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玉案塵埃落定 個人信息該如何保護

備受關注的“徐玉玉案”終于塵埃落定。

8月24日,“徐玉玉被電信詐騙致死案”關聯案件一審宣判,向陳文輝等人出售徐玉玉信息的杜天禹被指控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名成立,被判有期徒刑6年,并處罰金6萬元。

公訴機關指控,2016年4月初,被告人杜天禹通過植入木馬等方式,非法獲取2016年山東省高考考生個人信息64萬余條,并向陳文輝出售考生信息10萬余條。陳文輝利用購買的上述信息實施電信詐騙,造成臨沂市羅莊區(qū)高考考生徐玉玉死亡。

據了解,在“徐玉玉案”中,個人信息遭到泄露是導致徐玉玉遭詐騙致死的重要原因。除了“徐玉玉案”,近年來已有不少新聞報道用事實和數據告訴我們個人信息泄露問題有多嚴重。那么,在新聞事件的背后,現實中我們的信息又該如何保護?

誰在“偷窺”你?

大多數人對以下幾種情況一定不陌生:剛買完房,手機會接到多家開發(fā)商、中介機構的電話或短信;孩子剛出生,推銷嬰幼兒產品的廣告紛至沓來;車險一到期,各大熟知你信息的保險機構就開始“輪番關懷”……

《中國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報告》曾指出,公民個人信息遭受侵害的程度令人觸目驚心。在對全國100多萬份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研究后,該報告披露,超過70%的人認為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嚴重;81%的人收到過熟知個人信息的陌生來電;53%的人因網頁搜索、瀏覽泄露了個人信息;因租房、購房、購車、考試和升學等泄露個人信息后,受到營銷騷擾或詐騙的高達36%。

現實中,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徐玉玉案”更是引發(fā)了全社會對于個人信息泄露問題的關注和討論。究竟是誰泄露了公民的個人信息?誰又購買了這些信息?

據有關警方介紹,導致大規(guī)模個人信息泄露的源頭主要有兩個,一是黑客攻擊,雖不掌握信息資源,但利用“流氓軟件”獲取并泄露大量信息;二是握有大量個人信息的相關企業(yè)、單位、平臺“內鬼”。

公安部網絡技術研發(fā)中心主任許劍卓曾公開表示,目前對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危害最大的主要是銀行、教育、工商、電信、快遞、證券、電商等行業(yè)。由于這些行業(yè)掌握大量個人信息,內部人員更容易泄露數據。

據悉,去年全國公安機關共偵破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2100多起,查獲公民個人信息500多億條。在5000多犯罪嫌疑人中,屬于各行業(yè)內部的人員有450多人。

北京市西城檢察院民事檢察聯絡員程曉文指出,鑒于國家機關或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yī)療等機構,掌握大量公民個人信息,因此需肩負更大的保護責任,對他們的要求和懲罰也應相對嚴格。

個人信息流向何處?此前有檢察院相關人士表示,購買個人信息最多的,是那些“需要推銷廣告信息、出售假冒發(fā)票和垃圾信息發(fā)布源頭的人”。其中,房地產中介、理財公司、保險公司、母嬰及保健品企業(yè)、教育培訓機構等日漸興盛的產品推銷和服務企業(yè),是對個人信息趨之若鶩的核心群體。

個人信息流向的另一個終端還有詐騙團伙。當他們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大量個人信息后,盜竊、電信詐騙、綁架、敲詐勒索等刑事犯罪也隨之而來,比如“徐玉玉案”。

如何維權?

由于個人信息泄露而導致的騷擾、詐騙數不勝數,大多數人雖不勝其煩,卻無可奈何。有專家發(fā)現,由于不了解個人信息泄露渠道,有相當高比例的人群并不知道該如何防范或維權。

《中國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報告》顯示,當被問到發(fā)現個人信息泄露會采取什么樣的行動時,僅有20%左右的人選擇了舉報、投訴、報警等積極應對措施。在解釋未能維權的原因時,半數以上的參與調研者因不知如何維權和沒有發(fā)現經濟損失而選擇了沉默。

對此,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維曾表示,在各行各業(yè)都推行用戶實名制的當下,消費者很難判斷個人信息從何種渠道泄露。根據現有的舉證責任難度,對于技術復雜、環(huán)節(jié)眾多的個人信息侵害行為,個人維權往往只能望洋興嘆。而個體案件中如果沒有造成嚴重的損害,個人也往往沒有動力去展開成本頗高的個人維權行動。

北京大學互聯網發(fā)展研究中心高級顧問洪延青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個人而言,更重要的是盡可能采取預防措施,防患于未然。洪延青建議,當對方向公民索要個人信息時,要多留意、多用心,通過多詢問督促對方履行告知義務。若個人信息非必要提供,盡量不提供個人信息。另外,在可能的情況下可與收集個人信息的企業(yè)或單位做約定,表達自主意愿,強調個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洪延青指出,今年6月1日起實施的《網絡安全法》,將更好地為個人信息安全護航,個人信息泄露問題有望得到改善。據洪延青介紹,《網絡安全法》的一大亮點是建立了個人信息數據泄露通知制度。如果發(fā)生個人信息泄露,網絡運營者要立即采取補救措施,按規(guī)定及時告知受影響的個人并報告有關部門。

此外,洪延青表示,今年3月正式通過的《民法總則》也為個人信息安裝了一道“防火墻”。若公民個人信息權利受到侵犯,可根據《民法總則》第111條起訴。

在移動互聯時代,如何防止個人信息泄露?網警提醒,諸如公共WiFi、公共手機充電樁這樣的公共設備,要謹慎使用。若要使用無線WIFI登錄網銀或者支付寶,最好通過專門的APP客戶端訪問。來歷不明的二維碼信息、手機短信中附帶的不明鏈接,盡量不要點擊,否則極易誤入釣魚網站。更不要在陌生網站隨意填寫個人資料,造成個人隱私泄露。

在社交平臺上,要盡可能避免透露或標注真實身份信息。專家指出,在朋友圈曬火車票、登機牌、護照、車牌、老人或小孩照片等,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泄露個人信息的行為。

此外,快遞單、機票、車票、甚至購物小票等也都包含了個人信息。網警提醒,對于這些已經廢棄的包含個人信息的資料,一定要妥善處理。在處置不用的舊手機時,也一定要確保個人信息被完全清除。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7-08-25
徐玉玉案塵埃落定 個人信息該如何保護
8月24日,“徐玉玉被電信詐騙致死案”關聯案件一審宣判,向陳文輝等人出售徐玉玉信息的杜天禹被指控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名成立,被判有期徒刑6年,并處罰金6萬元。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