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蘋果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召開了2019年春季發(fā)布會。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發(fā)布會上,蘋果沒有發(fā)布任何一件硬件新品,而是一口氣推出了4個軟件服務產品,分別是:新聞綜合平臺Apple News+、信用卡服務Apple Card、游戲訂閱平臺Apple Arcade、原創(chuàng)視頻Apple TV+。
關于這次發(fā)布會,外界反應不一。而在國內,因為此次沒有推出硬件新品,多數評論將此視為蘋果創(chuàng)新乏力即將下次坡路的象征。與蘋果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下降相對應,這種觀點似乎很有幾分道理。不過,觀察事物要是不夠全面和深入,很容易形成片面甚至錯誤解讀,對于蘋果這頭大象更是如此。
蘋果從來不只是一家手機硬件廠商
與國內手機廠商相對比較單純的定位不同,蘋果不只是一家手機硬件廠商,更是一家系統(tǒng)廠商和平臺廠商。
蘋果手機使用自有操作系統(tǒng),可以與電腦、平板等其他智能硬件無縫共享連接,形成了一個十數億硬件組成的龐大生態(tài)體系。其一貫的平臺策略,讓這個生態(tài)體系迅速建立,并繁榮發(fā)展。蘋果應用商店的應用數量超過了兩百萬,雖然總數被安卓反超,但相關收入仍遙遙領先。
隨著市場份額和保有量的增長,國內手機廠商在安卓生態(tài)的地位有所提升,但話語權并不在它們手中,而是由系統(tǒng)開發(fā)商谷歌所掌握。蘋果則集系統(tǒng)與硬件廠商為一體,它是蘋果生態(tài)體系的絕對話事人,牢牢地把控著整個生態(tài)的話語權。
蘋果在國內的市場份額近年出現了下降,2018年其出貨量下降了13%。蘋果最新財報也承認,2018年第四季度(即蘋果2019財年的Q1)大中華區(qū)銷售額同比大跌了27%。這些都是客觀事實,但其銷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并非蘋果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大幅下降。除了2018年國內智能手機整體出貨量下滑的大形勢不好外,最主要的原因出于蘋果自己身上,是其定價策略不當所致。
近年來,蘋果產品特別是手機的定位一路走高,從原來的699美元飆至了999美元甚至更高。由于關稅等原因,國行報價比美國日本和港臺地區(qū)還要高一些。這個漲幅,遠遠超過了同期中國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意味著相同收入水平之下,蘋果手機在國內的售價上漲了不少。根據需求定理,商品價格上漲將造成需求減少,部分用戶因為收入或心理價位等原因,轉向價格較低的替代品牌。
蘋果手機在國內需求下滑導致銷售減少,其中部分用戶轉投華為、OV等國產品牌,此消彼長則拉大了市場份額的差距。因此,蘋果手機在國內市場份額下降就顯得比較突出一些。根據IDC的數據,2018年蘋果手機在國內出貨量為3632萬臺,市場份額為9.1%,同比下降了12%。
但在全球市場整體而言,蘋果表現仍然并不差。據IDC發(fā)布的報告顯示,在全球手機出貨量下跌了4.1%的大環(huán)境下,2018年蘋果手機出貨量為2.088億臺,同比僅下跌3.2%;市場份額為14.9%,同比2017年的14.7%還略有上升,這表明蘋果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守住了自己的基本盤。
對于國內市場的表現,確實值得蘋果重視,以免重蹈三星LG等日韓品牌的覆轍。但據此斷言蘋果式微轉向衰退,則為時太早。
作為隱形軟件服務巨頭,蘋果相關營收已是頂級
2018財年,蘋果公司的服務類收入(包括iCloud以及蘋果音樂)達到了397.5億美元,同比增長32.5%。按今日1美元兌6.7112人民幣的匯率計算,2018財年蘋果的服務類收入約合2667.7億元人民幣。
這個數字是什么概念呢?目前全球最大的軟件服務企業(yè)是甲骨文,其2018財年的總營收為398.31億美元,略高出0.8億美元。蘋果的服務類收入與全球頂級軟件服務巨頭相當,由于蘋果的增速遠高于甲骨文,估計在2019財年蘋果就能實現反超。
我們再用國內廠商的營收來對照一下,2018年小米總營收1749億元人民幣,華為消費者業(yè)務(包括手機、平板等業(yè)務,下簡稱為華為手機)營收為3489億元人民幣。OV兄弟不是上市公司,也未正式對外發(fā)布過財報,按銷量和平均客單價來推測,估計營收與小米一個量級(小米的產品線較長,但OV的客單價較高)。蘋果僅服務收入,就相當于1.52個小米,或0.76個華為手機。
營收只是一方面,利潤又是另一方面。眾所周知,蘋果硬件毛利潤率本來就高,而其服務類業(yè)務的毛利潤率遠超硬件。同樣的營收,蘋果服務類業(yè)務的利潤是華為小米的N倍。有國外分析師預測,App Store 的毛利率估計在 90% 左右,而 iTunes、iCloud 以及 Apple Pay 等其他所有服務的毛利率為 64%。以整體60%的保守毛利率計算,服務類業(yè)務在2018財年為蘋果貢獻238.5億美元的毛利潤,約合1600億元人民幣,而整個華為集團去年的凈利潤為593億元人民幣。
在2017年時,CEO庫克為服務類業(yè)務設置的營收目標是:在2020年達到500億美元規(guī)模。當時2017財年該業(yè)務營收為300億美元,庫克按年均增長近2成進行規(guī)劃。2018財年的實際增速為32.5%,如果保持這個增速,那么2020財年蘋果服務類業(yè)務將輕松完成500億美元營收目標,甚至很有可能突破600億美元。
未來,超高的利潤率使服務業(yè)務將成為蘋果最賺錢的業(yè)務,有分析師甚至預測蘋果將來75%凈利潤來自于該業(yè)務。僅僅從服務類業(yè)務上來看,蘋果與國內廠商的差距沒有縮小,反而還在擴大,蘋果衰退一說沒有根據。
并非突然轉型,而是水到渠成的升級
2008年7月11日,蘋果應用商店經過數月的籌備之后正式上線,此時離第一支蘋果手機問世(2007年1月9日)僅僅一年多。蘋果開放的平臺策略為贏得了先發(fā)優(yōu)勢,應用的豐富性幫助蘋果手機捕獲了更多的用戶。2013年5月,黑莓CEO托斯騰·海因斯宣布BlackBerry World的應用數量超過12萬時,蘋果應用商店的應用已經突破了90萬。手機應用數量和質量的短板,是黑莓BB10系統(tǒng)和微軟WP系統(tǒng)手機無法繼續(xù)競爭的最重要制約因素。
蘋果官方沒有正式公布過手機保有量的情況,目前業(yè)界有幾個不同的說法。去年年9月,加拿大投資銀行Canaccord Genuity的分析師沃克利發(fā)布了有關蘋果股價的研究報告,他預測當年年內蘋果手機保有量有望突破7億部大關。
而此前根據投資銀行BMO Capital Markets的統(tǒng)計分析,早在2016年底蘋果手機的保有量就突破了7億臺。當時分析師蒂姆·龍還預測有望在2018年底達到10億臺,其中3成是二手手機。
無論是哪種說法,蘋果手機的保有量都至少達到了7億臺。這相當于中國市場手機保有量的一半以上,而且這些用戶基本都收入水平高、消費能力和付費意愿強的中高檔用戶。蘋果應用商店的成功,不但幫助蘋果手機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還為它帶來越來越豐厚的收益。
蘋果很早就悄悄在內容服務上布局,隨著手機在全球的暢銷,蘋果不經意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游戲分發(fā)渠道商之一、全球最大的音樂服務商之一。游戲分成業(yè)務年入50億美元、音樂年收入20億美元。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內容服務方面的業(yè)務,比如互聯(lián)網信用卡業(yè)務、流媒體業(yè)務等,依托蘋果手機生態(tài)而成長起來。
外界有評論稱,蘋果今年春季發(fā)布會預示著它將向互聯(lián)網企業(yè)轉型。這種說法不完全準確 ,蘋果并非突然轉型,而是水到渠成的升級。這次發(fā)布會的四款新產品,基本都是老服務的產品升級。未來蘋果會更重視互聯(lián)網業(yè)務,加大生態(tài)體系和用戶價值的開發(fā)。
蘋果服務類業(yè)務的成功,給國產廠商的4個經驗
蘋果為國產廠商好好趟出了一條路子,即:在硬件市場逐漸飽和的情況下,企業(yè)如何通過服務獲得持續(xù)性營收和利潤。小米應該是最早意識到這一點的國內廠商,并率先行動。據小米財報顯示,2018年,小米集團互聯(lián)網服務收入16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2%。小米的互聯(lián)網業(yè)務營收占比雖低,但卻為小米創(chuàng)造了一半的凈利潤。
小米的思路遠比蘋果激進,它通過硬件低價來吸引和擴大用戶基礎,希望最終以規(guī)模優(yōu)勢的互聯(lián)網收入來實現贏利。從目前來說,小米的激進策略雖然有所收獲,但還不算非常成功。因為硬件低價圈進了大量用戶不假,但卻放低了門檻標準,無法篩選出那些消費能力和付費愿意強的用戶群體。
作為先行者,蘋果的成功至少為國產廠商帶來了以下幾條成功經驗:1、重新認識用戶價值,手機用戶不只購買硬件產品,更是軟件服務的消費者;硬件銷售是低頻消費,而軟件服務是長期穩(wěn)定的業(yè)務。2、堅持開放的平臺策略,產業(yè)鏈很長,手機廠商沒必要與產業(yè)鏈供應商為敵;服務好用戶和供應商,通過平臺流量變現是風險低、收益高的最好辦法。3、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正外部性,抓住長尾市場的機會;游戲、音樂、流媒體等領域機會較多,特別是小游戲,是個非常值得開發(fā)的寶藏。4、長期規(guī)劃不急于求成,一切以用戶體驗為先。
目前頭部國產廠商的手機保有量都達到上億臺,像華為、OV兄弟應該超過了2億臺。這些是很好的用戶基礎,但如何充分開發(fā)用戶價值像蘋果這樣成為軟件服務巨頭,國產廠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螞蟻蟲——科技自媒體、企業(yè)戰(zhàn)略分析師,虎嗅、鈦媒體、艾瑞等多家科技網站認證作者,曾入圍2015年100位科技自媒體作者、2016年鈦媒體10大年度作者、2016年品途網10大年度作者、2018年砍柴網年度作者,微信公眾號:螞蟻蟲(miniant-cn)。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lián)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