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6月12日消息,據(jù)美國著名IT雜志《連線》網絡版報道, 隨著蘋果和谷歌(微博)紛紛進軍由Garmin、Magellan和TomTom等廠商主導的GPS市場,性能單一的便攜式GPS設備正在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邊緣。如果以前還不是特別明朗,那么今天已經水落石出了。
在上周匆匆舉辦的發(fā)布會上,谷歌向外界展示了Google Maps的新界面、新功能以及離線地圖下載功能。而在本周一召開的全球開發(fā)者大會(WWDC)上,蘋果也推出了自己開發(fā)的地圖應用。這讓專門提供地圖和導航服務的便攜式GPS設備顯得有些多余了,更糟糕的是,這些設備似乎還顯得缺乏技術含量。
智能手機的普及趨勢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而由移動運營商預裝的來自第三方的智能手機地圖應用正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蘋果針對iOS 6推出的升級更新確實給便攜式GPS設備、蘋果App Store在線商店里的第三方應用以及安裝了導航系統(tǒng)的汽車生產商都帶來了出乎意料的打擊,更是給予了蘋果與谷歌本就脆弱的合作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
蘋果新推出的地圖應用幾乎涵蓋了iPhone用戶在移動中的所有必需功能。蘋果iOS系統(tǒng)高級副總裁斯科特-福斯特爾(Scott Forstall)指出,新款地圖應用“完全是蘋果憑借一己之力開發(fā)出的新款地圖服務解決方案”.
就在蘋果宣布推出地圖應用后不久,Garmin在周一的股價跌幅接近10%,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GPS設備生產商之一。
Garmin在一份聲明中向《連線》表示:“在與Android手機免費導航軟件和iPhone安裝的第三方應用的多年競爭過程中,我們一直都處于市場優(yōu)勢地位。我們認為,智能手機導航應用、個人導航設備(PND)和車載導航系統(tǒng)都有各自的目標市場,因為每種解決方案都有其自身優(yōu)勢和局限性。最終完全取決于消費者決定使用哪種導航服務。”
盡管Garmin和其他PND制造商在導航設備市場摸爬滾打了多年,但它們的市場份額卻正在迅速萎縮。根據(jù)市場研究機構NPD公布的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導航設備市場營收在兩年前就下降了9%,而今年的市場營收預計會進一步下跌。
新款智能手機也給汽車制造商帶來了大麻煩。由于目前的汽車研發(fā)周期早已跟不上消費電子市場的快速發(fā)展速度,因此汽車制造商越來越難以憑借其自己的內置系統(tǒng)進行競爭。
寶馬和福特已經開始將Yelp和Pandora等應用程序與自身的導航系統(tǒng)進行整合,但人們汽車產品進行程序升級所需的高昂費用仍舊心存疑慮。尤其考慮到購買智能手機還能夠享受到補貼和協(xié)議價,而且車載導航系統(tǒng)的售價往往是智能手機價格的十倍還多,但功能卻遠不如后者齊全。
寶馬的一位新聞發(fā)言人向《連線》表示,“從實用性和美學角度考慮,車載導航系統(tǒng)都更具吸引力。但他同時承認,快速發(fā)展的智能手機功能可能很快就會超越OEM廠商生產的車載導航系統(tǒng)的功能。
這對奧迪、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等豪華汽車生產商來說影響不大,因為消費者期望在這些豪華品牌汽車上發(fā)現(xiàn)藝術與儀表盤完美結合的高端資訊娛樂設備。而對于針對大眾化市場、銷售的車載導航系統(tǒng)價格在數(shù)百到數(shù)千美元之間的汽車廠商來說,這很難讓它們說服消費者購買生產的汽車產品。
然而,多數(shù)智能手機的屏幕都不是很大,這意味著它們并不完全適合在車內使用。即使設計了專門的車用模式,但其更適合用戶在步行時使用的界面和小型觸點卻并非無懈可擊,甚至在駕駛時使用還存在危險。
蘋果針對iOS 6推出的地圖應用利用了手機設備的數(shù)據(jù)接入技術,而專用GPS設備卻并不具備該功能。蘋果列舉出了一系列新功能,其中包括本地興趣點搜索、整合點評和圖片的Yelp功能、超過1億個商家列表、交通數(shù)據(jù)服務等。
更重要的是,蘋果新款地圖應用還整合了turn by turn導航。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而谷歌Android用戶卻已經享用多年。
用戶可以在蘋果地圖應用中輸入一個地址或興趣點,然后在地圖提供的多個路線中選擇一條最佳路線,其中也包括一個”捷徑“選項。此后,地圖應用會提供語音導航,并突出顯示用戶所選路線和拐彎提醒。該地圖應用還提供自動重設路線功能,并將屏幕鎖定在導航畫面,防止用戶在開車時玩弄手機的其他功能。
此外,蘋果的地圖應用還整合了圖片顯示、3D視圖、多點觸控和自有的超精細衛(wèi)星圖像等功能,這讓任何一個iOS設備用戶都很難再選擇使用粘在前擋風玻璃上、已經過時的傳統(tǒng)便攜式GPS設備。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