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Talk|對話非凡資本吳畏(下):生而全球化時代,出海如何實現彎道超車?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中國力量在全球市場大放異彩還在進行時。但全球市場形勢變化卻宛如高速列車,機遇與挑戰(zhàn)應接不暇:不同區(qū)域的本土消費業(yè)態(tài)出現哪些新變化?社交電商賽道機會如何把握?抓人眼球的AIGC又將為全球生意注入何種新活力?......

擺在眼前的問號,亟待一個回答。變化不停的全球市場,時刻期待嶄新思路。

基于此,鈦動科技特別打造全球化訪談欄目《Global Talk》,通過邀請行業(yè)大咖走進鈦動科技展開高層對話,分享前沿行業(yè)洞察,輸出豐富的寶貴經驗,以先鋒視角打開全球視野、把握出海脈搏。

《Global Talk》欄目首期邀請非凡資本合伙人吳畏與鈦動科技創(chuàng)始合伙人Eric到場對談。非凡資本合伙人吳畏被外界稱為“AI應用研究領域國內領先的行業(yè)智庫締造者”,已累計投資和服務數百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在跨境和AI領域積累了深厚的資源鏈接與行業(yè)干貨。鈦動科技創(chuàng)始合伙人Eric曾任寶潔產品供應部團隊經理,擁有體系化的項目管理、標準化流程管理以及精細化運營的經驗,并且從0到1搭建了鈦動科技的營銷服務體系。

置身全球化浪潮,中國企業(yè)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出海機遇,然而形勢變化不斷,機遇與挑戰(zhàn)應接不暇。吳畏與Eric將圍繞此話題展開深入探討,當出海進入加速期,中國企業(yè)有哪些值得把握的彎道超車機會?

01 生而全球化:千行百業(yè)從中洞見機遇

Eric:怎么看待 2024 年上半年整個出海市場的新變化?您洞察到了哪些新機遇?

吳畏:如果說今年整個行業(yè)發(fā)展有兩個最重要的關鍵詞,我相信肯定是 AI 和出海,或者說是AI和全球化。“出海”在很多行業(yè)人士理解來看,指的是企業(yè)原來有國內業(yè)務,再把業(yè)務拓展到海外。但是在過去一兩年,一些公司稱為 “Born to global”——生而全球化。這是我看到的第一點變化。

中國企業(yè)出海由來已久,甚至在十多年前就有很多企業(yè)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取得很好的成績,中國強大的供應鏈賣到了全球。第二點變化在于,大家會在不同區(qū)域做更多精細化市場運營,比如說在中東、拉美、俄羅斯等地,也有一些公司專門聚焦特定區(qū)域展開業(yè)務。

第三點,我們也發(fā)現在整個全球化過程中,數字化起到的價值跟作用,在很多行業(yè)起到非常大的推動力。

Eric:“Born to global” 的確是觀念層面的升級。今年上半年,我們一些同事去到美國和很多當地公司交流,會發(fā)現美國成功企業(yè),他們自認為就是一家全球化企業(yè),他們沒有“我要做一個美國企業(yè)”這樣的認知。天生就是,我做的生意就是全球化的生意,這樣的觀念在支撐著他們。不用局限自己,首先觀念的升級非常重要。吳總有看到哪些“Born to global”并且做的非常好的企業(yè),值得作為案例分享嗎?

吳畏:當然中國有很多傳統(tǒng)企業(yè)出海已經非常成功了。最近幾年來,大家公認的數字化企業(yè)或者是數字經濟類企業(yè),經常會提到例如字節(jié)跳動,TEMU。我覺得出?,F在進入到深水區(qū)了,最開始的出海也好,全球化也好,其實是把這個中國人生產的內容輻射出去,一開始是文字、圖片,后來是游戲。后來是工具出海,更簡單一點,翻譯成不同語言。再后面變成了跨境電商出海,鏈條更長,不能只是把信息內容推送給全球用戶,你在本地還可能要建倉庫、解決支付物流、適配本土落地的合規(guī)政策。現在各行各業(yè)都有機會,可以去做更長鏈條的產業(yè),特別是今年,我們看到很多AI應用也在做出海。

02 “肉身出海”:數字化品牌化兩手抓

Eric:下一步,中國出海企業(yè)應該怎么做才能比肩海外本土化企業(yè)?

吳畏:我覺得還是要看他是做 ToC 還是做 ToB。如果是做 ToC,本地化挑戰(zhàn)相對 ToB 會少一點?,F在不同國家跟地區(qū)有法規(guī)、政策、文化背景等區(qū)別,數據安全的區(qū)別。如果做 ToB,本身鏈條相對比較長,本地化挑戰(zhàn)會更大,門檻更高。

目前我們看到一些趨勢,首先是把本地化做得更深。舉例而言,他一定會在本地招本地人,再讓這個本地人去招更多本地人,當然會有中國人或者華人過去,但是會更多地啟用本地員工,一旦招聘本地員工,就需要符合當地社保法規(guī)要求。比如說在中東或者沙特,開本地公司的話,它不同崗位有個“含沙率”,保證特定崗位里本地員工占有一定比例,不同崗位有不同設置。本地化會面臨這之類一系列的問題。

其次是本土市場業(yè)態(tài)。尤其是 ToB,不同國家的生態(tài)不一樣,比如在日本市場推廣軟件產品,日本市場對于軟件類產品的決策周期較長。一般慣用的做法是通過本地集成商做,甚至你可能要放棄自己的品牌,用類似于貼牌的方式入局本土市場。

另外一點,現在部分國家跟地區(qū)還是相對比較敏感,也會有很多企業(yè)在出海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完全本土的公司資質、完全本土的股東配置,甚至創(chuàng)始人本人也是要當地人的身份,規(guī)避敏感度。

Eric:總結一下,從以前產品出海到現在真正想做好出海,得“肉身出海”,不僅僅身體力行地過去。中國很多商品和品牌已經在海外能被看到了,但真正意義上想成為一個全球化品牌,首先你得很好地融入本地,本土文化故事、品牌形象、品牌認知、本地法律法規(guī),甚至自己本土化的公司,這些都非常重要。很多人可能不會覺得這是現階段要考慮的問題,但我們其實可以看一下,非常多的美資企業(yè)在中國其實都有非常龐大的團隊,支撐他們做好這個市場以及被認可。既然聊到電商相關,接下來您怎么看待電商賽道的機會?

吳畏:跨境電商幾個平臺非常卷,也相應投了巨額的費用,好處是它已經把中國商品推向全球各地了。平臺電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會不會有更多獨立站的市場機會?甚至在海外做私域電商,我覺得如果某些商家來自身有比較強的數字化基建能力,對他而言這將是一個值得長遠考慮的事情。我們看美國的前十大電商,你會發(fā)現不僅有平臺電商,也有很多品牌自有的直銷網站,無論是用獨立站系統(tǒng)還是自己開發(fā)。平臺電商是需要在那里的,但商家全托管在平臺電商上之后,你沒有可能品牌的利潤空間,對用戶沒有掌控,你也不知道買你東西的人都是誰。

如果企業(yè)做出海、做全球化,想把品牌和商品輸送到全球不同國家跟地區(qū),大家要注重數字化建設、自有渠道建設。這個過程中,也要做好長期品牌建設的打算。比如過去一兩年非?;鸬男履茉窜?、機器人類、儲能類產品,都非常注重自身品牌建設。它們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都會設計不同的廣告語和品牌活動,這也是需要深入下去的。如果只是依賴于平臺,平臺永遠在讓商家卷。如果你是個聰明的商家,你其實能明白我在說的是什么。

Eric:現在很多電商平臺給我感覺,跟以前的商超沒有特別大的區(qū)別,其實是把線下商超搬到線上而已。賣的東西還是商超里的東西,買東西的也還是過去商超的用戶。但可能并不是你這個品牌的用戶,從這個角度來看,我非常認同多渠道的運營方式。品牌建設自己的獨立站有很大的好處,第一是用戶在自己的手上,第二是有載體去承擔未來品牌化的戰(zhàn)略,品牌價值對應的溢價在我看來就是更高的利潤空間。如果總是依附于電商平臺,其實競爭只是來自于你的成本降低,僅僅是成本競爭。

吳畏:大家互相卷之后,忙活了一陣,回頭發(fā)現自己沒賺到錢。

03 如何彎道超車?唯有創(chuàng)新才是出路

Eric:中國這些年供應鏈做得非常極致,發(fā)展得非常快??墒俏覀兤诖磥砣蚴袌鰧χ袊恼J知,不僅僅是供應鏈好,也應該是品牌力很強、產品很好。不能是商品出海,得品牌出海,這樣才能帶來更長遠的生意。

現在在線購物習慣開始慢慢有一些轉移趨勢,以前可能大家在亞馬遜、Shopee、Lazada等電商平臺購物,現在隨著 TikTok 崛起,興趣電商和內容電商已經嶄露頭角了,這其實也是未來的一個可能性。中國的電商市場其實是領先國際發(fā)展的,我覺得可以參考國內發(fā)展趨勢去布局國外業(yè)務。

吳畏:其實中國在很多地方都是創(chuàng)新源頭,在互聯網領域,如何讓用戶更沉浸?如何讓用戶體驗更好?很多方面其實都有創(chuàng)新,包括移動支付。

Eric:我覺得往兩端走,一端是基礎產品和數字化底層能力的創(chuàng)新,另一端是品牌和對未來思考的創(chuàng)新,我覺得同時向兩端延展可能是彎道超車的重要關鍵。

吳畏:這也確實適合當下環(huán)境,如果只是低效的卷,這個階段已經過了。更多的是朝向更長遠的方向,自身能力建設、自身品牌建設。唯有創(chuàng)新才是出路。

Eric:對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千千萬萬中國出海企業(yè),請吳總在最后給他們送上一段寄語。

吳畏:鈦動這個名字本身已經代表了很多內容,“鈦”是重量最輕的金屬,關鍵旁邊有個“金”字,它應該是幫助想要出海的企業(yè),無論做內容還是應用,無論 ToB 還是 ToC,幫助他們更輕,更快地賺到錢,幫助企業(yè)實現長期持續(xù)增長,達成全球化成功。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