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fā)百度百家)
在2015年接近尾聲的時候,小米推出了以舊換新服務,或多或少透露出了小米的焦慮,以及迫切希望通過換新促銷售。然而,這或許不是最好的方式,也無法達到小米預期的效果。
誠意不足的以舊換新
這些年,小米對用戶最缺乏的就是誠意,一次又一次的把用戶當猴給耍。這次推出的以舊換新服務也概莫能外,最低10元的回收價還不如一張優(yōu)惠券,米粉對此不滿和吐槽也就在所難免了。
要說小米也是躺槍了,提供服務的是愛回收,小米未必能夠掌握定價權。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換新的錢是用來買小米的產品,小米哪怕把優(yōu)惠券當折舊價補貼,回過來還是能收到自己手上,多少也能讓用戶稍感安慰。掛著最低10元,說丟人現(xiàn)眼一點也不過分。
這又反映了小米的一個致命問題,產品的保值性太差了。小米手機4的回收均價是379元,而新機的價格卻是1299,舊機的價值不到新機的30%。這已經算比較保值的了,畢竟是仍然在售的機型,其他老款產品的保值率則更差。相比大多數(shù)品牌來說,這樣的保值率夠墊底了。
恰恰說明了,小米不光產品不值錢,連品牌也沒有價值。一個品牌是否有價值,產品的保值率很關鍵。這或許該表揚一下小米,如此自曝家丑很需要勇氣。我以為,這是小米對自己最大的傷害。
難以釋放的銷售壓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僅憑一個以舊換新服務,顯然難以解決小米的出貨壓力。原因無外乎那么幾點:
1、整個市場的增長放緩,銷售自然也會受到影響,這不是小米所能左右的。這個行業(yè)的紅利期過去了,風停了,飄在天上的豬自然會掉下來,因為豬本身沒有飛翔的翅膀。小米前兩年增長太猛了,一下子還回不過神來,還是有點飄飄欲仙的狀態(tài);
2、行業(yè)的環(huán)境越不好,大家的日子越不好過,競爭反而會更加的激烈,已經進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狀態(tài)。小米剛出來的時候,傳統(tǒng)的品牌看不起,也不屑一顧,給小米留下了發(fā)展空間。小米成功了,環(huán)境更差了,大家都開始一窩蜂的以小米之道打小米,搶走一部分存量也是在所難免的事了;
3、粉絲經濟是個偽命題,小米之所以能成功,靠的是低廉的價格,并沒有形成品牌粘性。何況這些年小米做了那么多令粉絲寒心的事,再一味的擁護小米就真的是智商問題了。從回收價可以看出小米的品牌價值,也可以看出小米其實沒有品牌,目前還是一個耳熟能詳?shù)纳虡?。小米的出貨壓力的形成,核心是用戶對小米的品牌和產品不買單了,不管是以舊換新還是降價促銷,去意已決的用戶恐怕再難以挽回。
創(chuàng)新不足的現(xiàn)實困境
手機市場并非不增長了,只是增長放緩了,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了。核心原因還是在于沒有品牌力,沒有產品力,根源問題就是創(chuàng)新不足?,F(xiàn)在的小米已經越來越像個百貨公司,什么樣的產品都出,但卻再也沒有讓人尖叫的產品。
我們看到小米做得很多的是橫向,在手機的縱向上卻沒有太多的動作,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小米已經是掉隊狀態(tài)。且不說在手機的創(chuàng)新上突破,就連滿大街都有的功能和賣點,小米也是緊趕慢趕沒趕上,連起碼的新鮮感都無法滿足,又有什么理由讓用戶買單呢?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現(xiàn)實問題。
當然,創(chuàng)新是國內任何廠商都無法擺脫的問題,讓整個行業(yè)都陷入到了無序的惡性競爭,除了堆砌的硬件比拼,就是無底線的價格競爭。當然,還有無休止的忽悠用戶,無休止的推陳出新品。至于UI,面上都是強調的核心賣點,實際上卻沒有太大的增益,這幾乎是所有廠商的困境所在。
需要強調一點來說,以前的小米還能算是矮個子里的高個子,起碼能在現(xiàn)有的技術里推出更新的產品,而這兩年小米的動作似乎都很慢。不知道是受制于庫存壓力,還是一些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小米幾乎都是跟在行業(yè)的屁股后面走路。這或許也就不難解釋,當一些品牌還能出現(xiàn)暢銷機型的時候,小米卻再沒有過暢銷機型,一直都在努力的和庫存做戰(zhàn)斗。
從小米下半年的種種動作不難看出,小米的出貨壓力越來越大,但很多嘗試卻不得其法,沒有帶來明顯的效果?,F(xiàn)在的小米,有點困獸猶斗的感覺。此前我也說了,小米最大的敵人不是外界,恰恰是他自己本身,小米的模式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的新需求了。
如果本質問題沒有解決,小米的壓力會一直存在,哪怕橫向把所有產品做遍,也無法讓小米走出困境,重現(xiàn)輝煌。
=======================
挨踢客(微信公眾號: aitike521)河豚品牌創(chuàng)始人,WeMedia聯(lián)盟成員,中國公共關系協(xié)會會員,移動電商實踐者,女性消費研究者,曾經營銷和公關從業(yè)者,現(xiàn)在以苦作樂的創(chuàng)業(yè)者,永遠十八歲的處男座。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