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人都曾聽過這樣一句心靈雞湯:“努力的收獲不在于結果,而是過程。”在學生時代,很多時候這句話都如同安慰獎一樣,告慰那些未曾在考試中收獲好成績的學生。
但這句話放在商業(yè)世界中,就從無味的雞湯變成了金科玉律。
很多時候當商業(yè)世界對于某一項技術進行追逐時,獲得收益呈線性增長,從做出決策的那一瞬間就開始累積,而非實現目標那一刻才開始爆發(fā)。如同太空軍備賽帶動了超音速飛行的發(fā)展,又如同對于材料學的研究提升了手機散熱能力。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5G領域中,我們都知道更高的數據傳輸速度加上更低的時延,能夠對當下內容、娛樂、物聯網等等多種產業(yè)構成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在5G建設的過程中,同樣也存有機會。
5G到來之前,做運營商的物流公司
我們關于5G的一切想象,例如高清直播、通暢的云上VR甚至無人駕駛,都存在于5G網絡、5G應用生態(tài)和種種配套建設完畢之后。但紫光展銳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5G的價值鏈,從2/3G退網就開始了。
頻譜資源是移動通信產業(yè)必要的基礎措施,5G網絡向上需要高頻毫米波的高帶寬,向下需要利用起2/3G網絡的低頻廣泛覆蓋來實現低時延。這自然意味著,5G網絡與2/3G網絡在頻段資源上存有一定的競爭。尤其在很多地方2/3G網絡占據的都是黃金頻譜資源,隨著4G網絡的普及,2/3G網絡尤其是2G網絡的利用率已經相對較低了,不僅占據優(yōu)質資源,還要耗費運營商的維護成本。因此頻譜“搬家”已經成為了必然趨勢。
實際上從4G普及開始,就已經陸續(xù)有國家和地區(qū)的運營商開始著手推動2G退網。像是日本NTT Docomo 在2012年就停運了2G網絡,目前中國三大運營商也陸續(xù)提出了退網方案。但問題在于即使使用2G網絡的人越來越少,也并不代表2G網絡完全沒有人使用。
一方面在移動終端市場,仍然存有不少2G用戶,他們或許是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用戶,或許是將功能機當做備用手機。對于運營商來說,關閉2/3G服務,意味著要自行補貼這些用戶,幫助他們更換終端。而一臺4G智能手機,最起碼需要30美元。這對于運營商來說,無疑意味著一筆巨大的投入。
紫光展銳在5G產業(yè)鏈中找到了第一個機會——2/3G退網清頻、為5G鋪路。今年10月,紫光展銳推出了新款移動處理器“虎賁T117”,T117是全球第一款支持4G LTE的功能機平臺,具備著尺寸小、功耗低、集成藍牙/FM廣播/多媒體功能等等特征。建立在這種處理器之上,紫光展銳為運營商2/3G退網清頻打造了一整套服務方案,從僅需要基本通訊服務的用戶,到基本互聯網接入、入門級智能手機、再到追求智能體驗的用戶群體,紫光展銳為不同的用戶群體都設想了一條完整的遷移方案。
目前紫光展銳已與全球100多個國家的130多家運營商達成了合作,在網絡更迭這場浩浩湯湯的遷移行動中,紫光展銳以其完備的產品序列和整體方案,在5G大幕揭開前,站在運營商的左右側,塑造的是運營商2/3G退網清頻的最佳合作伙伴,在通往5G的康莊大道上,為自己的5G奠定了一個緊密合作的基礎。
手機這樣的用戶終端,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比人更依賴2G的萬物互聯
從上文來看,提到至今對2G網絡還有所依賴的對象,我們可能會聯想到拿著功能機的老人,或抵制智能手機的極端數據隱私主義者。但實際上真正對于2G網絡高度依賴并不是“人”,而是“物”。
在2017年,中國移動曾經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在2G用戶迅速減少的情況下其2G基站數量反而增加了3萬個,而利用這些基站的,正是連接數超過3.2億的物聯網終端——共享單車、水電表、工業(yè)……在廣域物聯網中,有60%的連接都屬于類似的低速率連接,所傳輸的數據量小,也意味著需要更低的功耗和更低的成本。因此基站覆蓋廣泛、耗電量低、價格低廉的2G模塊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運營商想要關閉2G網絡,恐怕還要解決這一問題。
這也是展銳在5G產業(yè)鏈中尋找到的第二個機會——物聯網連接的更迭。
在去年推出虎賁產品線的同時,展銳也推出了專門應用于物聯網的春藤產品線。其中的春藤8908A和春藤8909B,就分別以NB-IoT單模和NB-IOT/GSM雙模的形式,給原本應用2G模塊的物聯網連接提供的替代方案。
在今年11月,展銳更新了物聯網芯片平臺—春藤8910DM,也是全球首顆LTE Cat.1 bis芯片平臺。所謂Cat.即UE-Category,指一系列的在上行/下行中可變的無線性能參數的集合。在Cat.1-Cat.10的分類中,Cat.1指向的是整個物聯網市場,實現更低功耗、更低成本物聯網設備連接到LTE網絡。這其中既包括了原本應用2G模塊,對于數據傳輸量要求較低的煙感器、水電表,也包括很多存在于我們設想中的產品,例如一個能感知人體溫度的手環(huán),或是一個能感知水量的茶壺。
也就是說春藤8910DM、春藤8909B、春藤8908A這一系列物聯網芯片,給予了原本應用2G模塊的物聯網連接豐富的選擇,他們既可以選擇價格越來越低廉的NB-IOT,也可以選擇不依賴于運營商的LTE網絡。光是中國如今以億計數的2G物聯網連接,就將給展銳帶來巨大的市場。
造字者展銳:打造屬于萬物的語言體系
在互聯網剛剛出現時,人們常常提及一條“梅特卡夫定律”——一個網絡的價值等于該網絡內的節(jié)點數的平方,而且該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這條定律在物聯網領域中,同樣適用。
與物聯網連接數量息息相關的有兩點,第一是物聯網的數據利用效率,第二是物聯網的智慧化程度。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即使拿智能抄表這一最基礎的物聯網功能來說,一戶人家應用上智能抄表,意味著社區(qū)工作人員可以減輕一點工作量,而一整個城市應用上智能抄表,則意味著這些數據可以高效的應用到智慧城市系統中進行計算。
而一個家庭中如果光有水表、燃氣表的物聯網化,可能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什么變化。但如果整個廚房都登錄上了物聯網,可能用戶打開燃氣灶時,顯示面板上就能出現“本月已經消耗過多燃氣”的數字,建議用戶節(jié)約能源。
尤其在未來5G網絡日漸普及之后,物聯網更可以通過強大的通訊速率,進入諸如智慧醫(yī)療、智慧公路等等以往我們無法想象的領域。但在此之前,更多設備的互聯互通,是一切的前提。
在今天的很多場景里,我們通過一款App,或一套云端系統,也能實現部分設備的互相連接,例如我們可以在App里看到洗衣機的衣服洗好了,就控制自動窗簾桿打開窗簾。但脫離了這一個平臺和人類的大腦作為決策中樞,設備與設備之間還是很難傳遞信息。
換言之,萬物互聯真正需要的,是一套設備與設備之間足夠底層的語言體系。
這也是5G到來之前的第三個機會——底層物聯網通訊。
梳理展銳春藤的產品線結構我們就能發(fā)現,春藤已經搭建好了不同物聯網設備所需要的通訊方案。面對最底層也普遍的低速率設備,春藤8909B、春藤8908A提供了低成本、低能耗的的NB-IOT/GSM解決方案。至于智能穿戴這樣對于通訊性能有一定要求的設備,春藤9810DM和春藤8521E提供的Cat.1和Cat.4解決方案也能與之契合。再向上一層,還有今年新推出的5G基帶芯片春藤510,可以滿足工業(yè)物聯網或智慧醫(yī)療這樣對傳輸速率和時延有著極高要求的場景。
產品結構的清晰劃分,意味著不同需求的設備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物聯網方案。展銳如同倉頡造字,通過物聯網芯片通訊能力的打造,給萬物提供了一套溝通體系。萬物開始對話之后,是繼續(xù)挖掘AI的價值,或是發(fā)揮大數據的作用,還是利用起5G的高速,都已經是后話了。
春藤生長,不僅僅為了抵達某個地方,而是提供一條結實的藤蔓,讓枝葉與果實有了誕生的前提。
結束語
如果對展銳這家企業(yè)有所關注的讀者,一定會把它的變化看在眼里。近兩年以來,這家以往在手機芯片市場奮戰(zhàn)的企業(yè),如今在更廣泛的市場的發(fā)揮也越發(fā)游刃有余。智能互聯中的底層通訊機會、運營商為迎接5G到來而退網清頻、兒童智能手表的芯片需求……以往集中在手機一款產品中的種種技術,正在被拆分開來各自生長,在其他領域挖掘價值,如今展銳在5G產業(yè)鏈中所抓住的三個機會就是典型。
如此看來,展銳似乎變得更加“聰明”了。
更聰明的展銳,也是中國一系列科技企業(yè)變化的代表。他們意識到向4G和5G的遷移演進是一個過程,看得到隱藏在技術更迭中的機會,明白自己的能力累積可以提供更大的價值,并在更多地方去發(fā)揮這種價值。在5G、AI等等一系列技術正摩拳擦掌準備改變整個世界的時候,我們需要更多科技企業(yè)像展銳一樣聰明起來,著手為現實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打造好適配新技術的接口,騰挪開一條沒有任何阻礙的技術輸入管道。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 這里不止“羊毛月”,少年也在以電商助農
- 同仁堂醫(yī)養(yǎng)IPO: “三位一體”診療服務體系高效協同 “中醫(yī)+”健康服務未來可期
- 國產手機大勝,蘋果銷量大跌,難怪急哄哄降價千元
- 走出群山,長賽道“攀登者”vivo
- 三線結構光與升降LDS激光雷達 石頭自清潔掃拖機器人G30導航避障新里程
- 石頭科技閃耀CES2025 首創(chuàng)仿生機械手掃拖機器人
- TCL華星亮相CES2025,印刷OLED等創(chuàng)新顯示技術全球吸睛
- 科技云報到:從大模型到云端,“AI+云計算”還能講出什么新故事?
- 承載AI的云南花卉,正在盛開
- 打造個人辦公新范式,科大訊飛召開辦公智能體產品升級發(fā)布會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