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手機廠商來說,時不時拋出幾個全新概念當噱頭來引起業(yè)界和大眾的關注,已經成為了必然套路。其中有很多改變智能手機發(fā)展進程的技術——雙攝像頭、指紋識別、快充等,但也有很多純粹來湊數(shù),看似新潮卻始終沒有成為主流的技術和概念——雙屏、手機廠商自己推出的支付服務等。
而當下,三大即將發(fā)布的頂尖智能手機——蘋果iPhone 8、三星Note 8、華為Mate 10都將目光對準了一項全新技術——面部識別。聽起來高大上的面部識別,再加上頂級廠商的支持,能否讓面部識別真正流行起來?它們硬上面部識別,到底是為了引流潮流還是迫于無奈?
硬上面部識別!三大旗艦手機集體“著魔”
不管庫克如何“哭訴”媒體曝光iPhone 8的消息打壓了iPhone7的銷量,iPhone 8的相關信息還是不斷泄露出來,滿足了大眾的好奇心。而就在近日,有開發(fā)者在蘋果HomePod 智能音響的開發(fā)版固件中,發(fā)現(xiàn)了重大信息——iPhone 8極有可能采用面部掃描(FaceDetect)功能。
而且“FaceDetect”功能包含多種情境——面部靠得太近、太遠、相機中出現(xiàn)多張面孔等都有相應解決方案。甚至還具備多賬戶功能,能在識別用戶面部之后登陸該賬戶的頁面。此外,iPhone 8 正面會使用紅外線傳感器來拍攝人物臉部,而不是通過傳統(tǒng)相機的可視光。這些信息的曝光,意味著iPhone 8使用面部識別技術是板上釘釘?shù)氖聦崱?/p>
此外,據(jù)稱三星Note 8和華為Mate 10也將會采用面部識別技術。在幾乎沒有任何鋪墊的情況下,三大旗艦手機就集體“著魔”,要硬上面部識別技術。
因無奈而起,有引領潮流之心
之所以對面部識別技術“著魔”,并不是這些手機廠商想推動手機技術的大踏步發(fā)展,更像是迫于無奈。這三款手機都將使用全面屏設計,雖然視覺效果和實際體驗會較為優(yōu)秀,但卻給正面指紋識別造成極大困擾。而為了能夠在9月份左右發(fā)布,它們實在是等不了屏下指紋識別技術變成熟,只能是采用其他識別技術。
將指紋識別傳感器放在機身背部,千元級等還能用,但對于旗艦級來說卻有些掉身價。三星S8雖然采用了背部指紋識別的方式,但就連三星官方都表示此次S8指紋識別傳感器確實不太實用,建議用戶用屏幕正面的虹膜解鎖。而為了能夠在使用全面屏的情況下真正達到一定的美感,這些巨頭決定采用面部識別技術??偟膩砜矗皇菬o奈之舉。
但是,它們肯定還是抱有引領潮流之心。畢竟手機技術的變革基本都是由上往下傳遞,最終完成普及。當初高大上的指紋識別技術,就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中,從旗艦機型才能搭載,迅速成為千元級必備,極大地方便了大眾生活。如果面部識別也以同樣的速度普及,也是一件好事。需要注意的是,屆時也必然伴隨著全面屏的下放,大屏智能手機的形態(tài)也將煥然一新。
靠時間去驗證!妹子們會抗拒嗎?
前沿技術能否全面普及并落地,還是要靠時間來驗證。比如虹膜解鎖當發(fā)布時,被吹噓得各種天花亂墜,實際體驗卻不進入人意,成為雞肋而不被大多數(shù)手機廠商采納。而面部識別遇到的問題是,如果明年屏下指紋解鎖攻破技術難關而變得成熟,還需要面部識別來救場嗎?
其實我更想知道的是,愛化妝的妹子會不會遇到解鎖困難的問題呢?她們對面部識別會抗拒嗎?如果過得了妹子的那一關,才證明面部識別真的有市場。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成熟,面部識別技術還將從手機向其他電子產品和服務行業(yè)延伸開來,進而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和精彩。(科技新發(fā)現(xiàn) 康斯坦丁/文)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lián)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