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122-123:103盛唐莫130南壁都督夫人與女眷盛裝圖。都督夫人及大女兒梳高聳的峨髻,二女兒梳平髻,三人髻上均插花釵和角梳,畫桂葉眉,涂紅唇,或抹胭脂,或點靨。釵光鬢影,羅錦華貴,場面宏麗,是一幅珍貴的貴婦出行圖。
服飾134-135:123盛唐莫383東壁菩薩的高寰髻和紅裙圖。高寰髻為唐朝宮娥、舞伎的發(fā)式,下著紅裙,又稱石榴裙,是唐朝婦女流行的盛裝,所謂“紅裙妒殺石榴花”即指此。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曾指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地區(qū),再沒有第二個。”能擁有這樣獨一無二的歷史瑰寶,是值得我們自豪和珍惜的。而國內的敦煌藝術研究和傳播,也即將展開新的篇章——總共26卷、歷時十余年編撰而成的《敦煌石窟藝術全集》即將于今年10月由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叢書內容包括了現存最完整的石窟壁畫和塑像,為國內長達90年歷史的敦煌研究和傳播作了一個特殊的注解。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筱蕓說,叢書在還原敦煌文化本來面目的同時,也擴大了石窟壁畫應用和闡釋的邊界。21世紀圖像學的發(fā)展,使全息圖像成為學術的載體,對于讀者來說,這套書就像是一個微型百科全書,保存、還原了鮮活的歷史現場。
當時拍攝的一些洞窟已成絕版
“在香港與這套書相遇,是出版人的緣分。”叢書策劃人、同濟大學教授王國偉告訴記者,《全集》是由國家文物局牽頭,敦煌研究院主編,香港商務印書館投入巨資,“十年磨一劍”的浩大出版工程,被王國偉教授尊稱為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因此,這套叢書引進內地出版成了他心心念念的一件大事。
1900年前的一場浩劫,讓敦煌一個小石室的文物流散于多個國家,引發(fā)研究中古絲路幾大文明和多種民族往來的熱潮。藏經洞中為數近五萬件包羅漢文、吐蕃文、于闐文、梵文、敘利亞文、希伯萊文等多種文字的歷代文書,以及木版畫、絹畫、粉本、絲織品等作品,甫一出世,就引發(fā)探險家、考古學者接踵而來。先后有英國的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俄國的奧登堡、日本的吉川小一郎等,用白銀從道士王圓箓手中買走了藏經洞的寶物,今天分別收藏于英、法、俄、日、美等10多個國家的30多個博物館和圖書館。
唯有敦煌石窟本身,是誰都拿不走的實體歷史畫卷。僅以敦煌地區(qū)五個石窟中最主要的莫高窟而言,自十六國時代開窟,營造歷時逾1000年,分南北兩區(qū),共建石窟735個,窟群南北長1680米,至今保存有彩塑2000余尊,壁畫45000平方米,是世界性的藝術和文化寶庫。叢書考察了莫高窟的洞窟,把其中允許拍攝、值得記錄的畫面定格下來,集結成冊。此番引進出版,也經歷了轉譯、整理排序、精心編校、審核并修訂地區(qū)差異的提法等一系列復雜的程序。王國偉教授說,因為敦煌文化紛繁復雜多元,不同時代,隨著時間和空間歷史演變,一些歷史、地名、民族、宗教符號等也在不斷變化,為了保證全集出版的嚴謹,除了出版社配以專業(yè)編輯認真審校之外,還特聘敦煌典籍的專家審稿。
“之所以說‘前無古人’,是指在這之前,沒有這樣完整的出版巨制。因為投入巨大、周期很長,而且誰都無法預料出版后的市場命運,因此,敢做這樣的大投入,實在是一種智慧和勇氣的驚人之作;而‘后無來者’,則是說的敦煌保存之難”,盡管洞窟在重新發(fā)現后,一直有專業(yè)的技術團隊在致力于保護,但終究無法避免壁畫接觸空氣和光線后遭受風化、剝落、蟲蛀甚至是部分坍塌等不可逆的損害。另外,歷經1000年的壁畫創(chuàng)作,使用的顏料主要是礦植物元素,各種物質隨著與光、空氣的接觸,會產生不同的反應。紅色氧化后會變黑,只有石綠和石青相對能抵得住歲月的變遷,還能保持本色的鮮亮。而全集使用并呈現的數萬張圖片,是由國際一流水準的專業(yè)攝影團隊用最專業(yè)的攝影設備,在十幾年前精心拍攝完成的。歷經千辛萬苦拍下來還遠遠不夠,大量的圖片需要經過專業(yè)人士的處理、分類、專業(yè)甄別和選擇。作為全集,除了圖像為主,還集中了敦煌研究的專業(yè)力量,撰寫權威的敦煌研究水平的評述和介紹,一動工就是10年。
今天,敦煌已不可能再開放這樣大規(guī)模的窟內專業(yè)拍攝,而且隨著歲月的變遷,許多洞窟由于風化和損毀嚴重,不再對公眾開放,現場圖像也難以恢復全集拍攝制作之初的模樣,“當時拍過的一些洞窟,如今已成絕版”。
敦煌是唯一讓人看到1900年來物質文化之地
20世紀40年代初,畫家張大千帶著弟子去摹畫,雕塑家王子云率領教育部撥款的西北藝術考察團,以及史學家向達、夏鼐、勞干、石璋如、閻文儒等組成的西北史地考察團,乘坐馬車,西行數千公里,來到劫后余生的敦煌調查、臨摹、攝影、測繪、記錄。中國學者的實地考察,不僅開創(chuàng)敦煌藝術和敦煌史地的研究,還高度關注殘破的石窟。在保護敦煌石窟的呼聲中,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在戰(zhàn)火還未平息的1944年成立,這標志著敦煌石窟任由自然侵蝕、人為破壞的歷史結束。敦煌研究院第一、第二代院長常書鴻、段文杰等從法國,從戰(zhàn)時首都重慶等趨赴敦煌,從此以石窟旁的陋室為家,揭開中國學者保護與研究敦煌石窟的序幕。
在《敦煌石窟藝術全集》的交通卷里,力圖還原這樣一個歷史現場:由于地處沙漠,進入敦煌的人類是騎在駱駝上的,隨著時間和位置的推移,接通漢民族的交通工具逐漸演變?yōu)樵诰G洲和平地上行走的馬和驢,之后交通方式一再演變,不單純表現了交通運輸方式,更是注入了漢民族的等級觀念——轎子出現了……敦煌是全世界唯一一個讓人可以看到1900年來物質文化的地方。1000多年的歷史演變,文化、交通、藝術、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全都被壁畫記錄下來,成為了歷史的再現。
出版全集有很重要的前瞻意義
在“一帶一路”的語境下,這套全集的出版有很重要的前瞻意義。王筱蕓說敦煌作為一個開放、多元文化聚集的地方,融合了印度文化、西域文化。雖然敦煌文化以宗教為中心,但對它的研究已經遠遠超越宗教,包含了藝術、歷史等文化信息。“讀史可知,全球化并不是從工業(yè)時期以西方為中心開始的,而是從元代,沿著‘一帶一路’的方向開始了‘前現代’的全球化路徑”,王筱蕓說,敦煌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全集的出版也會給原有文獻和經典里的闡釋做出更多注解。
在敦煌的世界里,有著活潑開放的世界觀。敦煌正好與古羅馬處于同一個時期,一直保持開放融合的營造姿態(tài),而敦煌文明的形成是多民族交融的結果。“我們依然能從每一幅圖像上看到很多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文化”。
可以說,敦煌是一部歷史人文百科全書,也是一部重要的美術典籍。20世紀初受到非洲石雕啟發(fā)創(chuàng)造出立體主義的畢加索,使用的藝術形式、繪畫方式、符號、線條、顏色,都能在距他1000多年前的敦煌壁畫上找到源頭。再說音樂舞蹈,壁畫上有很多古樂器,有的可以為文獻資料提供史實證據,有的甚至是文獻里沒有記載的,而飛天美妙的舞姿,也可以被用在現今舞蹈的編排上。還有時尚,壁畫上用到的很多服裝和圖案,如果就地取材,即使在當今也是最先鋒、最時尚的元素。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