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與產業(yè)端的對撞,使其變得越來越務實。此時回憶起2016年被阿爾法狗碾壓的恐懼,恐怕大多數人都會露出“想太多”的微笑。
但偶爾地,我們也可以從實用主義中短暫地抽離一下,來探討一些“務虛”的命題。比如思考一下,“如果機器有思維”,會發(fā)生哪些變化。
機器是否擁有思維,一直是科學界和哲學界都很關注的命題。
計算機理論的先驅圖靈就認為,機器可以思考。在著名的圖靈實驗中,只要測試者分不清問題的回答是人給出的,還是機器給出的,就說明機器和人的理解能力是沒有區(qū)別的。
當然,這一觀點在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數十年,屢屢受到反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文屋實驗”。
1980年,美國哲學家約翰 · 賽爾(John Searle)在《心靈、大腦與程序》這篇論文中,提出“中文屋論證”思想實驗,認為機器不可能真正達到人那樣的自主意識,即使它通過了圖靈測試。
圖靈與賽爾,到底誰的觀點才預言了人工智能的終極未來呢?
探尋思想:洞察機器智能的靈性之窗
首先,有必要先解釋一下,今天我們探討機器人是否能具備思維,到底有何意義?
當然,并不是為了預測《西部世界》到底會不會真實上演。
一方面,伴隨著人工智能的廣泛落地,“智能”“智慧”等詞語已經成為了絕大多數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今天,我們談起智慧城市、智能手機、智能家電等如數家珍,但何種機器能力的表現可以稱之為“智能”,現有的城市與云端的城市之間正在被技術劃分成不同的疆域。
舉個例子,“中華酷聯”時代的智能手機與今天“華米OV”推出的智能手機,盡管擁有著同樣的名字,但在功能、內涵上早已潛移默化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名不正則言不順”,想要讓AI接下來能夠更合理、廣泛地發(fā)展,讓更多普通人為即將出現的智能大爆炸做好認知上的準備,那么適當、準確、哲學層面的概念定義,就成了必要前提。
此外,算法的精進、算力的突破,以及各種關聯技術的興起,為人工智能的爆發(fā)奠定了基礎。但需要注意的是,AI在技術層面依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其中最為人所遺憾的,就是目前仍處于“弱人工智”階段,也就是AI只能在功能層面模擬一些人類的智慧行為,但不具備泛化、思考、認知等高級智能,這也大大限制了其應用場景。
舉個例子,一個被訓練為識別蘋果好壞的機器,就無法再認識其他物種了,除非重新進行訓練。
當然,“形似神難”的困擾很早就為研究者所重視,在眾多難題之中最核心的,就是人工智能是否具備獲取語義,即理解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再聰明的狗,也只能根據主人的“命令”做出對應的動作,而并不是因為它理解了主人語言中每一個詞的意思。當狗具有思維會怎么樣?科幻動畫《瑞克和莫蒂》中能統(tǒng)治星球的賽博小狗了解一下。
從理解符號到理解意義,思維能力的引入,有可能讓AI擺脫當下的技術困境,向真正的強人工智能進發(fā)。
機器的意識:中文屋在拷問什么?
既然機器是否具有意識,決定了機器智能的潛能是否充分發(fā)揮,那么對其表示質疑的“中文屋論證”到底在拷問什么?
這個思維實驗,簡單來說,就是讓一個只會英語的人接收全部由中文寫成的紙條,同時給他一本中文翻譯程序,以及充足的稿紙和筆,最終他能夠自己把紙條上的文字翻譯成英文,再將自己的答案翻譯成中文送出去。
這種情況下,屋內的人能夠對中文問題對答如流,但他同時也對中文一竅不通。
那么,按照同樣邏輯創(chuàng)造出的機器,到底算得上知識淵博,抑或僅僅是一個“工具人”呢?
盡管今天的AI已經遠比賽爾提出“中文屋論證”的年代要強上不少,但這一哲學命題始終都在拷問著人工智能。
對其的不同理解,也造就了技術發(fā)展中的兩個主要流派:
第一種,則是模擬人腦神經網絡的聯結主義。它將神經網絡引入數學建模之中,建立一個模擬人腦運轉方式的人工智能范式,即我們今天熟悉的“深度學習網絡”,由此賦予機器一定的認知能力,比如輸入幾千貓的圖片,機器就能自己學會認識“貓”這一物體。但這是否意味著它懂得了“貓是什么”呢?
按照圖靈測試,機器能夠自主使得對象,給出以假亂真的答案,那么它就是有意識的,這個輸入和輸出的過程就是心理狀態(tài)。
但是按照“中文屋論證”,盡管看到任何對應物體都能夠無誤地反映出來,它只是獲得了“認識”這一能力,卻沒有理解自己看到的“對象”。
美國科學家哲學家H·希拉里·普特南就曾在1981年提出過一個類似的“機器邪典”,他設想了一個存活在營養(yǎng)缽中的大腦,科學家可以通過計算機產生電子脈沖來控制大腦感官,讓大腦對自身的處境一無所知。這個“缽中之腦”(Brain in a vat)被證明是自相矛盾的,根本無法成立,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靠電子信號獲得意識并不可行。
那么,有幸被“中文屋論證”蓋章“智能”的表現到底是何樣子呢?
這就要提到人工智能的另一大流派——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人工智能強調“感知——行動”的反應模式,即機器可以從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中感知并學習,然后付諸行動,這種與外界互動、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中文屋”眼中的“智能”。
換句話說,機器智能應該通過遺傳算法自己進化出大腦,能夠建立起與大腦相同的因果能力。這樣的強人工智能(Stro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才是“中文屋實驗”認可的智慧級別。
這也成了當下AI發(fā)展過程中一個矛盾的現狀——當機器可以寫出比人類更通順優(yōu)美的詩歌和文章,但如果它并不擁有意識,那么該如何看待這些“么得靈魂”的作品;如果它擁有了意識,一分鐘能寫出數百篇傳世佳作,人類作者又能如何與之賽跑?
等待AI或人類來回答的三個問題
面對上述困境,接下來也是時候來抽絲剝繭,探尋一下AI發(fā)展或者說人類在智能社會中所需要一一面對的現實問題?
第一,要弄明白機器與意識的關系,首先要搞清楚機器解決語義問題的邏輯。
因為人類判斷機器是否具備“思維”,最核心的考察點之一就是其是否能夠對語匯中的“意義”“意向性”等產生解釋能力。
過去,我們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見到的大多是符號主義、聯結主義層面的“智能”,比如高精準的語言識別、語言合成、問答系統(tǒng)、信息檢索等等?;径继幵谝浴氨磉_”為主的輸出階段。
每出現一個以“理解”為主的輸出型突破,都會“技驚四座”,比如OPENAI的GPT-2,就因為具備小學三年級的閱讀理解能力而被看看做是突破性的進展。
換句話說,機器不但要理解語義,還要以和人類相同的方式、以可解釋的形式來實現的。
用業(yè)界的話來說,“人工智能如果不能使用自然語言作為其知識表示的基礎,人工智能也就永遠實現不了跨越的夢想。”
以當下計算機器對自然語言的運用和表達水平來看,顯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其次,科學界對AI的定義多種多樣,究竟多少比例的“智能”是恰如其分的。
當下,幾乎人工智能各個領域的研究者和引用者,都試圖通過自己的角度去“還原”出人工智能的“原貌”。但很顯然,就像人類的心肝脾肺腎并不需要具備大腦的思考能力一樣,不是所有系統(tǒng)都能夠、且必須擁有認知能力,比如說工廠流水線上的校準機械臂,它只需要不斷地提高精準度和靈敏度就可以了。
以絕大多數人的習慣,總是渴望一種簡單、統(tǒng)一的概念來認知事物。在這種情況下,普通人也會產生一種認知混亂,許多被賦予的智能可能只是一種修辭或概念,比如由人工控制的機器人就不被認為是智能機器的一種,首個“機器人公民”索菲亞就被業(yè)界鄙視為“造假”。
如何在法律、商業(yè)、社會層面去嚴謹地定義“智能”本身,目前還是一個相對模糊的哲學領域。
第三,普通人怎樣理解自身和人工智能的關系?
如果AI不具備意識,強人工智能沒有到來的一天,在這種人與機器涇渭分明的共存中,接受與人類能力存在明顯分野的機器智能,似乎并不是一件難事。圖靈也表示,“既不希望貶低不能在選美競賽中有出色表現的機器,也不希望貶低同飛機賽跑失敗的人?!?/p>
而如果人工智能最終還是將獲得意識,那么如同《西部世界》中德洛麗絲那樣自我覺醒并擺脫和反制人類,也是早晚的事。人類不得不考慮在未來的某天,需要與機器一較高下,這種未知會令人在恐懼和盲從之間搖擺不定,甚至影響到技術進度本身。
比如歷史上人工智能的兩次寒冬,幾乎都是在技術能力不達預期的前提下而被廢止的。
可以想見,人工智能在接下來的數年中,其進步并不取決于技術的突破,更需要觀念的更迭作為前提。
正如弗洛里迪在《什么是信息哲學?》中所說的那樣,“人工智能就像特洛伊木馬, 把一種更具包容性的計算/信息的范式引入哲學的城堡?!眹@在木馬身邊的民眾,終有一天會向研究者們發(fā)出質問,要求他們給出新的解釋。
而將近半個世紀過去了,AI還被困在“中文屋”當中……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 這里不止“羊毛月”,少年也在以電商助農
- 同仁堂醫(yī)養(yǎng)IPO: “三位一體”診療服務體系高效協(xié)同 “中醫(yī)+”健康服務未來可期
- 國產手機大勝,蘋果銷量大跌,難怪急哄哄降價千元
- 走出群山,長賽道“攀登者”vivo
- 三線結構光與升降LDS激光雷達 石頭自清潔掃拖機器人G30導航避障新里程
- 石頭科技閃耀CES2025 首創(chuàng)仿生機械手掃拖機器人
- TCL華星亮相CES2025,印刷OLED等創(chuàng)新顯示技術全球吸睛
- 科技云報到:從大模型到云端,“AI+云計算”還能講出什么新故事?
- 承載AI的云南花卉,正在盛開
- 打造個人辦公新范式,科大訊飛召開辦公智能體產品升級發(fā)布會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