人。我們所擁有的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文化敘事,在好萊塢大片的渲染下,我們所能想到的是在機器人霸主手下的奴役。
另外,伊斯蘭教或猶太教等亞伯拉罕宗教傾向于形而上學的二元論——神圣而褻瀆神靈。與佛教相比,他們在視覺上描繪神性方面的憂慮更多,因此他們可能會對Mindar風格的肖像畫產生質疑。
對于使宗教活動有效的原因,他們也有不同的想法。例如,猶太教非常強調意向性,而機器則沒有。禮拜者祈禱時,重要的不只是他們的嘴巴能說出正確的話,有正確的意圖也很重要。
同時,一些佛教徒使用的祈禱輪包含印有神圣詞的卷軸,并相信即使沒有人大聲朗誦這些詞,旋轉輪子也有其精神功效。在臨終關懷環(huán)境中,即使沒有法師在旁,老年佛教徒也可以使用被稱為“念佛機”的設備——像iPhone大小的小型機器——無休止地吟誦佛陀的名字。
盡管在神學上存在差異,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許多西方人對像Mindar這樣的機器人都產生了下意識的負面反應。創(chuàng)造人造生命的夢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正如斯坦福大學的古典主義者Adrienne Mayor在她的《神與機器人》一書中所記載的那樣,古人實際上發(fā)明了真正的擬人機器,并認為西方擁有悠久的宗教機器人傳統(tǒng)。
在中世紀,基督徒設計自動機來表現復活節(jié)和圣誕節(jié)的奧秘。16世紀的一位原始機器人專家設計了一種機械僧侶,令人驚訝的是,直到今天,這一機械僧侶仍可以進行儀式。
換句話說,真正的新穎性不是在宗教領域使用機器人,而是使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如何改變神學和道德
即使我們的神學塑造了我們創(chuàng)建和擁抱的AI,但AI也會塑造我們的神學。這是一條雙向路徑。
有人認為,人工智能將迫使神學發(fā)生真正重大的變化,因為如果人類憑自由意志創(chuàng)造智能機器,我們最終將不得不質疑它們是否具有與靈魂相似的功能。
“在將來,我們造就的這些自由意志會對我們說,‘我相信上帝。我該怎么辦?’那時,我們應該有一個回應,”Wired雜志的基督徒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Kevin Kelly說,他認為我們需要發(fā)展“針對機器人的教義主義”。
其他人認為,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牧師,成為禮拜的對象。曾引發(fā)Uber/Waymo重大訴訟案的硅谷工程師Anthony Levandowski已經建立了第一座人工智能教堂,名為Way of the Future。Levandowski的新宗教致力于“通過計算機硬件和軟件開發(fā)的人工智能來實現、接受和崇拜神格”。
與此同時,方濟會修女Ilia Delio表示,人工智能也可能迫使像天主教這樣的傳統(tǒng)宗教重新想象其對神職人員的神圣理解和奉獻。她擁有兩個博士學位,并在維拉諾瓦大學擔任神學教席
“天主教的觀念會說,牧師在任命后在本體上發(fā)生了變化。這是真的嗎?”她問。也許牧師不是一個深奧的本質,而是一個可編程的特征,即使像機器人這樣的“墮落”創(chuàng)造也可以體現這一特征。“我們擁有這些固定的哲學思想,而AI則對這些思想提出了挑戰(zhàn),它向天主教轉變?yōu)楹笕祟惿衤毴藛T提出了挑戰(zhàn)。”(她開玩笑說,機器人作為新教徒可能會做得更好。)
接下來是關于機器人技術將如何改變我們宗教體驗的問題。傳統(tǒng)上,這些體驗是有價值的,部分是因為它們?yōu)樽园l(fā)和令人驚訝的、情感的甚至是神秘的事物留出了空間。如果我們機械化它們,那這一空間可能會丟失。
另一個風險與AI牧師如何處理道德請求和決策有關。從先前數據中學習并總結出算法的機器人,可能會根據人們過去所做的事情推動我們做出決策,逐步使答案同質化,并縮小我們的精神想象力范圍。
Heller指出,這種風險也存在于人類神職人員中:“神職人員也受到限制,即使沒有AI,也已經存在內置的推論或限制因素。”
但是AI系統(tǒng)的問題尤其嚴重,因為它們通常更像是黑匣子。我們不知道哪些類型的偏見會被編碼到其中,或者它們無法理解哪些類型的人為差異和上下文環(huán)境。
假設你告訴機器人,自己因失業(yè)和破產而感到沮喪,并且唯一可以提供的工作在道德上令人討厭。也許機器人會通過引用箴言14的一句經文來回應:“所有的辛苦工作都有利潤,但只說不做會導致貧窮。”即使不為你解釋該節(jié)經文,在選擇該節(jié)經文時,它已經在進行隱藏的解釋工作。它會分析你的情況并通過算法確定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提示你接受這份工作。
但是,如果機器人引用箴言16:“將你的工作交給耶和華,然后你的計劃就會建立起來”,那對你來說可能會更好。也許那節(jié)經文會促使你繼續(xù)從事道德上可疑的工作,并且,作為一個敏感的靈魂,你以后會為自己所做的感到高興。也許你的抑郁癥很嚴重,以至于工作問題不在重點之列,而關鍵的事情是你尋求心理健康治療。
一位了解你整體情況的人類牧師可能會收集這些信息并向你提供正確的建議。一名安卓牧師可能會錯過細微差別,只是對你所表達的本地化問題做出回應。
事實是,神職人員所提供的不僅僅是提供答案。他們是社區(qū)的錨點,將人們聚集在一起。他們提供牧養(yǎng)服務,而且他們提供了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當我們創(chuàng)造機器人來更廉價地完成人類的工作時,就有成為奢侈品的危險。
另一方面,Delio說,機器人可以在某些方面發(fā)揮卓越的社會作用,而人類牧師則可能沒有。“以天主教堂為例,神職人員更為偏向男性,而且還存在嚴重的虐童問題。那我想要一個機器人神父嗎?也許!”她說。“機器人可以不分性別。它可能能夠超越其中的某些鴻溝,并能夠以更加自由的方式來增強社區(qū)。”
歸根結底,在宗教領域以及其他領域,機器人和人類也許最好地理解為非競爭對手,而是協(xié)作者。雙方都可以提供對方缺少的東西。
正如Delio所說,“我們傾向于在一個或多個框架中進行思考:是我們還是機器人。但這是關于伙伴關系,而不是替代關系。只要我們處理的好,它們可以是共生的關系。”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