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打開小米估值的想象空間

【劃重點】

- 二季度營收877.9億元,同比增長64%,環(huán)比增長14.2%。高于分析師預期的841.33億元。

- 二季度期間凈利潤82.7億元,同比增長83.9%。調整后凈利潤63.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7.4%,環(huán)比增長4.2%,高于分析師預期的84.24億元。

- 小米2021年第2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收入達到人民幣591億元,同比增長86.8%;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5290萬部,同比增長86.8%。

8月25日盤后,小米集團發(fā)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財報(截止2021年6月),數據層面來看,小米這次財報驚喜連連,超乎想象。8月26日開盤,小米集團高開2.56%。

小米手機首超蘋果,銷量躍居全球第二

整體上來看,小米四大業(yè)務中表現最好的還是手機業(yè)務。小米2021年第2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收入達到人民幣591億元,同比增長86.8%;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5290萬部,同比增長86.8%。

相信很多關注小米的朋友,已經提前知道小米的手機銷量逆天。在財報前,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就已披露小米的季度手機銷量超越蘋果公司(Apple Inc., AAPL),首次躍居世界第二。此外,今年6月,小米集團手機銷量更是超過三星,在全球獨占鰲頭。

造車,打開小米估值的想象空間

從地域占比來看,中國國內業(yè)務占據51%,海外業(yè)務占據49%。小米在中國國內的手機銷量僅次于OPPO 和Vivo之后排名第三。而支撐小米業(yè)務增長的,還是海外市場。根據Canalys數據,在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在全球65個市場市占率排名前五,在22個市場排名第一,其中在10個市場首次排名第一。

造車,打開小米估值的想象空間

在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在歐洲地區(qū)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首次達到第一名,到28.5%。其中,小米在西班牙連續(xù)6個季度排名第一,本季度市場份額達到41.2%。小米在意大利和法國首次達到第一,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35.0%和29.7%。小米在德國穩(wěn)居第三,市占率達到15.2%。

造車,打開小米估值的想象空間

小米手機業(yè)務增速如此之快,不可謂是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隨著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全球制造業(yè)都迎來了較大的沖擊,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中國目前每月出口成長20%至40%,如果印度、越南迅速恢復生產,那么預期中國出口會在今年下半年減緩;但如果印度、越南的供應鏈長期受干擾,預期中國20%、30%的出口成長率將延續(xù)至明年。其實不僅是手機,中國的家電同樣暢銷海外。

除了疫情之外,推動小米手機業(yè)務增長的,還有換機潮?,F在距離5G商用牌照發(fā)放已經有兩年時間,隨著5G基礎設計建設的不斷完善,以及5G終端手機的價格不斷下探,我國已經開啟了5G換機大潮。

近日,中國信通院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7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累計2.03億部,同比增長15.6%。其中5G手機出貨量1.51億部,占同期手機總量的74.3%,目前國內5G手機累計出貨量已經達到3.27億部。從數據來看,5G手機的普及速度正在加快,對于手機廠商來說,絕對是一大利好。

造車,打開小米估值的想象空間

除了天時地利之外,還有“人和”。一年之前,華為還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制造商,占據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大約20%的份額。但隨著華為無法獲得手機關鍵零配件,華為在今年第二季度銷售額同比銳減了80%以上。國際上小米也一度遭遇困難,不過小米成功的進行了反擊。而且小米無論在平價機還是高端機都展現了極致性價比,遠遠領先三星,登榜也是必然。

IoT產品增長強勁,全球電視出貨量穩(wěn)居前五

二季度,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yè)務繼續(xù)表現強勁,收入實現人民幣207億元,同比增長35.9%。主要是由于智能電視、空調及電動滑板車等若干IoT產品銷售增長強勁。智能電視及筆記本電腦的銷售收入由2020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48億元增加25.0%至2021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60億元。二季度,智能電視全球出貨量超過250萬臺,繼續(xù)保持行業(yè)領先地位。根據奧維云網的統計,在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電視在中國大陸地區(qū)出貨量連續(xù)十個季度穩(wěn)居第一,全球電視出貨量穩(wěn)居前五。

造車,打開小米估值的想象空間

二季度,互聯網服務收入達到人民幣70億元,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收入同比增長19.1%。主要是由于廣告業(yè)務收入增長所致,廣告業(yè)務收入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達到人民幣45億元,同比增長46.2%。2021年6月,小米小愛同學月活用戶數破1億,達1.02億;米家App月活用戶數同比增長38.6%,達到5650萬;全球MIUI月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32.1%至4.54億。

造車,打開小米估值的想象空間

Redmi和小米本米,誰是利潤貢獻引擎?

相比于凈利潤表現,小米毛利表現也非常值得關注。因為小米投資了很多公司。截至2021年6月30日,小米共投資超330家公司,總賬面價值為579億元,同比增長57.3%。而凈利潤的表現很容易受到公允價值影響。小米2021年第二季經調整利潤63.22億,較上年同期的33.73億增長87.4%。二季度按公允價值計入損益之投資公允價值變動由2021年第二季度的收益人民幣23億元增加至2021年第一季度的收益人民幣41億元,主要是由于股權及優(yōu)先股投資之公允價值收益增加所致。

造車,打開小米估值的想象空間

再來看看小米的毛利表現,除了亮眼的營收增速之外,這季度小米的毛利表現同樣不俗,小米在2021年第2季度毛利由2020年第二季度的77億元增加96.7%至151億元。整體的毛利率由2020年第二季度的14.4%增加至17.3%。其中,智能手機業(yè)務的毛利率由2020年第二季度的7.2%增加至11.8%,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分部毛利率由2020年第二季度的11.4%增加至13.2%,互聯網服務分部毛利率由2020年第二季度的60.3%增加至74.1%。

造車,打開小米估值的想象空間

其實從去年二季度開始,小米手機業(yè)務的毛利率就在持續(xù)增長,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小米產品矩陣的優(yōu)化。在Redmi和小米雙品牌之下,Redmi主打極致性價比,而小米則兼顧了高端機。在2021年上半年,定價在3000元以及300歐元以上的1200萬臺的手機出貨量,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1000萬臺,已經超過2020年總量。高端機的利潤就不必多言,這也是造成小米毛利率持續(xù)改善的最大助力。

買買買,小米造車在布局產業(yè)鏈上動作頻頻

除了亮眼的數據之外,這次財報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小米造車。相信關注小米的朋友都會發(fā)現,自從宣布造車以來,雷軍在產業(yè)鏈上的布局動作連連。今年年初開始,小米開啟造車調研,75天內,雷軍進行了85場業(yè)內拜訪,和200多位汽車行業(yè)資深人士交流。正式公布造車計劃后,媒體發(fā)現,雷軍開始密集造訪車企,以及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等。

在財報中,小米集團宣布,以總交易金額約為7737萬美元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深動科技(DEEPMOTION TECH),小米集團以1490萬美元現金收購深動科技28.84%優(yōu)先股股權,再以6,247萬美元收購深動科技的71.16%普通股股權,完成交易后,深動科技會成為小米全資附屬公司。

據悉,深動科技成立于2017年,DeepMotion以一家以高精地圖為核心,通過定位、感知、分析、運算等實現自動駕駛的研發(fā)型企業(yè),在自動駕駛領域有不少建樹:大名鼎鼎的洋山港Slam便來自這個團隊,上汽的部分輔助駕駛技術也來自這個公司,與小米長江產業(yè)基金投資的縱目科技也有合作。DeepMotion創(chuàng)始人主力來自于微軟亞洲研究院,不同于激光雷達自動駕駛路線,DeepMotion采用視覺為主的多傳感器融合策略。

目前來看,相比于追求速度的造車新勢力,小米的步伐走的雖慢但更穩(wěn)。軟件定義汽車智能化,軟件、用戶體驗這些領域那都是小米的主場,小米在IoT領域深耕多年,無論是資金、營銷小米早就玩熟了。再加上從2015年起,小米就陸續(xù)申請了超過130項汽車相關專利, 又先后投資過蔚來、理想、小鵬等公司。雖然自身設計和制造能力有短板,但是國內隨著造車新勢力的崛起,外包和代加工早已趨于成熟。

相比于其他家造車,小米造車更令人期待。先不提小米造車所帶來的直接的收入增長,畢竟一臺手機最多也就買個幾千,而一臺車隨隨便便就能到幾十萬。光是小米造車的生態(tài)整合,物聯網升級就足以讓人興奮。而且,小米汽車和小米手機一樣,其盈利邏輯不是傳統的制造、銷售、售后和零配件,而是其汽車核心的軟件和硬件生態(tài)服務。小米汽車進入市場后,一定會誕生很多新奇的配件和軟件,而估值空間必將進一步釋放。

本文發(fā)布于老虎證券社區(qū),老虎社區(qū)是老虎證券旗下的股票交易軟件 Tiger Trade 的社區(qū)板塊,致力于打造“離交易更近的美股港股英股社區(qū)”,有溫度的股票交流社區(qū)。

本文不構成且不應被視為任何購買證券或其他金融產品的協議、要約、要約邀請、意見或建議。本文中的任何內容均不構成老虎證券在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方面的意見,也不構成某種投資或策略是否適合于您個人情況的陳述,或其他任何針對您個人的推薦。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