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外媒消息稱,微軟的語音助手小娜(Cortana)和亞馬遜的語音助手Alexa最早可能在本周開始整合。而如果這兩家公司將兩款語音助手整合的話,使用小娜的用戶可以通過簡單的“嘿,小娜,打開Alexa”語音命令訪問Alexa。此外,使用Alexa的用戶也可以使用類似的命令來訪問小娜。也就是說,二者可以相互“替代”或者說是“融合”,不分彼此,相互交互。
由于在智能音箱等方面,亞馬遜的優(yōu)勢更明顯,而且智能家居市場的布局也優(yōu)于微軟,因此微軟和亞馬遜在語音助手市場的合作,其實也有一種“背靠大樹”的嫌疑。當然,對于亞馬遜而言,由于有谷歌和蘋果的競爭壓力,也希望能夠合縱連橫,取得市場上的優(yōu)勢,而語音助手在AI應用中凸顯的作用也漸趨明顯,技術出身的微軟,顯然在技術的更新創(chuàng)新上,應該有更好的技術底蘊支撐。當然,合作的效果如何還需要繼續(xù)觀察。
此外,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既然Alexa已經可以作為一款專用的應用程序出現在Windows 10 PC上,那么,亞馬遜的數字助手Alexa也可能會出現在微軟的Xbox One游戲機上。其實,兩款語音助手進行整合對于小娜用戶來說或許非常有用,畢竟,Alexa有更好的開發(fā)者支持,將來在第三方應用方面也就意味著有更多潛在機會。另一方面,Alexa的用戶可以召喚小娜來訪問個人信息,比如Outlook日歷或Office 365數據。
眾所周知,語音助手在如今AI盛行的時代,變得越來越重要,智能音箱市場的火爆就是一個不錯的佐證。在這方面,顯然亞馬遜走到了前面,無論是谷歌還是蘋果,甚至包括微軟公司,雖然這些巨頭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音箱產品,并搭載著自己的語音助手。不過,相對而言,亞馬遜ECHO還是更火爆,亞馬遜的Alexa也擁有更大的市場。雖然谷歌和蘋果公司都切入進來,但還都難以撼動亞馬遜的霸主位置。
對于微軟來說,雖然也早早地就開發(fā)了自己的語音助手,不過在應用層面因為缺乏真正的剛需應用產品,因此在語音助手的“變現”或者說轉換過程中,微軟缺乏真正的硬件產品支撐,尤其是PC已經成為沒落的代名詞的時候,微軟沒有一款真正能承載起語音助手發(fā)展的叫得響的產品。而亞馬遜恰恰就有這樣的產品,智能音箱的市場占有率獨樹一幟,雖然谷歌和蘋果也切走一部分蛋糕,但還沒有撼動亞馬遜的江湖地位。
當然,對于微軟來說,因為有自己獨有的市場地位和長期耕耘智能市場的底蘊,因此在語音助手方面,并非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事實上,我們也關注到,微軟具有1.35億的活躍Cortana用戶,而 Alexa供電的亞馬遜Echo設備主導了智能揚聲器的年輕市場。Alexa擅長(驚喜,驚喜)讓你在亞馬遜購物。Alexa已經成為了智能家居產品的核心,從智能鎖到冰箱到燈泡。
二者融合,直接的應用場景還是比較豐富的。比如,可以使用Amazon Echo(或其他Alexa設備)與Cortana進行通話。也可以使用 Windows 10 PC(或手機的 Cortana應用程序)與Alexa進行通話。語音助手可以帶來的應用場景會豐富許多,不過,對于習慣了單一的語音助手的用戶來說,有必要進行這種所謂的“嫁接”嗎?
所以,感覺微軟貌似更喜歡“撮合”這樣的應用機會。當然,對于亞馬遜來說,Cortana自身的用戶基數也是其不可漠視的。尤其是亞馬遜也面臨著谷歌和蘋果的競爭,無論是Google Assistant還是承載蘋果公司HomePod的Siri都是亞馬遜不容小覷的競爭對手,
而且,我們也關注到,據報道,風投公司LoupVentures在追蹤了當前四大人工智能(AI)助手在智能手機上的表現后,發(fā)布了“年度數字助手智商測試”結果。結果顯示,谷歌的數字助手GoogleAssistant奪冠,而Siri則進步最快。LoupVentures為每個數字助手都提供了相同的800個問題,并將這些問題分為5個類別:本地、商業(yè)、導航、信息和命令。LoupVentures表示,在過去一年中,谷歌的語音助手GoogleAssistant、蘋果的語音助手Siri和微軟的語音助手Cortana都有所改進。該公司還表示,Siri的進步最快,而Cortana 則遠遠落后于亞馬遜的語音助手Alexa。
眾所周知,谷歌和蘋果能夠將它們的語音助手直接整合到手機中,這與Alexa和Cortana 相比有了天然的優(yōu)勢。后兩者在Android和iOS手機上僅作為第三方應用運行。這或許也是二者要相互“融合”的原因之一吧?所以說,盡管目前的Alexa-Cortana合作伙伴關系存在缺陷,但微軟和亞馬遜公司可能正在為解決對技術未來的巨大的存在威脅而努力。當然,語音助手的更多應用或許并不在手機本身,這也是為何亞馬遜Alexa可以獨樹一幟的地方。而隨著AI應用的外延不斷拓展,對于未來的市場發(fā)展還真很難說。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