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視頻平臺打響“認知戰(zhàn)”:讓用戶既愛上內容,又愛上平臺本身
現在看來,在用戶流量和注意力都無限分散的時代,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大勢所趨,除了涌現出“新零售”這一新物種,在其他領域也會逐漸綻放出新玩法——譬如不少營銷人都在期盼,線下線上的殊途同歸,能為營銷創(chuàng)意疊加一個全新維度,在他們看來,如果說“新零售”的關鍵詞是效率至上,那么因為一個個具體“人”的參與和共創(chuàng),“新營銷”的關鍵詞則是有“溫度的體驗”。
說來稍顯抽象,不妨看一個最近發(fā)生的例子。
6月30日,北京三里屯街頭,在一排廣告牌旁邊,路人們排起一條50米左右的長隊——排隊的目的,正是將自己的照片上傳到旁邊《明日之子2》的廣告牌上,成為這款超級網綜IP的“代言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或許是生平第一次站在聚光燈下,被眾人圍攏;他們有人羞澀,有人緊張,有人興奮,無論哪種感情,這種突如其來的主角光環(huán),都讓他們收獲了一次難得的人生體驗,一切就像《體驗經濟》書中那句名言:“產品是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但體驗總是令人難忘的。”
事實上,這是騰訊視頻為《明日之子2》的首發(fā)策劃的線下營銷,而創(chuàng)意不只發(fā)生在線下,在線上,6月30日打開騰訊視頻,專屬定制閃屏會將用戶引領到一個全沉浸式豎屏空間,除了81位“明日之子”的30秒創(chuàng)意視頻,每位觀眾都可化身為“明日經紀人”,一邊看視頻,一邊玩游戲給心儀選手選賽道送心跳,同時收獲各種潮流福利。
線下創(chuàng)意事件與線上創(chuàng)新體驗的雙向加持,被騰訊視頻稱為“大首發(fā)日”(6月30日正是《明日之子2》的首播日),“大首發(fā)日”是騰訊視頻針對重點內容打造的整合全平臺資源的全新品牌運營IP——最直白的理解就是:“大首發(fā)日”,就是在重點內容上線當天“搞大事”,通過線下線上充分協同,平臺與內容多方聯動,形成頗具文化影響力的話題效應。
更像是這種力量的印證,數月之前,騰訊視頻“大首發(fā)日”就曾為如今已成文化現象的《創(chuàng)造101》定制了一次創(chuàng)意事件:節(jié)目上線前一天晚上8點,幾輛行駛在北京街頭的“101路”電車,將剛加完班的年輕女孩免費送回家,這一創(chuàng)意戳中了不少人的淚點——而后來看過節(jié)目的人都知道,登上“晚班夢電車”的都市女孩,就像是《創(chuàng)造101》女團小姐姐們在不同行業(yè)的真實縮影。
而在我看來,相比于為不同頭部IP賦予文化和社會內涵,“大首發(fā)日”更重要的貢獻,是為視頻行業(yè)輸出了一個新的商業(yè)邏輯:即,通過頭部IP與用戶的充分互動,提高用戶參與度,最終形成平臺與內容的共振效應,釋放頭部IP的全部勢能。
情感共鳴
讓我們先從頭部IP說起。
在真實的內容疆域,就像《爆款:如何打造超級IP》一書中所言,無論是文字,音樂還是視頻,在分食用戶并不充裕的時間戰(zhàn)場上,相比于學者過往對長尾理論的想象,頭部價值早已顯露無疑,在各種力量的裹挾之下,人們會本能地被頭部內容吸引。谷歌前董事長施密特就曾感嘆道:“雖然長尾現象很有意思,但一直以來,絕大部分營業(yè)收入還是出自頭部,互聯網可能會帶來更大規(guī)模的爆款和更集中的品牌。”
資本目光與用戶流量都迅速向頭部集聚,譬如在網綜領域,業(yè)內早已達成共識:在經歷了草莽階段的“量產”大躍進后,為了避免陷入同質化,各平臺資源都開始向獨家精品頭部內容傾斜。
而“大首發(fā)日”即是騰訊視頻整合全平臺資源,打造的頭部精品內容發(fā)布聯動矩陣。
剖析“大首發(fā)日”的商業(yè)邏輯,在我看來,它首先試圖創(chuàng)造的是一種“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有與宣發(fā)內容的精神內核有關。以《明日之子2》為例,眾所周知,去年夏日,《明日之子》第一季以40億的總播放量成為現象級綜藝IP。意如其名,這檔節(jié)目的一個價值驅動力,就是希望發(fā)現尚未被發(fā)現的音樂人,尚且平凡卻不甘平凡的年輕人,為其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窗口,也讓不同類型的音樂特質在同一舞臺上釋放和碰撞。
而延續(xù)了相似的情感線索,此次《明日之子2》“大首發(fā)日”也圍繞“你就是下一個明日之子”策劃了一系列活動,其中有些細節(jié)部分,與節(jié)目的價值內核如出一轍,譬如在三里屯,騰訊視頻向路人發(fā)問:“你有勇氣登上旁邊這塊廣告牌嗎?”你大概能猜出人們的下意識回應:“算了吧,我不好看”“我臉太方了不上鏡”“我今天沒化妝”……
有形的廣告牌是一面鏡子,透射出人們心中無形的退卻——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對站上舞臺的本能排斥,發(fā)生在生活中的時時刻刻:明明有不同的想法,卻最終也沒敢開口;明明想著“做自己”,卻活成了“別人眼中的自己”;明明不想隨波逐流,卻最終成為“沉默的大多數”……多年之后,想起這些“明明”時刻,你是否會感到遺憾?
令人欣慰的是,至少在6月30日的三里屯,很多受訪者最終戰(zhàn)勝膽怯與羞澀,登上了廣告牌,他們被廣告牌上光彩耀人的自己所感動,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自己,一個真實和更好的自己。
嗯,這次活動和《明日之子》希望傳遞出這樣的價值觀:每一個光鮮的明星,都曾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每一次展示自我的機會,都是一塊生活中的“廣告牌”,無論是在6月30日的三里屯,還是未來漫長的人生路,你都應該去追求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
而這種價值觀也引起了更多人的情感共鳴:在線下,將路人照片做成《明日之子2》平面海報,成為社會化媒體的熱議話題,一度登上微博熱搜;在線上,全沉浸式豎屏空間以及個性化十足的H5(通過測試問題和簽名生成一張“只屬于你”的同名專輯),也讓每一個用戶感受到強烈的參與感,完成對自我價值的重新審視。
勢能共振
不難發(fā)現,無論是線下創(chuàng)意事件,還是線上互動空間,騰訊視頻都試圖通過創(chuàng)新又走心的玩法,對大IP的價值與體驗進行全方位立體輸出,與用戶一起完成事件與話題的共創(chuàng),深化與用戶的情感溝通。
在我看來,這種與用戶“深度關聯,深化共創(chuàng)”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源自騰訊視頻對“產品核心價值等于用戶體驗”的深刻理解——“大首發(fā)日”將內容戰(zhàn)場從對于流量和曝光度的單向爭奪,升級為用戶體驗的沉浸式打造,從而讓所有參與者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
而更進一步講,這種情感共鳴,源自“大首發(fā)日”在多個方向上的共振。拆解“大首發(fā)日”的內在關聯,他們其實是希望用內容,產品,營銷和用戶運營“四位一體”的商業(yè)邏輯,將頭部內容的首播日變成一場用戶,粉絲,品牌客戶和內容生產者的集體狂歡日,使大IP與平臺共振勢能。
具體來看,首先,對于頭部內容本身來說,這種共振效應提升了其內容口碑與IP影響力。拿《明日之子2》舉例,可以預見,“大首發(fā)日”能將這一頭部IP的內容運營與產品運營,用戶運用和營銷運營充分打通——就像《創(chuàng)造101》在文化輸出上已經證明的那樣,釋放的巨大勢能,讓《明日之子》這個超級IP具備了塑造流行文化的巨大可能。
另一方面,對于平臺本身來說,這種共振亦是一種巨大利好。眾所周知,騰訊視頻今年在品牌建設上不斷蓄力,“大首發(fā)日”的全新嘗試,無疑會為騰訊視頻帶來品牌升級。
我還記得,有學者曾為“品牌”下過一個精確定義:“瞬間聯想群”,即,當人們聽到某個品牌名字時,瞬間產生的一切感覺的總和,構成了它的“品牌力”——于是不難想象,通過一次次具備文化乃至社會意義的現象級內容的首發(fā),加之“大首發(fā)日”的強勢資源投入,可以在用戶心智上強化“精品內容”和“騰訊視頻首發(fā)”之間的關聯性。最終達成的效果是,“大首發(fā)日”將“品質”與“品牌”相互滲透,讓年輕用戶既忠于內容,又忠于騰訊視頻本身。
這點尤為重要,要知道,就像分眾傳媒創(chuàng)始人江南春所言:“今天商戰(zhàn)的核心是認知戰(zhàn),打不贏認知戰(zhàn)就必然陷入價格戰(zhàn)和流量戰(zhàn)”——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內容豐裕的互聯網時代,大眾對同一領域的認知帶寬已非常擁擠,這個時候,通過構建和擴散認知,迅速占領用戶心智,或許是最睿智的競爭方式,因為用戶心智一旦被占據,競爭者再想進入將付出巨大代價。
騰訊視頻就是這么做的,一次次“大首發(fā)日”,就像一根根釘子,不斷夯實用戶對平臺的品牌認知;更重要的是,當這一認知被不斷固化,也會反向促進騰訊視頻不斷誕生高水準,“配得上”大首發(fā)日的精品內容——我相信,這種滾雪球效應,會為整個視頻行業(yè)帶來更多驚喜。
李北辰/文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