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線上不斷發(fā)力,讓實體店幾乎凋敝的電商,卻忽然對線下興趣大增。阿里瘋狂入股、收購線下商超;京東要在全國范圍內開設百萬家便利店,僅在農村就將開設50萬家……這一股浪潮,或將直接改變整個百貨零售行業(yè)接下來的走勢。而同樣是在個風口之下,倡導無人管理且自動化運行的販賣機、門店等,似乎也有將成為新趨勢的跡象。
而且關注這一趨勢,并不是只有急于開辟線下戰(zhàn)場的電商,還有積極轉型的傳統企業(yè)。而自動販賣機和無人門店究竟誰是真正的零售風口,也將在短兵相接中逐漸展現自己的潛力?;蛟S,在接下來,大眾將迅速體驗到二者帶來的新奇購物體驗。
自動販賣機與無人門店 正在流行的購物新方式
早在此前,全球電商巨頭亞馬遜就發(fā)布了關于無人門店——Amazon Go的構想,甚至還拍攝了一個視頻短片。在亞馬遜的無人門店中,消費者只需要走進商店并掃描手機上的Amazon App,挑選自己鐘意的產品裝進購物袋,然后直接走出商店就可以完成購買。無需排隊,無需等待結賬。
但這并不是簡單的無人看守門店,而是運用了多種“黑科技”。據悉,亞馬遜采用了計算機視覺技術、傳感器和深度學習技術等。這些技術能自動監(jiān)測商品從貨架上取下或放回,并且在虛擬購物車中進行跟蹤。
而在近日,娃哈哈和人工智能企業(yè)深蘭科技簽署協議,將布局10萬TakeGo無人店在繁華或是公共地點。據了解,這種類型的無人店也是應用了卷積神經網絡、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機器視覺、生物識別、生物支付等人工智能前沿技術?;旧蠈崿F了基于對用戶、商品、需求、習慣的精準識別和分析,進而完成零售流程。
相比之下,同樣主打“先享后買”的無人販賣機也在悄然流行。據悉,智能商品販賣機魔盒CITYBO由城市超市、天天果園、支付寶、芝麻信用聯合打造,首批服務點為城市超市上海6家門店、北京2家門店和200余個合作點位。消費者使用支付寶掃碼功能開啟魔盒門,然后進行商品選購,最后關上門。關上門之后系統會自動識別所選商品,并自動在支付寶上進行扣款,還能積累信用值。
自動販賣機和無人門店的不同,就目前來看,主要還是在于占地面積大小的差異、運用技術的差異等。但在具體的使用形式上卻有著驚人的相似,都是以“無人”為噱頭去吸引消費者。
“無人”流行 削減人力成本之下以信用為基礎
自動販賣機和無人門店之所以即將興起,有著多重因素,最基本的因素在于它們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更佳的購物體驗。傳統線下消費場景中,消費結束后排隊等待收銀員挨個掃描眾多商品,會容易造成“擁堵”。而這些自動販賣機和無人門門店因為采用了自助選購、自動結算等流程,極大的縮短了購物時間,即拿即走,十分方便。
從另一方面來看,“無人”流行能夠削減人力成本。尤其是對美國、日本、歐洲等人力成本較高的國家和地區(qū),一次性前期對“無人”進行投入,就能夠緩解人力成本過高帶來的盈利壓力。而在國內,不僅能夠節(jié)約成本,更能成為拉攏資本的“故事”、噱頭。
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自動販賣機和無人門店都是以大眾的信用為基礎而衍生出來的。這也意味著,未來信用的普適性將越來越廣。未來不再是沒錢寸步難行,而是無信用步履維艱。
誰是零售新風口?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至于自動販賣機和無人門店誰是零售新風口,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其實,二者針對的目標受眾是不同的。自動販賣機主要是以生鮮產品、快消品等為主,更適合上班族、學生黨等。而無人門店能夠容納的商品種類更多,適合更廣泛的人群。
當然,二者的投入也是不同的。據了解,一個Amazon go店面的投入金額高達數千萬美元。而國內的無人門店雖然投入不可能這么高,但也會比自動販賣機高得多。究竟哪個更適合在當下全面鋪開,就見仁見智了。
就目前來看,零售行業(yè)的智能化、無人化是剛性趨勢。而一個“無人商店+電商”組合而成的零售新時代即將到來,徹底改變千百年來的購物消費習慣。不要以為很遙遠,想當年,誰知道移動支付會發(fā)展地如此迅猛呢?(科技新發(fā)現 康斯坦丁/文)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