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作畫再引爭議 瑞典藝術家稱人工智能是“最惡毒的技術”

極客網(wǎng)·人工智能9月9日 新一代人工智能圖像生成工具可以模仿藝術家的標志性作品風格,但一些藝術家擔心有人采用這種新技術獲利,因此對此產(chǎn)生質疑和厭惡。 

QQ截圖20220909092952.jpg

人工智能作畫再引爭議,被藝術家成為“最惡毒的技術”

瑞典藝術家Simon St?lenhag以其令人難以忘懷的畫作而聞名,這些畫作將自然景觀與巨型機器人、工業(yè)機器和外星生物的怪誕未來主義融合在一起。而本周早些時候,當St?lenhag發(fā)現(xiàn)人工智能系統(tǒng)能夠模仿他的風格生成畫作時,他對此感到憤怒和厭惡。 

這一采用人工智能技術模仿St?lenhag畫作的行為是由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知識產(chǎn)權法專業(yè)講師Andres Guadamu完成的,他一直致力于研究圍繞人工智能生成的藝術作品的法律問題。他采用名為Midjourney的應用程序創(chuàng)建了類似于St?lenhag畫作風格的圖像,并將它們發(fā)布到自己的Twitter賬戶上。 

Guadamuz表示,創(chuàng)建這些圖像是為了突出生成藝術的人工智能算法可能引發(fā)的法律和道德問題。Midjourney只是能夠根據(jù)文本提示制作藝術作品的眾多人工智能程序之一,它們使用機器學習算法從互聯(lián)網(wǎng)或公共數(shù)據(jù)集中學習了數(shù)百萬張帶標簽的圖像。經(jīng)過訓練之后,它們幾乎可以繪制了出任何物體和場景的組合,并且能夠以驚人的準確度再現(xiàn)某一藝術家的風格。   

image001.png

Guadamuz說,他選擇St?lenhag風格作畫進行的這項實驗,是因為這位藝術家在過去曾批評過人工智能生成的藝術,并且對這種技術表示反對。并表示,他無意讓St?lenhag感到不安或希望他回應。但他在發(fā)表的一篇博文中辯稱,St?lenhag申訴侵權的訴訟不太可能成功,因為雖然藝術品可能受版權保護,但藝術風格卻不能。 

St?lenhag認為此舉并不好笑。他在發(fā)布的一系列推文中說,“雖然從其他藝術家那里借用是創(chuàng)造藝術文化的基石,但人工智能并不是,因為這只表明,這種衍生性作品是科技巨頭希望在他們的未來愿景中向我們展示的事物?!?/p>

Guadamuz向St?lenhag公開道歉,并刪除了包含衍生圖像的推文。他還表示,他在推特收到了一些不滿和憤怒的反饋信息,其中包括死亡威脅,他們反對這一舉動。

St?lenhag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他反對Guadamuz采用人工智能系統(tǒng)模仿他的風格作畫,但接受他的道歉。這位藝術家并不認為模仿他作品的人工智能圖像是一種抄襲,因為它們看起來很新奇,他認為像這樣的工具可能會被證明有助于探索新的藝術理念。

他聲稱,“人工智能是這些新技術中最新、最惡毒的技術,通常在未經(jīng)藝術家同意的情況下,將他們在一生創(chuàng)造的作品整理成數(shù)據(jù),并使用這些數(shù)據(jù)作為其技術組合的核心成分,并且生成作品對外出售而獲利?!?/p>

人工智能“畫家”越來越多,法律訴訟或不可避免

幾十年來,人工智能算法一直被用來生成藝術,但人工智能藝術的新時代始于2021年1月,當時人工智能開發(fā)商OpenAI公司發(fā)布了DALL-E,這是一種利用機器學習技術通過文本描述生成簡單圖像的程序。

而在今年4月,該公司發(fā)布了DALL-E2,它可以生成看起來像是由人類藝術家制作的照片、插圖和繪畫。今年7月,OpenAI公司宣布DALL-E將可供任何人使用,并表示生成的圖像可以用于商業(yè)目的。 

OpenAI公司對用戶對該服務的使用進行了限制,主要使用關鍵字過濾器和能夠識別某些可能被視為攻擊性圖像的工具進行限制。其他公司也構建了類似的工具,例如Guadamuz使用的Midjourney以模仿St?lenhag風格的畫作,它們在適當使用方面的規(guī)則可能有所不同。

R-C.png

隨著人工智能藝術生成器的使用范圍開始擴大,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質疑他們模仿人類創(chuàng)作者作品的能力。 

RJ Palmer擅長繪制奇幻生物,并在電影《偵探皮卡丘》中擔任概念藝術家。他表示,好奇心驅使他嘗試采用DALL-E2,他擔心這種人工智能工具對其職業(yè)生涯帶來不利影響。 而在后來,他對采用開源圖像生成器Stable Diffusion的用戶通過在文本提示中添加藝術家姓名來生成不同風格藝術的技巧感到震驚。Palmer說:“這些人采用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模仿藝術家的風格和靈感,這種行為是一種卑鄙的表現(xiàn)?!?/p>

一直對DALL-E持批評態(tài)度的數(shù)字藝術家David Oreilly表示,使用這些工具創(chuàng)作新作品以獲利的想法是錯誤的。他說,“采用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的人并不擁有重組的材料,但卻像谷歌圖片那樣收費?!?nbsp;

丹麥圖庫平臺Jumpstory公司的首席執(zhí)行官Jonathan L?w表示,他不贊同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如何用于商業(yè)用途。他說,“我對這項技術很感興趣,但也深感擔憂和懷疑。”

OpenAI公司發(fā)言人Hannah Wong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公司的圖像制作服務被許多藝術家使用,該公司在工具開發(fā)過程中征求了一些藝術家的反饋意見。她說,“版權法在過去已經(jīng)適應了新技術,需要對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進行同樣的調整。我們將繼續(xù)征求藝術家的觀點和意見,并期待與他們和決策者合作,以幫助保護創(chuàng)作者的權利?!?/p>

盡管Guadamuz認為起訴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復制藝術家的作品將很困難,但他預計將來出現(xiàn)更多的訴訟案例。他說,“我敢肯定在某個時候會有各種各樣的訴訟。”就像商標侵權一樣,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復制作品可能會更具法律風險。

也有一些法律專家不太確定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侵權是否有法律依據(jù)。專門研究人工智能的貝克麥肯齊律師事務所合伙人Bradford Newman說,“我可能會看到一些藝術家提出的訴訟,理由可能包括‘我沒有允許在我的藝術作品上訓練算法?!谶@樣的訴訟中誰將獲勝,將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chǎn)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

贊助商
2022-09-09
AI作畫再引爭議 瑞典藝術家稱人工智能是“最惡毒的技術”
新一代人工智能圖像工具可以模仿藝術家的標志性作品風格,但一些藝術家擔心有人采用這種新技術獲利,因此對此產(chǎn)生質疑和厭惡。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